进入8月中旬,北京又迎来了秋季花粉浓度的高峰期。对于花粉过敏人群来说,这意味着一年中最难熬的一段时间来了。
很多人注意到,北京市气象部门每天在播报天气预报时,也会播报花粉浓度指数,即花粉观测数据。这个数据是由北京市医院共同发布的。年,医院张罗教授带领团队与北京市专业气象台合作,进行花粉数据观测,同时向公众播报花粉观测数据。对于北京市上百万花粉过敏人群来说,这个有时候徘徊在0至10之间、有时候飙升过的数字,是他们生活的风向标,是他们出门装备的参考指南。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花粉观测要观测哪些植物?花粉观测数据到底有什么意义?近日,记者走进观测点,了解这个数据背后的故事。
利用玻片采集数据
医院西区门诊楼顶层,安装了一台花粉数据采集设备。在北京,像这样的花粉数据采集设备一共有13台,除了医院外,其他的12台花粉数据采集设备都安装在气象台。
能够捕捉到花粉数据的设备会不会很神秘?其实,它一点都不神秘,反倒看起来有些简陋。记者看到,这台花粉采集数据设备“个头儿”不过1米多高,顶部安装着两个金属“盘”,中间就是设备的核心区域:这里的固定夹上每天会安装上一个约2平方厘米的玻片。随风飘落的花粉一旦落在玻片上,就会被预先涂好的凡士林油粘住。这就是花粉数据观测的第一步——采集。
每天清晨,医院都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将前一天放置的玻片取下来,送到北京市耳鼻咽喉研究所的实验室进行染色、读数;工作人员还会固定好一张新的玻片,这张新的玻片将开始新一天的花粉采集。
北京的花粉数据监测每年从3月1日开始,到10月底结束。欧阳昱晖是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也是花粉监测体系的创建者之一。年,她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决定开始将这项工作开展起来。“我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时,发现当地的花粉监测体系特别完善。回国后,发现国内开展花粉监测的机构寥寥无几。”日本的过敏性疾病早已成为“国民病”,过敏性鼻炎患者数量庞大。日本的柳杉栽种量大,每年4月柳杉开花时,日本有40%的人会出现各种过敏症状,因此,过敏性鼻炎在日本也被称之为国民花草症。日本的花粉监测点分布密集,数据更新及时。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花粉监测也成为常规监测。北京市此前也曾一度发布花粉监测数据,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停了下来。经过两年的精心准备,年,欧阳昱晖所在的医院开始与北京市专业气象台合作,对外发布花粉监测数据。如今,这项重复性极强又枯燥的工作已经坚持了8年之久。
“密集恐惧症”做不了人工读数
工作人员对玻片进行染色
大自然中的花千千万,到底是哪种花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患者威胁更大呢?很多人以为开在路边的艳丽花朵是过敏的元凶,实际上这些美丽的虫媒花反倒比较安全,对过敏性疾病患者影响更大的是风媒花。“风媒花的花粉又小又轻,非常容易扩散;虫媒花的花粉不仅颗粒大,而且有黏性,想要飞到人的鼻孔里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过敏性鼻炎的就诊区,贴着一张花粉飞散时间表。可以看到,北京从3月开始,桤树、榛树、榆树、杨树、柳树、白蜡陆续开花。“这些树木的特点是先开花后长叶。”到了夏季,风媒花的数量会明显减少,容易引起过敏的花粉主要来自狗尾草等禾本科植物。8月10日之后,风媒花粉数量再度飙升,这次的主力军变成了蒿草、菊科的葎草和桑科的豚草。草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一年又一年,生生不息,延续它们生命的花粉,弥散在空中,看不见也摸不着,但过敏性疾病患者却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因为他们的鼻子抗议了。
每年到8月中旬之后,放置在医院楼顶的玻片乍一看和平时差别不大。但在显微镜下,这张玻片已经不一样了。“花粉数量少的时候,要一点点找花粉;花粉数量多的时候,满屏幕都是花粉,如果有密集恐惧症,真干不了这项工作。”靳颖是花粉监测团队中负责花粉数据终审的专家。她在大学学的是植物学,在她看来,显微镜下经过了涂色处理的花粉非常美丽。这些原本极其微小的花粉,放大倍之后,呈现出本来面目:夏天最常见的禾本科植物的花粉,在显微镜下看起来是圆珠形,边缘上还有一个孔;杨树的花粉比较大,倍的视野下,花粉表面模模糊糊;同样是在春天开花的柳树,花粉颗粒的体积比较小,而且是三角形,一眼就能看出来;松树的花粉不仅体积比较大,还带有两个气囊……微观的世界是如此神奇又美丽,但对于观测员来说,天天盯着这些花粉看,不仅会审美疲劳,还会导致眼睛疲劳。“8月中旬到9月间,风媒花的花粉数量明显上升,1平方厘米的玻片要左右移动近百次,每一次移动,视野下都是各种花粉。”在医院之外的12个监测点,也有观测员在记录数据。一位工作经验丰富的观测员可以在半个小时左右读出来一张玻片,但如果是新手,恐怕读一张玻片就至少需要1个小时。
为什么这些数据需要人工读数?能不能用自动设备监测花粉数量?其实,就在人工读数的花粉监测设备安装的同时,全市的监测点也都安装了自动读数设备。不过以前曾经出现遭遇雾霾时,雾霾颗粒会被自动设备误读成花粉颗粒,出现过1小时“花粉颗粒”飙升过万的情况,因此,现在花粉读数还是依靠人工完成,虽然感觉比较“原始”,但是非常可靠。各个监测点的数据会在当天中午之前全部读取完成,通过北京市气象台向公众发布。
意义
为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凡士林涂层、放置在监测装置内、24小时采集数据、染色、读数——经历了这一套流程的玻片,工作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但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这张玻片还有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通过对玻片上采集的花粉进行分类、数据整理和分析,为更多的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研依据。
近年来,过敏性鼻炎患者数量越来越庞大。在北京,尘螨是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第一大过敏原,第二大过敏原就是花粉。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的花粉过敏者超过万。对于他们来说,这个数据一旦出现波动,他们的生活就将受到很大的影响。有些人是喷嚏连连,有些人涕泪纵横,有些人是呼吸不畅,甚至有可能会危及生命。花粉观测数据的变化,就是在提醒他们要采取综合措施,比如出门前要做好防护,回家后要及时清洗面部及鼻腔等来减轻过敏症状;在花粉浓度飙升前,还可以口服抗过敏药物进行预防。
医院张罗教授带领的团队对花粉跟踪了十多年,发现在北京地区,春季最容易引起过敏的花粉是大果榆、青杨、旱柳、白蜡、刺槐、白桦等植物的花粉;夏天最容易引起花粉症的植物包括野牛草、狗尾草等,而在秋天,引起花粉症的植物主要包括葎草、藜草、蒿草、豚草等。“明确容易引起过敏的植物,让患者可以根据最优过敏原谱进行检测,降低费用,减少痛苦。”张罗教授说,科研团队根据花粉观测数据与气象要素建立了过敏性鼻炎发病预报方程及发病指数分级,为花粉过敏性鼻炎患者提供发病趋势的预报信息,进而指导过敏性鼻炎患者在大气花粉浓度提高前开始预防性药物治疗,让北京地区患者实现预防性治疗。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贾晓宏阎彤摄
编辑: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