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十五岁以后,体检为何成了最难的考试 [复制链接]

1#

以前微博上有一个段子:

“妈妈劝我不要再抽烟喝酒了,不然体检的时候一定会查出病来的。听从了妈妈的话,我就再也没去体检过。”

现在很多年轻人深知自己生活的各种不规律,导致害怕去体检,甚至调侃:“不体检就没有病”,“体检一次就是对心理承受能力的一次最大考验”。如今很多单位、公司都会组织员工年终体检。有的人体检前一天晚上,还出去胡吃海喝到半夜,几天后拿到体检报告,又瞬时陷入沉默——可以说,成年人的崩溃,就是从体检报告开始的。

甲状腺回声不均?应该是结节之类的吧,不会是得什么癌了吧?

我还没有结婚,这么年轻,怎么就患有乳腺增生呢?

尿酸偏高?我天,以后我岂不是不能胡吃海喝了?

哎,早知道就不经常聚餐饮酒了,居然有酒精肝了……

据中国医师协会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城市人群健康白皮书》,该调查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效问卷51.3万份,是中国历年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该调查显示,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35—50岁的高收入人群中,“生物年龄”超龄趋势明显加快,平均超过“日历年龄”10年左右。

《最新全球癌症数据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预计年相比年,癌症负担将增加50%,届时全新新发癌症病例数将达到近万。这在正经历社会和经济转型的国家中最为显著。

年各国癌症新发病例数

癌症负担增加与常见癌症类型的变化在同时发生,许多国家正经历着已知癌症风险因素流行率的显著增加,这些因素目前在高收入工业化国家中盛行,包括吸烟、不健康饮食、肥胖流行,以及缺乏运动。

慢性病年轻化

许多人有个误区,认为慢性病人群都是老年人。而现实却是,慢性疾病人群平均年龄在逐年下移到30岁上下,有些疾病发病年龄已下降到20多岁甚至更年轻,比如Ⅰ型糖尿病。此外,抑郁症、高血压等,如今在年轻人中也很常见。

20多岁的年轻人,压力大多是来自职场;30多岁成家的人,需要肩负的就更多。没有人生来是超人,只是有了家庭、有了责任,不得不咬牙拼命与岁月硬扛。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说:“人到中年的男人,经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而周围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中国有接近3亿的慢病患者,如果再把没有明显发病症状的前期患者一并加起来,约有5亿慢病患者。另一组统计数据也表明:中国18岁至60岁的人群中,50%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

——数据来源:《“健康中国”规划纲要》

什么是慢性病?

慢性疾病是一个非常大的临床概念,它几乎涵盖了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最为重要的疾病类型,涉及最广泛的患者人群。此类疾病都是发病隐匿,发病后进展过程漫长,各种慢性病之间还可能存在彼此关联,甚至互为因果。比如:肥胖、中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抑郁症等。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速,慢性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慢性病,已经成为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克服体检恐惧症

疫情的发生,唤醒了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特别是慢性疾病。但是慢病的发生往往比较隐匿,身体有时候会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但是我们却不一定知晓。

伤害长期潜伏在你的身体里,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

WHO前总干事中岛宏博士说过:“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咨询委员会的调查报告表明:1/3的肿瘤可以被预防;1/3的肿瘤可以被早期发现早期有效治疗;1/3的晚期肿瘤患者可以通过治疗有效延长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

在平时多收听收看一些专业的科普节目,加深对健康方面的知识的了解,提高心理预期,不要等自己的身体状况拖到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才想到去检查和治疗,更不要讳疾忌医,要知道平时的体检很重要,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是克服体检恐惧症的最好办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