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去哪里看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与鼓励式教育相反,很多家长喜欢用“泼冷水”式的教育来教导子女,还美其名曰“为你好”。
作家梦碎,只因父母强力“泼水”
小张从小爱好写作,但父母认为家里并没有这样的基因,想成为作家就是痴心妄想。不仅如此,父母对他读课外读物还总是控制和打击,“读这些风花雪月的书有什么用啊?累眼睛不说,还耽误学习。你就踏踏实实把书念好,父母就烧高香了。”妈妈总是这样说。
一次,小张所在的城市刚刚开通了地铁2号线,小张以2号线经过的站点为素材,编写了一段“不坐地铁2号线,不知道人生多凄凉”的段子,他先是发在了自己的朋友圈,随后被同学疯狂转发,还一度上了微博热搜。
自己的段子能被认可,小张兴冲冲地拿给父母看。谁知爸爸看后从鼻子里冷哼一声:“谁知道是不是你写的,就算是你写的,现在满世界乱抄,也不会有人认可你。”小张反击道:“你认可我就好了。”父亲反唇相讥:“我认可你有什么用?我认可你就不用考试了,天天琢磨这些没用的!”
时间一长,小张也渐渐失去了信心,自己的写作能力得不到认可,将来报考专业父母也不会选择中文类在他们看来没有用的专业。班主任向父母反馈,小张最近学习成绩下滑的厉害,就连一向喜爱的语文,都保持不住优势地位了,这究竟是咋回事呢?
父母常常打压过度,只因不想让娃“玻璃心”
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这种泼冷水式打击教育深入骨髓,涉及到方方面面。
当上班干部忙着排练节目,父母说:老师放个屁都比我们说话香,听老师的话就不用父母了是吧?当个文艺委员就飘了!
破天荒考了班级第一名,父母说:这是瞎猫碰到死耗子了吧,你看看年级组第一,成绩高出你15分,这要是放在全市看,你那点分根本拿不出手。
当宅在家里时,父母说:整体无所事事呆在家里,性格闷得要命,能有什么出息!
当外出聚会时,父母说:天天和那些狐朋狗友胡吃海塞,你能不能干点正事?
当认真实习回家晚了,父母说:真把自己当社会人了,牛逼什么啊,还得全家人等你!
当单位效益不好被裁员后,父母说:肯定平时工作不认真啊,这下栽跟头了吧!
有时候,父母是个奇怪的生物,他们往往提出完全相悖的两套论断,对孩子进行莫名其妙的打击。就拿是否宅在家来说,在家说你没朋友,性格不好,出去聚会又说你胡吃海塞,女孩儿不知检点,在娃听来是自相矛盾的话,父母还觉得是天衣无缝的完美教育呢。
其实,没有哪对儿父母是天生的恶父母,他们之所以爱给孩子泼冷水,不外乎这两点原因:
第一,怕过多的鼓励会滋生孩子自满的情绪,通过“泼冷水”的方式让娃时刻保持清醒,认清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刺激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二,怕现实太残酷,孩子招架不住,养成一颗“玻璃心”。所以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打击教育。与其让社会欺负,不如先来由父母扮演这个恶人。
“泼水式”教育导致三大人际交往恶果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谁都不是一座孤岛,观察那些长大后在人际交往模式上有瑕疵的人,追溯其童年,多少都能找到父母打击教育的阴影。
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试戏,导演让他做了很多个遭受打击后的表情,比如儿子畸形、老婆死了等,最后周星驰面无表情。导演问他为什么,他说:“一个人要是受了太大的打击,就会进入精神官能的休克状态。不会再有反应了。”家长泼水太猛,会导致如下三大人际交往恶果。
1、我不好你好——自卑焦虑,社交恐惧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人在生命初始阶段对周围人是依赖而生存的,与周围人相比,儿童常常感到自己的无能,因而从小就有自卑感,在潜意识里形成了“我不行你行”的心理模式。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摆脱这种模式的过程。
父母的冷言冷语,就会延缓摆脱的过程,甚至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有个男孩儿长得很好看,在四年级的时候被女生一直追回家,这件事一直被亲戚朋友所嘲笑,认为男孩小小年纪不学好,很花心。男孩儿并不认为自己有错,相反他还是整个事件的受害者。但自此后他和女生正常交往都存在心理障碍,一见女生就脸红,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大学阶段。
“退缩型人格”一旦形成,孩子就很难建立自信,他们往往逃避责任,不敢担当,缺乏独自面对困难的勇气。自卑感和焦虑感日渐增多,严重的还会患上社交恐惧症。
2、我好你不好——骄傲自大,自以为是
因为从父母那里继承了太多的泼冷水教育,孩子也会误以为这是一种亲密的交往模式,长大后也容易将此种心态带到工作和家庭中去,因此将人际关系搞砸。
对待同事:“你穿这条裙子太难看了,是怀孕时买的吧?”对待下级:“像你这么笨的员工我第一回见到,换另外一家公司你早下岗了。”对待朋友:“减肥对于你来说是阶段性发神经吧,你就活该一直胖下去。”对待同学:“那些考上清华、北大研究生的,有几个是咱二本院校的,快趁早死了这份心吧。”试想一下,别人这么打击你,你是怎样的感受?
这种人,骄傲自大,以自我为中心,总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对的,对别人的批评教育都是“善意”的,都是“为你好”。最可怕的是将这种思维带到日后的家庭中去,扭曲的家庭教育法可能就会一代代传下去。
3、我不好你也不好——冰冻人,抑郁症
因为童年遭受心理重创,比如一直被父母和别人家孩子比较,或者在高考等重大人生拐点出现失误,被父母嫌弃的,调节不好,就会陷入到“我不好你也不好”的人际模式当中去。他们封锁自己的感情和意愿,不喜欢别人,也不期待别人的喜欢。缺乏爱人的能力,也无法体验到别人对他的关心和爱护。
表现出来就是冷漠、无所谓,模棱两可。因安于现状,他们也很难进行自我完善和升级,有的还徘徊在社会生活的边缘,找不到宣泄情绪的出口。“冷冻人”的状态持续太久升级后,就极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
泼水后如何形成“你好我也好”的人际交往模型?
“你好我也好”是最理想的一种人际交往模型,通过模型纠偏,终能达到目标。
先来看看人际交往的基本条件:
1、传送者和接受者双方对交往信息的一致理解。
2、交往过程中有及时的信息反馈。
3、适当的传播通道或传播网络。
4、一定的交往技能和交往愿望。
5、对对方时刻保持尊重。
以上五个环节,家长若能克服掉泼冷水的教育,将是非常有实践意义的纠偏。第一,拿小张的例子来看,他写的段子受到追捧,小张想向父母展示的是自己的写作能力,父母却一直在为考试而纠结,双方对信息的理解就不一致。父母应多沟通,深刻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评判问题。
第二,及时反馈信息,在泼冷水的过程中,父母最常见的错误就是翻旧账,或者无限地推迟表扬效应,以未来看不见的事实来否认孩子现阶段的努力,从而进行打击嘲讽,在孩子看来这些都是毫无道理的。所以,父母和孩子的沟通要及时、适度,别跑偏。面对孩子的成绩,父母应积极鼓励,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
第三,在传播途径上来说,表扬孩子在人前,批评孩子在人后,还是很有道理的。千万别总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需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
第四,掌握灵活多变的沟通技巧,愿意做孩子的倾听者,对孩子时刻保持尊重,不轻易下结论、贴标签。
如此,才能构建出“你好我也好”的人际交往模型,无论是与父母还是在其他社会关系中,都能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卑不亢,努力进取,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阳光快乐,岂不快哉?
我是糖果妈妈,是一名高级育婴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