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IDEA
.11.26
在受教育阶段,我们听多了关于“木桶效应”这一类说法,即发展要均衡,任何一个短板都有可能成为发展的天花板,我们对待缺点总抱有“歼灭”的心态,因为这些缺点让我们没办法成为想要的那个自己,也是这些缺点,让我们做了很多错误的事。
当你犯错误的时候,你能意识到是什么缺点造成的吗?你是如何处置和看待自己的缺点?
一、先看见
我们谈论起“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我们列出的缺点往往都比优点多,类似于不懂得拒绝、社恐、自卑、拖延症等等。显然,很大部分缺点在自我管理和实践中能被发现,但是也存在部分缺点不易被察觉,而这类,是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1、从受挫中反思总结
我们会经历许多让我们受挫的事情,除去外部不可控因素,很大程度事情的走向是由我们的行为做法把控。当撞上某些事情时,“反弹”回来,你才能更了解自己。想想那些让你不舒服、受挫的时候,你是如何对外界作出反应导致了你受挫这一结果?
我之前上当受骗过很多次,自己能直接意识到的是“比较容易轻信他人”,在我痛定思痛后,我意识到“轻信他人”的背后是“不懂得拒绝”以及“我需要别人的肯定”的心理影响,这是我之前并不能意识到的。当错误一错再错,就要深思总结自己的原因在哪,意识到问题的本质之后,就会下意识地不再重蹈覆辙。
2、投射
另外一种察觉缺点的方法,可能我们比较少注意到,就是“投射”。打个比方,从小周围的环境影响下,我被教导成我应该是一个聪明的人,所以我会压抑和否认自己不聪明的地方,当看到不聪明的人的时候,他提醒了我内在不想面对的部分,所以我会讨厌他,对他表现得不耐烦。
同样的,你对某一类人或者他们的行为,特别有意见,特别不顺眼的时候,就是一种自我的投射行为,也是一种逃避策略,其实,他们的缺点你都有,只是你不愿意承认罢了,就像当你用一根手指指向别人的时候,有三根手指是对着你自己的。
3、外界的反馈
除了自我思考之外,还有外界的反馈。当然你可以跟周围的人请教,在他们眼里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往往他们都能够更直接反映你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
看见是接受与解决的第一步。
二、接纳与理解
关于接纳,其实离不开理解,当你搞清楚这些缺点背后的根本原因,你就更能接纳这样的一个自己,并更愿意去改变,我们从几个比较常见让我们苦恼的缺点做一些分析:
1、社交恐惧症
有个说法很搞笑,大家都想得到的一种病,是叫“社交牛逼症”,与之对应的“社交恐惧症”,其实更加广泛存在,我们从表面上来看,是这类人不擅长交际甚至是自卑,但事实是,其实这类人是靠着社交恐惧症才能让自己接受对自我或者社会的不满以及不顺利的人生,还要用“社交恐惧症”之类的话来安慰自己。他们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交际中犯错或者受伤,他们害怕失败,不愿意脱离自己的舒适圈。其实克服社交恐惧症很简单,不管结果如何,要先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
2、拖延症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做好了计划,未到计划好的截止日期甚至超过了,始终不开始或者进度缓慢,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自己拖延症很严重。其实是大脑天生向往稳定,它希望每天的生活方式都是可测的,因为面对新的挑战会消耗大量能量,而我们在每次完成任务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自动选择日常模式,拒绝思考,回避任务,或者这次的任务快速完成了,下次的完成依旧困难。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就是,当你在做一件需要长期增长的事,不要把这个事设置成任务,而是把它规划为日常生活本身,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在每次任务重启中消耗大量能量,导致拖延、放弃。
3、没有安全感
以前我觉得一个人会没有安全感,是因为他们原生家庭童年的一些经历,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所以长大后会在亲密关系中患得患失,这属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但是“原因论”的解释,会陷入“决定论”,即我们现在甚至未来的生活,全部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摆脱不了“原因论”只会给自己套上枷锁,让自己纠结于过去难以释怀。
阿德勒的“目的论”解释,没有安全感,是当下的你不想接受外界而制造的不安。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类话,“女生要爱自己”、“安全感是自己给的”,怎么样才能算爱自己?怎么样才有安全感?我觉得,安全感,是自己承担起责任的那一份勇气和力量。
三、用另外的角度对待缺点
我们分析了社恐、拖延症、没有安全感,其实背后都有一个共通点,我们的很多缺点,其实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我们害怕失败,所以拒绝社交、拒绝思考;我们想要得到赞扬与肯定,于是虚荣、攀比;我们不想承认我们的无知,于是固执、自大…
其实包括我自己,我能意识到很多我自己的缺点,我会因为不够成熟在不恰当的场合说了不该说的话,我也总是粗心马虎,会用社恐来搪塞避免社交,我也会在拖延中忏悔,也会不够勇气去面对一些事。但是我始终觉得,人生是一个慢慢修炼的过程,我跟他们的相处更是一种和谐的状态,我清楚知道它们就在那,意识和理解到这些的存在,这件事本身就让我更加有力量。
—TheEnd—
推荐书籍: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遇见未知的自己》张德芬
泡椒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