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三学霸凌晨留下遗书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 [复制链接]

1#

那些看起来优秀的孩子,其实不都是我们看到的样子;

身为父母,别让你的过高期待,压垮孩子的未来。

——虎妈

作者

哎呀妈

前几天,看到一则令人痛心的报道。

来自浙江的高三学生薛俊,是一名妥妥的学霸,每次考试成绩都排在全市前十。

可是他却对自己不满,觉得单科考不到全市前三,就不能称之为优秀。

为了学习,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疯狂刷题。

父母发现了他的异常,劝他好好休息,却劝不动。

长时间的高压学习,就像一把不断在他脆弱敏感神经上徘徊的刀,一旦触碰刺激,随时崩溃。

很快地,他的精神就出现了问题,晚上失眠、幻听,觉得人生没意义没希望,不想读书。

甚至还在深夜写下遗书,认为自己很差劲,什么都做不好。

好在父母及时发现送医,经心理医生诊断,他早已患上了重度抑郁症。

其实,像薛俊这样的个案,并非少数。

曾经看过这样一组数据: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这些别人眼里的“学霸”、“乖孩子”竟在人生最好的青春时期,相继患上各类精神疾病。

这不禁让父母们深深担忧: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那些表面优秀的孩子,其实已经病入膏肓

就在上个月初,在美国常青藤名校读书的学霸张一得,自杀了。

消息轰动整个育儿圈。

许多人扼腕叹息,这个“别人家的小孩”,从小就以聪明懂事,优秀完美闻名,怎么说没就没了?

一路以来,为了给他最好的教育环境,一得的爸爸不惜辞掉高薪工作,亲自参与他成长的每个阶段。

不光花尽心思照顾他的吃喝用度,就连日常生活中,也十分注重他独立、极致、刻苦的品质培养。

3岁的一得,学完了小学课程,5岁能写英文版物理学论文,9岁更厉害,一人完成五十个人的饭菜。

一路被精心培养、赋予众望长大的一得,如愿走进美国南部哈佛——埃默里大学。

而这段“鸡娃”经历,也被无数人追捧。

人人都想养出像他那样智慧过人、优秀帅气的孩子。

不承想,他却在20岁的年纪,选择在一个全世界都沉睡的深夜里,告别人世间。

据身边好友透露,一得生前很早就得了抑郁症。

长期曝光在公众面前,无论做什么,他都是别人效仿的榜样,爸爸口中的“优秀作品”。

他本能地觉得,自己很特别,必须要努力维系在别人眼里的形象。

长久的迷茫,被赋予的期望,在异乡求学的压力,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压垮他的最后那根稻草。

近期爆火的“脱口秀新星”——北大学霸李雪琴,也曾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一直以来,她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高中时,老师和妈妈更是鼓励她以考上清华北大为目标。

但她每次只要一回学校,心里就特别难受。

身边的人都在你追我赶,互相竞争,压迫感很强。

熬过了高三,考进了北大,她发现更加不自在了。

别人都夸她学习好,可只有她知道,自己每天都活在压力当中。

她害怕和别人接触,有社交恐惧症,直到大四毕业在即,申请出国前,脆弱的神经终于崩了。

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能让自己难过半天,晚上一闭眼就心悸心慌,常常要强迫自己晕睡过去......

从开头的学霸薛俊、到张一得,李雪琴.....

纵观这些优秀的孩子,会发现他们身上有着这样的共同特点:

他们一直活在别人的高期待中,从小到大一直被要求出色出彩;

他们可以给出一张张满分的成绩单,一份份漂亮的履历表,一个个闪耀的高光时刻;

却从未想过自己是谁,未来想要做什么,自己活着的价值又是什么。

直到他们承受不了外界的评价和眼光,从“神坛”上重重摔下来,大家才意识到:

这些表面光鲜的孩子们,背地里却早已“病入膏肓”。

毁掉一个孩子,就把他的成绩看做唯一

从事儿童心理工作近20年的心理学博士黄蘅玉在一次采访中有感而发:

很多来听她讲课的家长们,表面上看很为孩子们的精神状况着急。

可却只在考虑一个问题——用什么办法能够让孩子不生病,快快回归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言下之意是,孩子学习好是主要,治病是次要。

在这些父母的眼里:

分数,才是孩子优不优秀的唯一标准。

热播剧《隐秘的角落》中,学霸朱朝阳聪明自觉,乖巧懂事,从不用老师和妈妈操心。

当老师表示对他性格内向、不合群的人际关系担心时,妈妈却不以为意,认为孩子就应该以学习为主,交朋友是以后的事情。

“你只管学习,其他事情不要理”,是妈妈对朱朝阳的一贯叮嘱。

这番“为你好”的谆谆教诲,却给朱朝阳下了套,让他内心愈发孤独和纠结:

渴望结交朋友,不知道该如何开口;想获得爸爸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