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少不更事的孩子,往往显得冷酷自私 [复制链接]

1#

生活中,很多被父母保护很好的年轻人,都觉得自己好像并不喜欢走出家庭,不太愿意与自己亲密圈以外的人交往。他们对周围的人往往也很少关心,同时他们也比别人更排斥人情往来,甚至有社交恐惧。

其实啊,很多年轻的宅男宅女,处于一种比较矛盾的人际交往心态: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好像并不喜欢社交,觉得社交让自己有压力,于是他们就干脆清高,标榜自己好像不需要“迎合社会”,要显示自己不同流俗的一面;另一方面呢,他们又担心这样下去,自己会逐渐不合群,容易成为被孤立的社交边缘人,也很难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甚至还怕找不到恋爱对象。

然而心理学家发现,这种不成熟的“社交恐惧症”,可能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商不够,也不是他们的情商有缺陷,而是因为他们阅历贫乏,缺乏跟人打交道的社会经验。

那,要如何打破社交恐惧的心理僵局?

首先,要改掉自己“宅”的习惯,就要给自己机会走出去,多多拓展自己的阅历,多去接触并深入了解社会,只有经历的东西足够多了,自己活得丰富多彩了,才能和更多的人产生“感同身受”,能非常容易推测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生活处境乃至性格,那么跟任何人相处都能得心应手,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看待世态人情。

其实,我们每个人一生来,都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的。我们不仅需要社会交往,也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全方位地提高我们的人际交往格局,增长人生智慧,变得真诚、大气、包容、圆通、善解人意,而并非所谓的“世故圆滑”。

除此之外,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教授还发现,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也是提高同理心和情商的一个好方法。他们调查了两类人,即长期阅读小说和非小说的两种人,发现前面一类人在解读他人心理活动的测试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小说阅读量越大的人越擅长观察人心。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心理学家泰勒也发现,从事小说创作五年以上的人的情商往往比别人高很多。

当然,生活中明显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在用另外一种方式生活,他们注重自省,能长期保持自我觉察的修养习惯。所以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各种关系和谐的他们,能安静、专注地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他们甚至可以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者:熊一姐姐

修己安人。(从心理学、哲学、文学电影、禅修领域增长智慧,为心灵解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