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态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但要使这种微妙变化最终促成一个比较良性的结果,我们就必须做好最起码的准备。目前的趋势看来,留给我们做准备的时间是以天来计的。
4月1日,也就是上海浦西“封城”的第一天傍晚,一则简单的消息在网络上疯转。上海集中隔离点医疗救治组组长、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在浦东新区新国际博览中心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对人民日报记者透露:看整个形势的发展,未来无症状感染者居家隔离的可能性是有的。
陈尔真说,这次上海疫情的规模,比当初武汉第一波时还要大,但严重性比武汉的要低。接下来如果感染者的量太多的话,有条件的可以居家隔离。
在同日下午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也传递出类似的信息。他说,奥密克戎病毒的传播、传染性很强,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暴发,基于这种情况,第九版诊疗方案明确,轻型病例可以集中隔离管理,不必要在医疗机构。相比陈尔真的说法,王贵强的措辞虽然更谨慎,但仍然颇有解读空间。
还在同日下午,本轮疫情中另一个集中爆发的省份吉林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卫健委副主任张力宣布,没有疫情或疫情较轻地区,可以在确保防疫安全前提下,有序放开社会面。
……
我的几位新闻敏感比较强的同行据此认为,上述这些带有很强试探性的表态都在释放出这样一个信号:对抗疫政策的某些新的共识正在形成。
形势比人强。
上海目前已确诊的阳性数量(包括大量无症状者)已超过3万,看趋势拐点远未出现;而东北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基地,面临着迫在眉睫的春耕任务。无论是扶摇直上的感染者数量还是最直接的“饭碗”问题,都在推动这种新共识不得不形成。
而在民间,这种共识的端倪甚至更早就出现了,而且很有一些不顾一切喷涌而出的味道。
本周前半周,上海浦东某高档小区的一大批阳性感染者拒绝被收治到集中隔离点,而强烈要求自己居家隔离。他们自发、自愿地画押立约,以“生死有命”的决绝态度来表达愿意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负责的决心。虽说这是违反现行防疫政策的,最终能不能如这些人士所愿,说到底取决于政府,然而至少它第一次清晰响亮地向社会发出了另一种声音。
4月2日一大早开始,一段20分钟左右的录音像一阵和煦的春风一样感动了无数的网民。
这是上海一位男性市民和某区疾控中心一位女干部的对话,聊到放开处,那位女干部不仅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当下上海防控的种种乱象,还建议老年感染医院,因为那里条件很差,也不会有什么治疗,反而不利于病人康复。普通患者居家隔离观察就好,一般无症状的,休息三五天就好了。她甚至还在电话里给那位投诉的市民出点子:如果来拉老人强制隔离,就要求他们出示老人的“阳性”证明,他们大概率拿不出来……
这位疾控女干部是专业人士,但她说的其实都是很多人已经知道且私底下广泛传播的常识。她的勇气在于将这个常识公之于众。她在电话里说,作为专业人士,她已经反映过N次了,但是没人听。她知道自己的话会被录音,但明确表示可以传播出去,因为这样就能够让更多人听到。
我现在想说的是,万事开头难,迈出转折性的第一步则难上加难。特别是,如果这第一步迈得不成功,那么整个转折也许就夭折了。因为既然要改弦更张,那么一定有人不希望看到它成功,他们会竭力抓住任何一个“失败”的把柄。而另有很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原本就对新共识缺乏足够信心,即使勉强同意,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怀疑心态,一旦看到什么纰漏,必然很容易转而成为转变的阻力。
现在看来,不管未来的抗疫政策会发生什么样的调整,最有可能的第一步显然是从无症状及轻症患者不再集中收治,而采取居家隔离开始。这就立刻带来一个棘手问题:他们的同居家人和邻居怎么办?
本来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多么值得担心和操心的难题,感冒咳嗽了,甚至发烧了,不在自己家里呆着,休息养病,难道还应该去住隔离病房?虽然家人和邻居被传染上的风险不小,特别是家人,但一般情况下也只能多注意自我防护。这历来就是生活的常态,从没有人对此大惊小怪。
然而现在不同了,经历了这两年多仿佛战争动员般的抗疫动员,来自报纸、电视、互联网上成天铺天盖地的可怕疫情消息轰炸;尤其是,频繁目睹那些浑身上下包裹得密不透风的“大白”们“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这个人被带走,那片区域集中消杀……大多数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的民众或多或少已经患上“新冠恐惧症”,如果他们的胆子不够大,意志不够坚强的话。
因此,接下来要想比较顺利地推行“新冠患者居家隔离”,最考验上海的便是尽快、尽最大可能消除社会层面的这种“新冠恐惧症”,使之在市民心目中逐渐“流感化”。
这一点做不到,此起彼伏的“人民内部矛盾”就将很快上路——既然素以契约精神著称的上海人能够集体签下“生死状”,拒绝被集中收治,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可能以相同的气概画押立约,坚决不同意某个已查出阳性的邻居继续与自己住在同一幢楼里呢?
对此我没有什么建议,但我想说,这项工作既是对政府公信力和宣传能力的考验,也是全社会所有人的共同责任。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沪吹”的声音不断。其大体逻辑内涵是:上海人是中国大陆最具现代公民素质的人民,上海政府也是最具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的政府。总之,上海代表了现代中国的进步“标杆”。上海做得到的,别的地方不一定能做到;上海做不到的,别的地方一定做不到。
最近一月,由于沪上疫情突然飙升、封控管理乱象四起,这些“沪吹”正在互联网上遭遇“沪黑”的猛烈围剿。
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很少关心这些“沪吹”和“沪黑”,更是从不会参与其中。不过我认为,以当下的乱象为证据宣布“沪吹”已经可耻地破产了,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
道理可以讲很多,但我只想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个文明现代、开放繁荣的社会,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以擅长严苛的准军事化管制著称。很大程度上说,二者是不相容的。
但是,一旦如愿“开放”了,最起码开始“居家隔离”了,那么真正考验“沪吹”的时候就到了。
原创陈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