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朋友的问题:
诺妈,我们家孩子现在4岁,是个小男孩,平时在小区里玩或者在幼儿园里玩,会特别害怕跟不认识的或者不熟悉的小朋友接触,每次有新的小朋友加入,他就会感到紧张和害怕,就躲在我们身后回避其它陌生的孩子,然后就不想玩了。每次我想带着他去别的小朋友家玩,他也会拒绝,说不愿意去,只想在家里自己玩。我和老公都很担心孩子有社交恐惧症,以后影响他的人际关系发展。
诺妈说:
社交恐惧症,这个症,说明是一种病,是否确证这个病症,需要专业的机构做评估监测,不能因为孩子某些社交回避的行为而断定孩子有这个症。
就像每个人都会有拖延行为,但不一定是有拖延症。
每个人都会有抑郁的情绪,但不一定是有抑郁症。
涉及到程度的不同,表现情况深浅度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但从这个例子当中,我们能看到孩子在社交中遇到了一些回避陌生人交往的表现,需要去剖析背后的原因,以及帮助孩子进行『脱敏』,打开自己与陌生人交往的意愿。
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对社交的恐惧心理。诺妈从3个方面分析。
家庭的养育方式家庭的养育方式如果过于严格,孩子做错事就会被惩罚,说错话就立刻被批评甚至嘲讽,这会让孩子在沟通表达和展现自我的时候因为害怕犯错,而产生自卑心理。
这种自卑心理会影响孩子在同伴交往过程的自信。
另外在养育过程中,有的孩子主要是爷爷奶奶带,平常会对孩子照顾得过于精细,对一些似乎有些小挑战而不至于危险的情境会反应过激。
甚至会在孩子交往中过于谨慎担心自己家孩子吃亏受挫,进行过度保护。
这会导致孩子认为周围的环境是危险的,周围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导致孩子社会交往中产生不安全的心理感受,影响正常的同伴交往。
2.孩子的气质类型
气质,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是人格的先天基础。
按照气质的不同特征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如果孩子属于黏液质或者抑郁质的气质类型,会在社交情境中表现出慢热、回避、不合群的现象。
气质是与生俱来的特点,没有好与坏之分。需要去接纳孩子真实的气质特点,而不是给孩子贴上一些『胆小』『怕事』『社恐』的标签。
3.缺乏社交策略,在社交中受创
孩子3岁之后随着入幼儿园进入社会群体,有了很多增加社交交往的体验,在这个过程经历社交困难和社交受挫情绪很正常。
这也是发展孩子社会化情感的必经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接纳,倾听和启发孩子思考更好地社交冲突解决策略很重要。
一是能帮助孩子正常看待社交冲突,二是能给予一些更适合的解决策略,给予孩子及时的鼓励和支持。
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交环境,降低对于与陌生人接触过度敏感的问题。有两个心理学重要的方法。
第一个是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法,即当患者面前出现使其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刺激时,施加与这些刺激相对抗的刺激,从而逐步消除患者的紧张与焦虑,并不会再对这样的刺激产生不良的应激性反应。
系统脱敏法训练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这是它的理论基础。
巴甫洛夫把狗固定住,然后在每次给狗食物的时候就摇铃,铃声跟食物同时出现,然后狗就会产生唾液,巴甫洛夫称其为无条件反射。
当经过摇铃给食物训练后,即使后来只摇铃不给食物,狗听到铃声依然会产生唾液,巴甫洛夫称其为条件反射。
如果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将会得到巩固;如果长时间只摇铃没有给食物,慢慢的条件反射就会削弱,直到消失。
系统脱敏法的治疗原理就是对抗条件反射。
如何实践呢?
当孩子很不愿意跟陌生的孩子接触,想要躲在妈妈身后,这时候妈妈不要回避和指责,而是带着孩子一起加入孩子们的游戏。
当孩子有了妈妈的陪伴一起跟其它小朋友玩游戏,会逐渐进入放松的状态,而不再恐惧接触其它的小朋友。
第二个是暗庭疗法。
箱庭疗法,也就是在“沙箱中制作一个庭院”。
作为一种心理临床技法,让来访者在有细沙的特纸箱子里随意摆放组合玩具来再现其多维的现实生活,使来访者的无意识整合到意识中,是一种从人的心理层面来促进人格变化的心理治疗方法。
如果不去专业的机构,可以在家中买一些沙盘和小的操作玩偶,通过操作玩偶演绎社交过程中的场景对话。
让孩子逐渐将沙盘游戏中的场景进行现实化迁移,从而降低真实社交情景中的过度敏感性。
最后降低自己的焦虑情绪,给孩子一些时间,去一点点接纳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