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m/图源:Unsplash
谈到AI教育的相关话题,李卓老师是一个难得的写作者。
首先,他是AI的资深从业者。从年起,他作为核心参与者,在某人工智能头部公司运营教育业务板块。AI在教育上如何落地,如何发挥价值,李卓老师能从技术原理出发,又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
其次,他也是一个拥有人文情怀的教育工作者。未来之星讲师、芥末堆首席外卖官、北师大国家级智慧教育实验室分享嘉宾,知智教育创始人/CEO,李卓老师在教育行业享有诸多声誉,但是他却始终想强调自己一个简单的身份:我只是一个坚守常识的教育人。用他的话说,“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都为教育提供了诸多解释。但是它不是谈资,而是我们从心出发,陪伴孩子的脚手架”。
本文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篇文章是写给家长的,如果您刚好从事教育也有孩子,不妨从家长的视角直接来看。而对于教育从业者来说,这更是一个“沟通媒介”,帮助我们和家长一同,达成AI教育的共识。
希望他的思考与建议,能为家长在面对AI教育的选择与困惑时,提供一个稳定、持续、可落地的行动方案。
我在朋友圈中,看到了哪些家长面对AI的焦虑?
当孩子用上AI时,您是否也有这样的疑虑?
1.“作业全对但一问三不知”
看到孩子用AI秒解作业题目时,我的手指不自觉地捏紧了水杯——上周群里另一个家长抱怨的场景突然闪现:她家娃寒假用智能作文助手写出满分范文,可真到开学小测时,连主题都审不准。
这像极了健身房代跑业务,“看似成绩光鲜,实则肌肉萎缩”。
2.“选择恐惧症”的持续循环
我相信许多家长和我一样,面对现在各类AI培训的纠结,堪比打开外卖软件时,要从家奶茶店选择的窒息感:
英语启蒙选AI外教还是真人老师?
思维训练用游戏化APP还是传统练习册?
AI学习机、“拍照搜题”App,谁是真AI?谁又能起效?
当大量营销文案,一边制造“用不好”AI就淘汰的焦虑,一边允诺“用了AI这个工具孩子一定行”的预期,这样如跑马灯一般密集而持续的信息轰炸,让我们很难保持理性思考的空间。
3.“失控家长”的深层恐慌
即使你认真做了产品研究,又听了不少家长的使用建议,最终开始让孩子开始用上你选的AI工具,但真的看到,那个“AI建议优先提升空间想象能力”的提示,又让你莫名烦躁——这感觉就像自动驾驶突然抢过方向盘,你知道该信任科技,可握着方向盘的掌心空落落的,像极了孩子第一次甩开你手过马路时的怅然若失。
其实,你担心的从来不是AI多强大,而是发现在孩子的成长宇宙里,自己正从「导航员」降级成「充电桩」。就像发现孩子把心事告诉AI陪伴机器人而不是你时,那种被技术列车抛下的刺痛感。
我把我观察到、访谈到的家长面对AI的焦虑,做了一个整理。也找朋友中有丰富青少年咨询经验的心理专家,对这些家长心理做了定位。
但一定会挂一漏万——我一向提倡家长解决AI焦虑的最快途径,就是自己先用上AI。趁着这个机会,家长可以阅读完本文后,把这些心理效应的词汇发给AI工具,让它帮您做具体的梳理。
接下来,我的任务是,基于自己在AI领域从业10多年的实践(从算法识别到极其推荐,以及如今的大模型应用),以及对教育持续坚持的“常识”性思考,给到一些您具体的,能让孩子用好AI、掌控AI的具体建议。
但首先,我想告诉屏幕前的家长的是:
如果我说,懂得为AI焦虑的家长,
恰恰是最不会被时代淘汰的家长
——因为你们正在经历
人类史上最特别的「数字育儿」觉醒运动,
你会不会松一口气?
不要把孩子直接交给AI
我首先希望家长建立的一个防火墙——AI时代,孩子成长依然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如果把AI假设为一个威风凛凛的牧羊犬,它智商很高,既可能守护孩子,又有突然暴怒,伤害孩子的风险。这时候家长就特别容易理解:即使有1%的风险,我们也不能让它直接面对孩子。
是的,AI很强大,但是综合来看,AI的三个致命的bug,却在不断挑战孩子使用AI时的安全边界。
Bug1:AI是好坏不分的内容吞吐机
AI的本质是“算力贪吃蛇”,它会吞噬全网数据(包括成人级/争议性内容),却没有内置的“家长锁”机制。
就像抱着手机刷视频的孩子,可能前一秒在看恐龙百科,下一秒就弹出暴力游戏广告——算法机制只在乎数据结果,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