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社交恐惧的本质是什么利用前额叶三大原则,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安全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508/i6vgzxk.html

社交恐惧是一种普遍现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社交恐惧感,比如,当你参加一个聚会,需要和一些陌生人交谈时,或者你不得不面对一群陌生人发表一次上台演讲时,这些不自觉的恐惧感就会莫名的涌上心头,有些严重的人,甚至一想到这样的场景,就会进入极度紧张,焦虑与惶恐不安中。

社交恐惧的本质

根据我们前面章节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原理,任何一个事情,都会产生与的两种相对应的心理反应,所谓“想要”的事情就是多巴胺类神经元激素的快感驱动的,任何我们想要的事情,在大脑层面都意味着有一定的“快感”情绪相关联着,这些情绪,有些强烈,有些弱些。

当我们极度想要某些事情的时候,极度“想要”达到某个效果的时候,甚至我们在内心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得到”或者“我一定要达成这个目标”,这种欲望越强烈时,我们的大脑实际上就会有2类激素共同驱动着,其中一类就是多巴胺,另外类就是去甲肾上腺素。

根据去甲肾上腺素的多德森原理,去甲肾上腺素越多,觉醒度越高,一直达到多德森定律的波峰,此时人的专注力,任务表现能力达到了顶峰,而一旦超过了波峰,去甲肾上腺素继续增加时,我们就会开始进入焦虑与躁动阶段,此时,专注力开始下降,任务表现能力也随之下降,而且随着去甲肾上腺素进一步增加,我们越来越焦虑,表现越来越糟糕,到惶恐阶段的时候,此时人的心理状态就跟我们在动物丛林时代被老虎追赶时的状态接近,我们把这个过度惶恐不安的状态,叫作阶段。

请注意阶段是我们在丛林环境中,用来逃命的,此时去甲肾上腺素分泌会促进整个机体进入警戒状态,所有的身体资源将会集中到或者战斗或者逃命之中,在这个状态下,我们做任何事情时,表现就是最糟糕的。

甚至如果这个状态持续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我们的身体进入不正常的亚健康状态,我们的神经会时刻处于过度异常状态,很多人因此受不了这种精神上的折磨,走不了不归路。

对这个状态的进一步详细分析,读查阅之前的文章。

多德森定律

因此,我们之所以会恐惧社交,就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觉醒程度提升到了不合理的阶段。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任何人都会有一定的程度社交紧张与恐惧,而这种适度的紧张首先却是合理的,只要在多德森定律的波峰之前,这些适度的紧张会使得我们保持较高的觉醒度,从而能够有能力去做好这些事情,比如觉醒度较高的时候,我们就会比较积极正向,我们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这些社交。

一:比如我们可能会跟自己说:

“可以交到各种各样的朋友,说不定还能交到不错的好朋友。”“交流产生想法,说不定可以得到一些灵感。”如果是演讲:“有这么多人听,一定要好好准备,把最专业的我表现出来。”“很兴奋会得到认同,一定要让观众有所收获”这些都是大脑里面解释者的正向的自我提醒,这种解释者的解释,会在大脑里面发生实实在在的化学反应,即会产生去甲肾上腺素,使得我们全力以赴去做这些事情,去准备这些事情。

二:解释者还可能会产生负面的解释和担忧,比如:

“要是同学们不喜欢我怎么办?要是对方拒绝我怎么办?要是我说错话了怎么办?”“要是观众听了昏昏欲睡怎么办?要是观众的提问我回答不了怎么办?”“要是大家嫌弃我怎么办”正常情况下,这类担忧也是正常的,只要不过度担忧,它就会起正向的作用,还是会促进我们分泌一定的去甲肾上腺素,使得我们有能力去针对这些担忧作出努力,提出解决方案。

三:我们可能还会过度担忧,比如:

“我一定不能出错,要是当着那么多观众出错,那简直无地自容。”“我一定要得到对方认可,否则我就太没面子了。”“我一定要做好这些事,否则我会疯掉等等。”“这次考试,我一定要考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妈妈会对我彻底绝望了,同学们更是会嘲笑我”本质上,面对的都是同一个事情,但是解释者朝着不同的方面去解释,就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个不同的结果,它就体现在我们神经元的激素水平的,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去甲肾上腺素是信息预测误差,它分泌多少就是由我们的期待与事件可能的结果的差值决定的,也就是意外值决定的,可能的意外越大,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得越多。

简单说,如果我们的期待非常高,比如上面第三种解释者的心理路程,期待就非常高,高到对结果要求%,不允许出现任何意外情况,一定要达到那种状态,因此,第三种情况,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是最多的,此时,我们几乎可以说,如果我们持有这样的期待来对待事情,那么我们的心理状态就极有可能处在阶段。

正常情况下,如果你能知道这些大脑的情绪原理,通过适当的降低期待,不要过度的要求自己,那么,第三种情况的焦虑是可以缓解或者避免的。

比如,在与人交往时,我们可以接受自己适当的出错或者出丑,我们当然不会想要这样的结果,但是如果真的出现这些情况,我们不至于恐慌,我们坦然的面对并且接受它,因为生活就不可能完美,谁都会有犯错的时候。

或者我们的前额叶解释者也可以告诉自己:“我已经作好了最好的准备,如果听众还不感兴趣,我也没办法,也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感兴趣,我已经尽力了,我问心无愧”

所以为什么有句话叫“知足常乐”。

接受接纳不那么完美的世界,接受接纳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及所有的事情,因为,我们已经全力以赴了,此生于心无愧已。

当然,这是理想状况,然而,恐惧往往是潜意识的,过度的社交恐惧症,往往伴随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过往的恐惧经历,特别是与人际关系方面的不愉快或者恐惧经历。

比如我们在儿童期与家人的亲密关系,特别是妈妈与宝宝的亲密关系,这一层关系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因为它是一个人早期十几年的成长经历,这十几年的与家人的关系,会把一个孩子的大脑基本塑造成型,这就是我们的性格。

我们通过下面这个小务虚亲历的故事,来分析其中的道理: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恐惧情绪是七情六欲之首,它是有存在的合理性的,它甚至是我们在丛林时代生存下来的最首要特征,没有这个动不动的恐惧的情绪,就不可能在丛林存在下来。

因此,任何动物包括人生,都有应对任何外界信息刺激时,第一反应就恐惧的特征,它就是如下图所示的短路径,直达我们的恐惧中心杏仁核。

这是理解我们本性的核心点,因此,你动不动就害怕,动不动就担忧焦虑,烦躁不安,这都是每个人都非常正常的首要情绪,只是你要清楚,这在动物丛林时代是必须的,是合理的,而在今天如果还任由这个本性暴走,那么就是不明智的。

在这个本性的基础上,如果我们在后天,特别是早年儿童期,还经历诸多让我们恐惧的经历,或者创伤事件,那么这些经历,会进一步加重过度恐惧的倾向,因为我们原来的本性就会对创伤与压力过度敏感,因此,后天负面环境会把这样的本性放大,特别是儿童期,会留下无法逾越的槛。

儿童期的创伤事件可能已经忘记,但与创伤相关的场景,如果我们不把它觉察出来,不把它解决的话,会成为我们一辈子的问题。

情绪没被看到,没被接纳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上午,当我们一家人正沉浸一这个宁静和谐的户外野餐的美景中时,走来了另外一家四口,一对夫妇带着两个儿子,弟弟可能4岁,哥哥大概9岁。

突然,弟弟在走到我们附近时,绊到了一个石头,摔倒了,此时弟弟并没有哭,也没有立即起来,他似乎在等着什么东西,就那样子趴着,妈妈看到弟弟摔倒,趴在那里,然后就喊了一句:“自己起来”,语气中的言外之意:“这么小的事,自己爬起来”。

此时,哥哥的动作出乎我的意料,他走了过去,用腿“蹭”了一下弟弟,言外之意是活该的意思。

妈妈看到弟弟还是一动不动,继续喊着:“自己起来”,此时弟弟开始反抗:“不起来”。

爸爸似乎对此事毫不在意,他只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