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这个标题,由此我想起了北大学生杀母案,以及某媒体报道,一个花季少女用绳索将长期逼自己学习的母亲勒死。
为什么好心、可怜的母亲为着子女的前途,却反遭子女毒手,被子女杀害呢?
当然,首先儿子杀母亲于法律、于道德都不容,必须严厉指责和顶格惩罚;但从心理学看,上述案例是长期情绪被勒索(或者称情绪被绑架)后,产生了一种被勒索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长期积累,最后形成了一种极端的负面情绪,最终导致了情绪暴力化的悲剧。
什么是情绪勒索(被绑架)呢?
实际上,我们都有过情绪勒索经历,我们常有这样的情形:明明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可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违心地去做:朋友对你说,为了友情,咱们一起去吧;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应该这样做;我是你父母,你应该为我这样做;父母为了你好,才要你这样要求的;为了养家糊口做自己不愿意的工作……等等。
像这样类似,如为了某种情感、道义、孝顺、感恩和责任等等,违背自己心愿做一些事情,由此,虽然去做了,但心里可能产生不快、不满、情绪化,甚至愤怒情绪,这种现象就是情绪勒索现象。
情绪勒索就是人们为了某种情感、伦理道德、生存需要等被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或者说人们被某种情感、伦理道德、生存需要等原因绑架之后,去做自己违心之事。
情绪勒索后,轻者,产生不快;重者,可能情绪化;严重者,产生愤怒情绪;极端者,产生情绪暴力化,最终可能导致悲剧。
上述案例就是当事人产生了极端的情绪暴力化,导致了人间悲剧。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以快乐为原则的,“自我”是以现实为原则的,“超我”是以社会伦理道德、社会价值观和国家法律为准则的。
在情绪勒索过程中,“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努力”或“拼命”地压抑“本我”去做自己“不愿意、无能力”之事,当“本我”被压抑受不了了,则会冲破“自我”和“超我”,不顾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社会价值观和国家法律需要和约束,产生一些伤害友情、违反伦理道德、社会价值观,甚至违反国家法律之言行。这就是精神分析法,对情绪勒索心理过程的颇析。
为什么现实的家庭中,往往会产生这种现象呢?由于父母对子女特别的“爱”,也为了自己的“面子”,往往不顾子女“感受”,子女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去实现父母的“爱”,为着父母的“面子”:拼命去考名牌大学,拼命去考研,拼命去考公务员,拼命去进国企……,如果子女自己不愿意、没能力去实现父母的“爱”,但为着父母的“面子”时,则会被道德、父爱、母爱所绑架压抑自己的“本我”去“拼命”。
然而,压抑时间长了,压抑太深了,则可能会让“自我”表现为不满、愤怒、情绪暴力化,最终可能导致子女“本我”极度压抑,出现心理歪曲: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恐惧症;也可能导致“本我”冲破“自我”和“超我”,做出情绪化或情绪暴力化行为:辞职、离家出走、自杀、伤害父母、直至杀害父母等等。
如何避免家教中的情绪勒索呢?
一是应尊重儿女的意愿,避免让儿女做不愿意做的事。
二是尽力了解儿女的能力,不要让儿女做无能力做的事。
三是加强沟通,让儿女愉快做事,更让儿女开心做事。
四是加强合作,帮助儿女顺利做事,更让儿女获得必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