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13358721.html文
七月仟情
(原创不易,抄袭、洗稿、未经授权的转载必究。)
他非常害怕,这种恐惧是对黄色军用皮带的天生来的恐惧,是飞禽走兽遇见猎人时的恐惧,是老鼠遇见猫时的恐惧。他使出了超人的气力,竟能站稳了。————莫泊桑
法国作家莫泊桑与俄国契科夫、美国作家欧·亨利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项链》、《羊脂球》、《一生》都是莫式经典作品,唯独这篇《穷鬼》却被极少人提起。
《穷鬼》讲述一个被神甫捡回来的弃婴,在全村人的帮助下而长大成长,只因15岁时被面包店老板的取乐而失去双腿沦为乞丐而终日乞讨为生。最终因饥饿,打死了一只鸡,被人发现毒打并被关了起来而活活被饿死的故事。
小说又名《一个乞丐》,全文着重描述尼古拉·众圣乞讨过程,莫泊桑通过这个神圣的名字与重重场景,深刻演绎了复杂的人性:依赖、封闭、自卑,然后在生命结束时,是对救赎的反思,活着的人一步步走向了低层社会的悲剧。
那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悲剧的因果,以“善良”的角度,看莫泊桑笔下所认为的“穷鬼”。
01、《穷鬼》表面是尼古拉·众圣自己造成的不幸,实际上是人们过度的善良,让其迷失自己的一生悲剧。
小说一开头莫泊桑就写出了尼古拉的身份,他是一个神甫在沟里捡着的弃婴,因为刚好第二天是亡人节,所以他的名字很神圣,叫“尼古拉·众圣。”
随后莫泊桑又塑造了尼古拉另类的生存环境,他是从小被爱与善良围绕着,由于人们出于对弃婴的同情心,总对尼古拉·众圣轮流施舍食物,爱心都放到了他的身上。
但是尼古在这样子的环境里长大,是不知福祸的,他走到哪里都有地方睡,也有的吃,原文描绘了作为孤儿的尼古拉被众人关爱的日子:
阿华里男爵夫人在紧挨府邸的农庄里,鸡窝旁边,给他留下一块铺着干草类似狗窝的地方,他可以在那里睡觉;饿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走到府邸厨下,总靠得住在那里得到一块面包和一杯苹果酒。老太太还常常从门前台阶上,或从卧室的窗口丢给他几个铜子儿。
因为未曾教育和经历人生的关系,让尼古拉很满足这样子的生活,从而渐渐迷失了自己。他觉得他的世界就是如此,在不够温饱的年代,自己还能靠着别人施舍解决温饱,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吗?
15岁那会,村里的面包房老板为了逗笑取乐,请他喝了几杯烧酒,害得他成了残废,尼古拉这辈子也是不可能成为乞丐的。对于开始迷失自己的尼古拉,这可是致命一击啊。从此他无法走出自我了,只能越来越寄托在别人的施舍里,也心安理得变成了流浪汉,除了伸手乞讨,也不干别的事。
莫泊桑仅用三言两语,就写好了尼古拉这一生的乞丐命运。表面是他自己所造成的不幸,实际还是人们过度善良施舍所造成的,让他不思进取,对生活没有一点点的奋斗之心,得到的太过于容易了。再加上喝酒残废的事,进一步让他彻底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沦为一个完全依赖别人的乞丐。
奋斗之心,得到的太过于容易了。再加上喝酒残废的事,进一步让他彻底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沦为一个完全依赖别人的乞丐。心理学家弗洛姆在《无能感》一书中提出无能化概念,是用来描述现代人失去勇气而一味选择被动依赖。
从小在简朴皮埃特村长大的尼古拉明白人们的善心,就选择一直乞讨。过了度的善良,让迷失的他觉得只要一直乞讨,就可以解决温饱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温饱可是件很奢侈的事,再说了自己都残废了,还能干什么呢?
本质上,尼古拉也未曾受到过真正的苦难,只是人们的善良,让他失去了面对生活的勇气,选择依赖别人的施舍,过着到处讨饭混混日子。尤其是身体的残废,尼古拉已经不再寄托自己任何希望,而是把希望继续寄托在善良的别人身上。
所谓“斗米养恩,石米养仇”,善良简朴皮埃特村人们始终不明白自己施舍善良而长大的尼古拉,为何沦为让众人不齿的乞丐,却不知是自己善良所纵容的。
这样也就注定尼古拉的世界是悲惨的,当他选择享受别人的善良那刻起,就已经失去了对人生的主控权,直到偷鸡与饿死都是被定格在了“乞丐”命运。
莫泊桑以“善良”为出发,让尼古拉生于善良的善待,被善良的人们养育出一个好吃懒惰的“穷鬼”,也给他安排了讽刺的结局,被善良的人们毒打,造成了尼古拉死亡的原因。
02、探讨尼古拉所背负的人性,是自卑、社交恐惧症、软弱,最终死于善良的抛弃。
《穷鬼》小说中描述了他选择依赖,失去勇气的心理:除了周围的三四个村落,尼古拉也不去别的地方,限定了要饭的区域,不去走出区域外,也不敢、不想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除了地域的局限,尼古拉四十年来的乞讨生活,让人们看到他披着破烂衣衫架着残废的身体就觉得厌烦,但又无可奈何了,这也导致了尼古拉最终失去别人的善良与包容。
事实上,尼古拉的出生并不好,身为弃婴的他还是从小就受尽了白眼,更是被面包店老板致残,所以尼古拉的身上有着很多的负能量人性,是自卑、社交恐惧症以及软弱。
①、自卑:对外界世界的恐惧感。
当村民问起:“为什么不到别的村子去走走,老在这儿拐来拐去?”这时候的尼古拉总是一言不发的走开了,心里突然涌起一种对陌生世界模糊的恐惧;穷人害怕的东西何止千百种,陌生的面孔,素不相识的人的斥骂和疑虑的眼光。
尼古拉是自卑的,始终不敢面对自己,对外界的世界充满着恐惧感。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曾经说过:当一个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不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节。
从人性学角度来看,人在品格上有所缺失的话,就会越在意那个缺失点。就如拿一张白纸来说,如果有个黑点,那么我们的视觉总是会集中在那黑点上,难以释怀与放下眼光。
从心理学来看,除了先天性的家庭、容貌等无法改变事实所造成的自卑外,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且深信自己不能够解决时,心理就会滋生自卑情节,反复质疑自己且不断扩大自卑心理,最终形成难以改变的自卑。
尼古拉弃婴身份、乞讨以及残废的身体,让他有着深深的自卑,内心觉得无法改变这一切,也形成了社交恐惧症,拒绝成长。
②、社交恐惧症:对成长的最大拒绝。
在《穷鬼》里有着一段非常有含义的情节:尼古拉每次见到宪兵常常本能地钻进灌木丛中或躲到小石子堆的后面,甚至残废的他突然变得灵敏起来,似乎恐惧和机警好像是他血液里天生带来的,也像是从他向未见过面的父母遗传下来,自卑的尼古拉滋生出了“社交恐惧症”。
所谓的“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类型,原称恐怖性神经症,也是神经症的一种。它是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惧的具体症状是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成长就需要一定的社交,经历人与事,才能起到辅助性的教育,这是生命必不可少的过程。但是,因家境、个人性格、自我觉醒意识的失败,就会害怕社交,恐惧、逃避,也是对成长的最大拒绝。
社交恐惧症具体行为是无法和人融洽,有着强烈的情绪,易怒、易悲等反复无常的情绪化行为,往往是拒绝别人,而被冷漠与孤立的对象。
心理学有个“自我保护机制”套用在社交恐惧症,起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
所以,尼古拉才会见到宪兵躲得远远的,也不敢到陌生的地方乞讨,内心始终还是害怕与人有着太多的来往,随时保护着自己。但是,饥饿过度的尼古拉还是被善良的人毒打致死,软弱的他也不敢反抗。
③、尼古拉死于善良的抛弃,是他的软弱。
直到后来,善良的人们都不愿意施舍食物给尼古拉了,他终于被抛弃了,也无处讨饭了。走在路上的他,饥不择食的情况下,第一次做出了大逆不道的行为,打死了一只鸡,最终被人发现并被毒打,关着的时候被饿死了。
当读到这里,非常不解,为何善良的人们会下如此重的毒手呢?后来也就释怀了,尼古拉是死于被善良的抛弃,他颓废的逃避生活,让人们已经容忍不了他了。
爱丽丝门罗《逃离》说过:“还是别试着逃避了,而是要正视这个打击。如果你暂时逃避,就仍然会一而再地受到它的打击。那可是当胸的致命一击啊。”
但凡生活痛苦的人,就有人会去选择逃避,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躲进未来里:沉迷过去的自己,颓废现在的自己,幻想未来的自己。
但是逃避始终是没用的,生活会给予自食其果的惩罚,逃避也只能是暂时的,久而久之就会给予当胸的致命一击。
尼古拉是逃避的,他的逃避不去争气与成长的态度,最终被打而饿死。因为人们在他身上已经看不到希望了,也就不愿意施舍善良了,甚至有种善良被利用的恼羞成怒,以至于下毒手把他打得半死。
莫泊桑以“一只鸡换取了一条命”,似乎是很荒诞的设定,但也点明了尼古拉的软弱,面临毒打也不曾有过一点的反抗,最终被活活饿死。
尼古拉受到了挫折、打击以及精神的压抑,善良人们的包容让他迷失了自己,并且把自己封闭在孤独的世界里,从不愿意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03、:善良也要有锋芒,隐含着对自卑与救赎的反思。
莫泊桑通过尼古拉角色,提出了自己对善良的质疑,尼古拉之所以成为“穷鬼”也有一部分是人们用善良纵容,也引起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善良也要有锋芒。
苏格拉底说:无知的人是没有资格行善的。无知的善良只有善良的外衣,缺少善良的内核,它不仅可能助长恶,还可能自残己身。
善良出发点总是没错的,作为传统美德还是被提倡,但随着人性的复杂,开始对善良做出了种种挑战。
年南京“彭宇案”,法院那个“你不误伤她,医院”的判决,被称作对社会良知的一次毁灭性打击,社会道德滑坡的“反面典型”。随后,支付宝悄然推出“扶老人险”,以求一定的保证…
这就是“善良”,被很多人心中所会迷惑,所以提倡善良应该有锋芒。其实锋芒是对善良的保护,不少例子告诉我们受伤的总是善良的人,因为善良失去了原则,更是被心存不轨的人利用了善良的意念做了坏人,让善良变成另一种形式的软弱。
而尼古拉生于善良的善待,死于被善良的抛弃。他的四十多年的人生一直活在善良人们的施舍,但也是死在他们的毒打,这种强烈的讽刺性对比引发的思考:我们需要如何运用好善良的力量,它有时候也会成为一把双刃剑,走向希望或毁灭。
莫泊桑借用尼古拉“穷鬼”角色隐含了对自卑与救赎的反思,一个人要进行自我的救赎,那就必须克服自身的自卑。
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说过:“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大多数的人都会对现状沉迷无法自拔,基于同别人的比较的微妙心理,无法克服内心的失落感。当无法改变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更是无法实现对生活的自我救赎。
同样也很少人会与“理想的自己”比较,忘却了做自己是一生的修行,只有做好自己,才能对生活所留下来的缺陷、遗憾、失去做出救赎的行为。
“自卑与救赎”是对生活的人性考验与自我思考,莫泊桑笔下的“穷鬼”含义更是影射了现实生活的那些有着自卑、自我封闭的人,他们的人生无非就像尼古拉那般,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一个失去希望的人,是自卑的,难以救赎的人生。
赎人生的。《穷鬼》是一本关于“自卑与救赎”的小说,它以“善良”为核心点,引起读者更好的共鸣:善良也要有锋芒,隐含着对自卑与救赎的反思。
尼古拉的悲剧一生,是对生命的重新思考,我们的人生总会面临着自卑与自我封闭,去提高自己的认知,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
有时候打败我们的并不是外来困难,而是自己无法协调好的自身平衡,这才是《穷鬼》真正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