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当焦虑恐惧羞耻感不请自来时生命中的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价钱 http://www.xftobacco.com/

第20本

生命中的不速之客

恐惧、焦虑、羞耻感就像我们生命中的不速之客,它们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痛苦,我们不喜欢它们,却难以避开它们。今天推荐的这本《生命中的不速之客》,是一本能够帮助你超越恐惧、焦虑和羞耻感,活出自在人生的好书。本文将会以焦虑这一情绪为中心,分享一部分读书收获,希望能让正在阅读本文的你有所收获,并对这本书产生阅读的兴趣。

《生命中的不速之客》的作者哈丽特·勒纳博士是美国备受尊敬的心理学家,她以女性心理与家庭关系方面的研究见长,在本书中,她给出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痛苦情绪的最佳建议。

现代人无论是在工作上、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倍感压力,在压力之山的重压下,我们会陷入各种负面情绪,比如愤怒、焦虑、恐惧、紧张等。作者认为,这一系列情绪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其他更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焦虑、恐惧和羞耻感作祟。焦虑、恐惧和羞耻感就像我们生命中的不速之客,它们常常不请自来,使我们倍感煎熬。没有人喜欢恐惧、焦虑和羞耻感,但是,也没有人能够将它们拒之门外。

谚语有云:“懦夫死千遍,勇士亡一回。”面对死亡,勇者安之泰然,而懦夫却惶惶终日,把死亡这一次性的痛苦硬生生变成了日日夜夜的恐惧折磨。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背负了太多不必要的情绪困扰,将太多莫须有的恐惧和痛苦强加于自己的内心,实际上真正让我们感到困扰的事情并未发生,就如死亡一样,懦夫提前为死亡感到恐惧担忧,平添了数倍烦恼,最终仍然无法逃避死亡,我想世间一切令人畏惧之事都莫不如此,既无法回避,我们也不能任由各种糟糕情绪蔓延肆虐,我们能做的就是与各种情绪共舞,舞出精彩人生,这也是本书的英文名《TheDanceofFear》的含义。在本书中,作者将带领我们探究如何与恐惧、焦虑、羞耻感相处,与它们形成良性互动。我将围绕焦虑将书中的一些观点分享给大家,教会大家学习如何对待焦虑,如何对待恐惧与羞耻感。如果你想对如何与恐惧、焦虑和羞耻感友好相处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么不妨翻开这本书与作者进行一场“面对面”的交谈吧。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有关焦虑的问题。

我们要如何与焦虑建立良性互动呢?首先,你要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焦虑并非洪水猛兽,不会吞噬我们,如果我们能把握好那一个度,既不退缩回避,亦不暴躁冒进,它也许还能给我们带来些许益处。适度的焦虑可以促使我们做出改变,比如对身体健康状况感到焦虑,能够促使我们调整作息、加强锻炼、注意饮食、常常体检;对工作效率感到焦虑可以促使我们调整计划、合理规划、加强动力;对一个即将到来的公开演讲感到焦虑,可以促使我们提前准备、多番演习,最终做到行云流水。因此,我们没必要为焦虑的状态感到苦恼,也不必唯恐避之不及,它也许让你点心跳加速,让你觉得有点不舒服,但是不必担心,只要你学会正确地对待焦虑,它就不会对你产生危害,反而能够让你变得上进,让你头脑清醒,意识清晰。从另一个有趣的角度看,焦虑还可以加深你对当下正在做的事情的印象,丰富你的人生体验。

如果你采取了错误的态度,那么焦虑就显得有害无益了。你很容易就被焦虑吞噬,它会打乱你的节奏,打破你清晰的思维意识,使你彻底沦陷其中,无法再去完成其他事情。因此,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应对焦虑。

作者在书中总结到,当人们处于焦虑状态时,常常会有以下五种错误的应对方式,从这些错误的应对方式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五种教训,有助于我们学会正确地应对焦虑。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普遍存在的五种错误的应对方式及它们能带给我们的启示:

错误方式一:弱势应对

弱势表现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对权威者持批判态度,自认为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但一旦被推为领导时,却又避之不及,视之为烫手山芋。比如完全能胜任某份工作,却没有尽自己的全力,自我展示欠佳,让他人对你产生工作能力不足、缺乏责任感的印象。比如热衷于向他人倾诉(往往都是诉苦),却没有在这之前判断好被倾诉者是否成熟善良,值得信赖。

教训一:负起责任来

弱势应对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趋于逃避,常常陷于焦虑,没有及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教训:当我们处于焦虑时,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努力达到工作要求,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即使很多工作让你感到很烦躁,让你觉得十分无聊,但与其拖延着、焦虑着,不如负起责任来,让自己投入工作。我根据生活经验发现,我们常常觉得意志力能够支配我们的行动,只要有足够强的意志,我们就能够让自己坚持完成不情愿做的事情。

事实上,完全做到靠意志力支配自己的行动很难,反而先行动起来更有助于坚持。你可以先告诉自己只看五分钟的书,看完就不看了,然后立马打开书阅读,最后你多半都不会真的只看五分钟,许多事情的艰难就在于难以开始投入,让行动先于一切,你往往更容易进入工作状态中。

错误方式二:怪罪他人

处于焦虑时,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地去指责、怪罪他人,过于计较别人是否干扰了你或者是否都没能帮你做什么,而不去思考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冷静下来认真思考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的办法,而是会想也不想就开始大肆指责、抱怨他人。

教训二:从头至尾想明白

作者曾经是一名心理学实习生时,接待过一个“大客户”,名为艾丽斯。她是帕特尔博士的女儿,而帕特尔博士是作者当时的实习导师怀特博士的上司。因为这层关系,怀特博士特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