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别让你的偏见,伤了那个内向的孩子 [复制链接]

1#

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喜欢出去玩,常常在家待着做自己的事情,或是与人见面时沉默不语,在与小伙伴交往时也不怎么主动,就会开始担心。

“我感觉我们家孩子太内向了,很担心他以后难以适应社会”

“真羡慕那些活泼开朗孩子的家长,孩子到哪都招人喜欢”

“每次带着孩子见到熟人他不打招呼,我都觉得特别难堪,很生气”

似乎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外向活泼,对内向性格的孩子印象很不好。

内向性格的孩子以后很难适应社会?父母要趁早改变孩子的内向性格?

长久以来,我们对“内向性格”的误解太深了。

内向的孩子,也有他独特的优势

一个非常有名的TED演讲《内向性格的力量》改变了很多人对内向者的印象。

受整个社会导向的影响,人们总是轻易断定:那些善于沟通、喜欢表达、朋友众多的外向型人更招人喜爱、更容易成功;而内向的人则常常和怪异、孤僻、难相处画等号。

事实上,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内向的人,通常沉静、稳重,更喜欢思考,辩证思维、领导能力更强,他们也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惊人的创造和改变。

历史上许多名人,如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印度“圣雄”甘地和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的性格都是不同寻常的内敛,却凭借自己的才能和人格魅力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内向的孩子,往往拥有细腻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更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父母十分依恋,对朋友也更加真诚。

性格内向,从来不应该是一个贬义词,它只是一种性格特点。

如果你有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作为父母,应该抛去那些偏见,看到他们身上闪光的特质,不应该用“内向”这个标签固化了对他们整个人的认识。

内向的孩子,渴望父母的接纳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经常可以看到:

妈妈带着孩子出去,见到了朋友,孩子只是沉默站在一旁,妈妈尴尬地笑笑,向朋友道歉:“不好意思,这孩子不懂事,不爱打招呼。”过后甚至会指责孩子:“这么大人了,真不懂礼貌。”

很多家长总是会为自己孩子不主动打招呼的行为感到不自在。

可是有的孩子就是能够自来熟,有的孩子就是慢热,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自然地和某个人相处。

很多时候,都只是性格上的区别,无关乎懂不懂事、礼不礼貌的问题。

家长不应该为孩子的内向性格道歉,他只是在做他自己,这没什么好羞愧的。

你可以告诉孩子,见到长辈主动问好是一种很礼貌的行为,但不应该随意给孩子贴上“没礼貌”、“真没用”、“太胆小”的标签,或是指责他。

还有很多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一厢情愿地改造孩子:强迫孩子与别人交流,互动;因内向的特点批评孩子;强迫孩子在众人面前表演······

到头来会发现,孩子反而更反感父母希望他做的那个行为,孩子变得越来越恐惧,甚至更排斥和人交流了。

内向的孩子,有时候就是更喜欢独处,安静的氛围,过多的交际只会损耗他的精力,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以自己为骄傲,如果你有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作为父母,首先应该接纳他的性格,看到真实的他,不要总是以自己的价值观,否定他的性格,或是强硬改变他。

内向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支持

苏珊·凯恩在《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写道:

“如果一个内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自己的性格问题,使父母经常向别人表达歉意,或被父母有意或无意地纠正,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性格自卑。

不仅不会去寻找自己这种性格的优势,反而还会因为让父母失望,于是痛恨自己为何是这样的人。

这种自卑会给他内心造成很多冲突,这些冲突会引发心理障碍,比如会引起社交恐惧症、焦虑症等。”

内向不是一种性格缺陷,让孩子能更真实地做自己,活得更像自己,才是教育的成功。

一个性格内向的朋友曾跟我说:“感觉出去跟一群人聚会、群体相处的时间,反而是最消耗自己精力的,只有回到家,自己独处的那一刻,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感觉像是长久离岸的鱼终于能回到水中。”

爱因斯坦曾说,“宁静生活的单调与孤寂能启发创意的思维”,他也一生都在践行着这句话。

如果别人对孩子的性格做出不好的评价,请相信孩子自身的潜能,为他说句话;

如果孩子不喜欢打招呼,那就耐心引导,不要总是否定他指责他;

如果孩子喜欢独处,那就允许他独处,不要强迫他社交;

作为父母,应该去正确认识孩子的内向性格,根据他的特质,帮助孩子找到更适合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安静地阅读、绘画,那就支持他,帮助他充分发挥自己性格的优势,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的支持,才是对那个内向的小孩成长最大的助益。

编辑:八月

插画:在在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钱志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