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重视的
情绪行为障碍
儿童的心理发展(一)
知识目标:
了解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常见类型及其诊断标准。
能力目标:
能够应用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与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
有这样一类儿童,他们大多数既没有身体残疾,也没有智力障碍,却表现出显著异于常态的情绪与行为表现。例如,有些儿童总是处于抑郁或焦虑的情绪中,有些儿童对考试或人际交往存在强烈的恐惧感,有些儿童反复出现攻击他人、破坏财物、违反公共秩序和集体规则等问题行为。这些情绪和行为表现往往导致了儿童学业和人际交往的失败,造成严重的适应障碍。这一类儿童便是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
情境导入1.案例一
妈妈对10岁的方芳的形容是“对所有的一切都过度忧虑”。方芳说她担心很多的事,尤其担心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被其他孩子嘲笑、在学校表现不好、犯错误以及发生事故导致她或父母受伤。她每天都要反复思考发生过的事情,比如自己上午在课堂上被提问时的回答、老师或同学跟自己说过的话、上周的考试成绩等。方芳总是批评自己,觉得自己很无能、很可笑,担心别人会对自己失望。方芳说一旦自己陷入担忧的情绪中,他就没办法逃脱出来,有时还会伴有头疼、胃疼和心跳加快等生理症状。
2.案例二
8岁的王小*发现自己有很多害怕的事,例如,他害怕黑暗、*、老鼠、蜘蛛,等等。他为常常要和内心的恐惧作斗争而感到胃肠痛苦,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控制恐惧的情绪。他还会因此感到身体不适,并且有严重的失眠,他非常害怕一个人或者关灯睡觉,经常会吓得一身汗。
3.案例三
一位母亲对自己7岁儿子的行为表现很头疼,不知道该怎么办,因此前来求助。他是这样描述的:“我的儿子从小经历就很旺盛,很调皮,总是在房间里跳来跳去,把家里东西摔得东倒西歪,怎么说她都不听。他从来不会坚持把事情做完,除了玩游戏,在家很难安静地坐下来把作业做完,经常因为作业没做而被老师批评。老师经常抱怨他上课随意离开座位,不遵守课堂秩序。”
4.总结
案例一中的方芳患有焦虑症,案例二中的王小*患有恐惧症,案例三中的男孩患有多动症,这三种障碍都是情绪与行为障碍的亚人格类型。到底什么是情绪与行为障碍?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哪些特征?如何对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实施干预和教育呢?
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概述一、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定义
不同文化背景和相关机构对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定义不同,其中有影响的有美国《残疾人教育法》中的定义:情绪与行为障碍是指较长时间内表现出下列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征,并且问题比较严重和明显,以致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产生不利影响:
学习能力缺乏,表现出学习障碍,但无法由智力、感知或其他健康因素来解释。
不能与同伴和教师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表现出不恰当行为或感情。
心境表现出弥散性的沮丧和抑郁。
在个人和学校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出现生理症状或恐惧的倾向。
该术语包括精神分裂症儿童,但不包括社会性适应不良儿童,除非已被确认为有情绪障碍。
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对情绪行为障碍明确的定义。在年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将这一类人群部分归入了精神残疾,并将精神残疾定义为:精神残疾,是指各类精神障碍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由于病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学者王辉()提出,情绪与行为障碍泛指儿童或青少年持续性地表现外向的攻击、反抗、冲动、多运动等行为,内向性的退缩、畏惧、焦虑、忧郁等行为,或其他精神疾病等问题,以致造成个人的生活、学业、人际关系和工作等方面的显著困难,而需提供特殊教育与相关服务。
二、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分类
由于对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概念以及对哪些儿童应该被列入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的认识还不统一,因此学术界对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分类,尚无统一的规定。根据情绪与行为障碍不同的特征表现,美国《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案》将情绪与行为障碍分为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交焦虑和社交回避症、抑郁症、攻击性行为等。我国在年修订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将情绪与行为障碍分为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三大类。而多动障碍下分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儿童多动症)、多动症合并品行障碍、其他或待分类的多动障碍三小类;品行障碍下分为社会性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其他或待分类的品行障碍三小类;情绪障碍下分为儿童分离焦虑症、儿童恐惧症(儿童恐怖症)、儿童社交恐惧症、儿童广泛焦虑症、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等几类。
三、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诊断标准
情绪与行为障碍所包括的亚分类类型较多,受篇幅所限,本节重点介绍焦虑、恐惧症和多动症儿童的诊断标准。
(一)焦虑症
焦虑是一种以强烈的消极情绪和紧张的躯体症状为特征的情绪状态。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如果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就会被诊断为焦虑症。根据焦虑症的不同特征分为不同类型的焦虑症,常见的焦虑症主要有:分离性焦虑症、广泛性焦虑症、考试焦虑症等。不同类型的焦虑症的诊断标准不同,下面简单介绍广泛性焦虑症DSM-IV(《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诊断的主要标准:
(1)对许多事情或活动(如学习成绩)过度焦虑和担心;
(2)难以控制担忧的情绪;
(3)焦虑和担忧表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焦躁不安或感觉崩溃,容易疲倦,注意力很难集中,易兴奋,肌肉紧张,睡眠障碍。
(二)恐惧症
恐惧症是指对某些物体或特殊环境产生过度的、持续的、不适宜的恐惧情绪。恐惧症儿童所表现的恐惧大大超过了客观存在的危险程度,并由此产生回避、退缩行为而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根据恐惧情绪指向的对象不同,又可以将恐惧症分为:特殊恐惧症、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等。下面简单介绍特殊恐惧症DSM-IV身段的标准:
(1)对特殊事物或情景(如飞行、高处、动物、打针、看见血等)出现明显的持续的恐惧,这些恐惧是过度的或者无理由的;
(2)当暴露在恐惧事物或情景中时,会立刻出现恐惧反应(注意:儿童的恐惧可能会以哭闹、发怒、身体僵硬或缠着大人等形式表现出来);
(3)个体意识到恐惧是过度的或不合理的(注意:对儿童来说,诊断时不需要考虑这一特点);
(4)逃避恐怖情景,或者表现出持续的强烈恐惧和痛苦。
(三)多动症
多动症是儿童期较为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及冲动等症状。美国精神病协会将多动症分为三种亚型;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复合型。
多动症的DSM-IV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A或B
A、注意缺陷:有下列6项以上,至少持续6个月,达到难以适应的程度,并与发育水平不相一致。
(1)在学习、工作或其他活动中,往往不能仔细注意细节,或者常发生粗心所知的错误;
(2)在学习、工作或游戏活动时,注意往往难以持久;
(3)与之对话时,往往心不在焉,倾听非听;
(4)往往不能听从教导以完成功课作业、日常家务或工作(并非因为对立行为或不理解教导,往往难以完成作业或活动);
(5)往往逃避、不喜欢或不愿参加那些需要精力持久的作业或工作、如做功课或家务;
(6)往往遗失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东西,如玩具、课本、家庭作业、铅笔或其他学习工具;
(7)往往易因外界刺激而分心;
(8)往往遗忘日常活动。
B、多动--冲动:有下列6项以上,至少持续6个月,达到难以适应的程度,并与发育水平不相一致。
(1)常常手脚不停地动或在座位上扭动不停;
(2)在课堂中随意离开座位或要求其坐下的环境中随意离开座位;
(3)常常在不合适的场合中过多地奔跑或攀爬(在青少年或成人中,可能只限于主观上感到无法停止);
(4)常常难以安静地玩或享受休闲活动;
(5)常常说话过多;
(6)常常表现出似乎受“马达驱动”,一刻不停地活动,无法保持安静;
(7)常常在他人(老师)问题还没有说完时就急于回答;
(8)常常难以排队等候或无法在游戏或团体情境中等到自己的机会;
(9)常常打断或打扰别人。
2、开始时间不晚于7岁。
3、症状必须在两个或更多情况中出现(如学校、工作或家中)。
4、这种失调在临床上引起显著的痛苦或造成在社交上、学业上或职场方面的损害。
5、不只出现于弥散性发展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其他心理疾病中,也不只是由于情绪障碍、焦虑障碍、分离障碍或人格障碍引起的。
以A症状为主的,称为注意缺陷型多动症;以B症为主的,称为多动--冲动型多动症;以A、B兼而有之的,称为复合型多动症。
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影响因素
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影响因素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讨论,可以说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对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习惯发生作用。
一、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一般包括:遗传、脑损伤、生物化学失衡和生理残疾等方面。它们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以及性格的形成。
1、基因遗传和染色体变异
相关研究发现,基因会影响个体的行为特征,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与基因的联系相当紧密。另外,染色体的变异也可能引起严重的行为问题。
2、内分泌影响
美国学者波多尔斯基(E.Podolsky)提出,人体内分泌腺的兴奋性、侵犯性和反正社会冲动性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儿童、青少年的许多社会适应不良行为的发生都与情绪压力有关,都和大脑的下丘脑领域释放出的特殊化学信号诱发脑垂体神经组织释放出来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密切的关系。
3、大脑功能异常导致
关于脑外伤、脑功能的一些比较研究表明,某些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脑电波和正常儿童相比,有异常现象。例如,多动症是由于脑功能失常、前庭系统反应不足或异常、感觉统合功能失调,引起孩子多动、注意力缺陷以及学习困难的,进而引发情绪与行为障碍等问题。
二、心理因素
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导致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心理因素有不同的解释,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1、精神分析学派的动力学说和挫折理论
阿德勒认为,早期的不良教育会影响情绪和行为发展。新弗洛伊德学派霍尼等从愿望与满足的矛盾和冲突方面,解释形成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心理因素,认为情绪与行为障碍是由本人素质、家庭、环境等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2、行为主义学派的条件反射说和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形成是由于建立了某种错误的条件反射和某种错误的社会学习方法。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青少年与不良行为者接触的机会越多,越容易通过模仿染上很多不良的习性。
3、认知学派的认知失调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Festinger)于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情绪行为障碍。他认为,两个对立的认知推断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认知之中时,常会产生不舒服感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随着认知失调的不断增加,个体要求减少和消除心理失调的张力就会越来越大。认知成分之间的相互矛盾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便会产生情绪与行为障碍。
三、社会因素
儿童生活与学习的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共同对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形成产生影响。
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儿童形成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离异或父母早逝等原因,造成家庭结构不完整,不能很好地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容易使儿童产生情绪与行为障碍。
(2)家长本身有情绪与行为障碍。如果家长有酗酒、*博、吸*、行凶等劣行会不同程度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
(3)家庭成员之间冷漠,缺乏交流。
(4)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5)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社会地位低。
2、学校环境
学校是儿童、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在家庭意外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
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的态度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对儿童情绪与行为发展的影响最为明显,教师的偏见、同学的疏远、捉弄或嘲笑,最易助长儿童消极情绪与不良行为的发展。
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凡是在经济萧条、失业率上升、社会治安条件差时期,学校中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比率也是呈上升趋势。
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有的学者把不良的社会环境称为“心理污染”。
(来源:《特殊儿童心理学》)
今日好书推荐选购指南抢!太好看了吧!买它,就是它,买它!这个一定要抢!
作者:李闻戈
定价:32.00元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
《21世纪特殊教育创新教材·发展与教育系列: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旨在对孤独症、注意缺陷、多动症等几种有代表性的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发展和教育进行重点的介绍。《21世纪特殊教育创新教材·发展与教育系列: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将重点介绍我国有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特殊学生群体工读教育发展的状况,对工读生中的一种比较突出的行为表现方式攻击的社会认知进行了系列的实验研究,为其存在的认知偏差和不良行为方式的矫正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了干预的方案和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案例鲜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1世纪特殊教育创新教材·发展与教育系列: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可作为特殊教育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也适于作为普通师范院校相关选修课程教材,亦可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之用,还可供特殊教育培训与管理人员以及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等阅读参考。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图书详情我们一起进步
END
联系我们
负责人:刘新
负责区域:全国
(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