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不能治疗好 http://m.39.net/pf/a_4501962.html近年来,关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报道越来越多,校园暴力、青少年自杀、群体性心理事件等,层出不穷……现如今,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病症的群体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一些小学生被诊断为患有抑郁症,这让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
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是“我爱我”的谐音,对此,发起人的解释是: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心理健康的第一条标准就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乐观自信,这样的人才能用信任、友爱、宽容、尊重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能与他人同心协力。
大学生大多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很模糊,甚至有诸多误解:有时我们会认为只要没有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不到需要服用药物的程度,就不存在心理障碍,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所知甚少的表现。心理健康包含智力、记忆、情绪、个性、人格、人际交往、行为能力等诸多方面。可以说大学期间面对的学业、情感、人际交往、家庭关系、自我认知、职业规划等各个方面都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
初入大学的学生们,面对全然陌生的环境,脱离父母的保护、升学压力的束缚,怀着对新鲜生活的憧憬和忐忑,开始了人生中成长最迅速,也是快乐和伤痛程度都最深的几年生活。在此期间,我们学习、交友、恋爱……完成步入社会最后的充电,整个过程与心理健康状态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可能出现抑郁情绪,学习压力大,社会节奏快,父母离异等家庭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包括低龄段。当抑郁情绪超过一定限度时或是持续延长,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饮食、睡眠、体重等,从而发展成抑郁症。多数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是不愿意见心理医生。
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调查
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某大学学工部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25%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据统计,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一、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刚入学的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从一进校门起,新的竞争又宣告开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因此入校后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应当及时冷静、认真地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我,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管理学家查尔斯?L?休斯和美国心理学教授洛克提出。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定的、合乎自己需要的“诱因”,是激励人们的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达到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是完成目标的员直接的动机,也是提高激励水平的重要过程。成长、成就和责任感的需要都要通过目标的达成来满足。重视目标和争取达到目标是激发动机的重要过程。
二、学业的问题
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带来系列问题。有的学生自信心下降,有的学生得了考试恐惧症,每逢考试时就生病或者不敢考试。期望理论(Expectancy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H.Vroom)于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三、是人际交往问题
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交往的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想着要和别人去交往,在不知该怎样去交往或交往失败后,而导致了性格孤僻或少言寡语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矛盾重重。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不然,对自己的神态举止尤其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愈演愈烈,最后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这种问题的同学要大胆一些,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敢于抛头露面。
四、是家庭教育问题
在一些家庭中,由于家长长期以来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使学生在大学中对自己的期望值也过高(尤其是来自工人、农民的家庭),这样导致学生自己的压力过大,心理失去平衡,严重的导致轻生。或是以前曾经受过挫折,或是父母离异,学生长期不和父亲或母亲生活在一起,导致学生觉得生活缺乏乐趣、世界很可怕,因此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敌意。有的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其价值观、或对别人的看法产生一定的偏差。美国的亚当斯的挫折理论提出,挫折是指人类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指向目标的行为受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挫折理论主要揭示人的动机行为受阻而未能满足需要时的心理状态,并由此而导致的行为表现,力求采取措施将消极性行为转化为积极性、建设性行为。挫折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挫折可增加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人猛醒,汲取教训,改变目标或策略,从逆境中重新奋起;另一方面,挫折也可使人们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中,出现负向情绪反应,并采取消极的防卫方式来对付挫折情境,从而导致不安全的行为反应,如不安、焦虑、愤怒、攻击、幻想、偏执等。
五、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
大学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学好专业课,提高专业技能,培养高尚道德情操,锻炼组织社交能力,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去努力。在学习内容上注意寻找自己的学习兴趣,除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六、情感受挫促成心灵苦闷
时下的大学校园,恋爱已是公开的秘密,部分大学生匆匆加入“恋爱族”,由于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饱受失恋之苦,但又难以自我调适,轻者陷入情感的旋涡难以自拔,重者则会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谈恋爱是一种审美,一旦双方产生了恋情,要沉着、冷静、理智地对待,既应珍视纯洁的感情,又不能任其发展,注意适度控制,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对于单相思和失恋者,要注意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恋爱是以双方自愿为原则的,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如何面对心理问题?
1.坦然面对。心理健康也跟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心理困惑只是成长正常状态,没有问题哪有成长可言,因而不必大惊小怪、怨天忧人。
2.不要急于“诊断”。心理问题本身多种多样,成因往往也很复杂,切忌盲目从一些书籍上断章取义,或者道听途说,急于“对号入座”,认定自己患了什么病,实在不必自己吓自己。
3.转移注意。心理问题往往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严重。所以,不要老盯着自己的所谓问题不放,不可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