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不是人人都乐享其中
又到了每年的金秋九月,对于多数人来说,这是个秋高气爽的好季节,天气不冷不热,空气清新干燥。但是对我们无数的莘莘学子来说,他们度过了漫长的暑假,即将迎来新学期。
有一部分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或者用时下流行的词汇来说——患上“开学恐惧症”。
01
什么是“开学恐惧症”?
“开学恐惧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情绪障碍,是不愿面对即将到来的压力与负面情绪的一种自我防御,主要特点是对学校产生恐惧。
它不是一个专用的医学术语,也不同于一般的学校恐惧症。其主要症状是情绪低落、心慌意乱、无缘无故发脾气、浑身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等,有的还有头痛,胃痛等躯体不适症状。
主要的诱因是“开学”这个特殊的事件,导致自己对学校生活的适应产生焦虑和恐惧。一些已知的焦虑与未知的矛盾重叠交织在一起,更是使得“开学恐惧症”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
02
怎样克服“开学恐惧症”?
调整规律生活。在整个假期里生活处于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很多人都习惯性的晚睡晚起,甚至会经常沉迷网络,如果经常熬夜就会导致生活不规律。
为了更好的迎接开学期的到来,大家一定要提前让自己的生活回归到正常节奏,坚持早睡早起,不要熬夜。与此同时也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未来的学校生活,这样才能让自己远离开学恐惧症。
正确面对问题。对于恐惧开学的原因,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只有正确的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自己消除恐惧心理。
有些人可能是因为作业没有完成而恐惧上学,还有些人可能是因为对学校的交往会产生恐惧,只有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才能克服这种缺陷,从而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调解。
转移注意力。如果内心特别紧张,可以试着出门跑跑步来放松自己的心情。也可以约上一些要好的朋友,在一起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唱唱歌,一起聊聊天等,都能够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让心情得到放松。
03
家长怎么做?
A
与孩子一起回顾假期生活,谈谈收获和感受。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假期生活“倒电影”式地回放一遍,对照假期计划,看看哪些已经完成,哪些尚未完成。可以一起分享下收获和遗憾,并及时总结经验或分析原因。相信家长和孩子通过这种“复盘”形式,会有更多收获。毕竟,“及时总结”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B
帮助孩子收心,循序渐进回归日常状态。假期中,孩子的心态通常较为松弛,而开学后则相对紧张,两种状态的转换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对此问题,提醒家长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把心收回来,否则会给孩子太大的心理负担。在此阶段,建议家长尽量少安排大型活动,让孩子的心慢慢沉静下来。
C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查漏补缺。提醒孩子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还有哪些未完成,尚有时间予以完成。很多孩子经常将作业拖延至正式开学前一晚,挑灯夜战,通常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草草应付。因此,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合理规划开学前的这段时间,及时查漏补缺,高质量完成作业。
D
引导孩子调整生物钟,作息规律。很多孩子在假期形成了晚睡、晚起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果不提前调节,开学之初通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佳的状态,影响孩子的学习。家长们不妨和孩子一起在这段时间制订一个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按照平日上学的时间起床、睡觉、学习、运动,有规律地作息,从而更好地适应接下来紧张的学习生活。
E
鼓励孩子提前联系老师同学,提前分享交流。通过一个长假的分离,同学们之间可能都会有一些变化,鼓励孩子提前联系一下同学和老师,互相分享见闻和“新鲜事”,相互关心,相互表达彼此的想念和对新学期的期待,不仅能增进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F
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新学期、新气象。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展望下未来,提前做做规划和打算,例如下学期要提高哪几门功课的成绩,在学校超越的目标是什么,新学期是不是要学一门新特长等等。制定学习计划、树立目标可以帮助孩子明确方向,消除盲目感,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G
引导孩子进行适度的复习和预习。孩子可能对上学期的知识有所遗忘,不妨抽空回顾一下主要知识内容。同时,也可以提前浏览新学期的教材,适当做些预习,有利于实现新旧知识的顺畅衔接。但提醒家长,孩子提前预习要适度,不建议提前把新知识学一遍,这样容易致使孩子在正式学习时丧失新鲜感和兴趣。
★
特别提醒
家长的“开学恐惧症”同样不能忽视根据调查发现,部分孩子心情紧张、害怕上学的“开学恐惧症”已有传染给家长的现象。一些家长开始失眠、焦虑,甚至全身不舒服。家长们的这种表现,主要还是来自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对孩子学习的过分紧张。
家长应该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把开学需要的准备工作尽量分散出去,该让孩子承担的就让孩子去做,家长包办一切的做法不仅家长受累,孩子也不快乐。实际上,只要家长和学生做好了一些应对措施,克服“开学恐惧症”并不难,在此也特别提醒家长们不必过分紧张,以免影响子女情绪,也不要将子女成绩和别人作比较,适当的和孩子一起参加些活动。
当然,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严重抑郁、焦虑、强迫、恐惧、躯体化、睡眠障碍等问题,建议及早到专科心理门诊咨询就诊,切勿讳疾忌医,延误最佳干预时机。
▼
更多学考资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