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潮人恐惧症十级患者,上周末去了趟北京三里屯新开的brandymelville。
该怎么形容我的处境呢,类似于先天性心脏病去坐过山车,社交恐惧症过年回老家走亲戚,拖延症在截稿日期前一晚新建文档——“何必呢!”我拼命抑制住自己找个地缝钻进去的本能。
不知道你们是否和我一样,出现过以下症状:当打扮得过于潮流和时尚的人出现在附近时,会下意识地想要躲藏,伴随着莫名的恐惧和若有若无的尴尬,混合着不知道是羡慕还是自卑的情绪。
发作地点包括但不限于商业步行街、音乐节、网红打卡餐厅,程度随附近潮流人群的密集程度动态变化。
治疗方案有二。其一,成为潮流一员,用魔法打败魔法,其二,锻炼强大的心脏,尽早脱敏。
前者,我给不出什么有用的建议,后者,倒是有个好地方推荐——没错,BrandyMelville线下店,潮流中的前线,时尚中的精英。
位于北京三里屯的brandymelville线下门店
去年,BrandyMelville实实在在地火过一波,延伸出的“BM风”“BM女孩”,刷爆全网,在引发无数人追捧的同时,指责BM“煽动身材焦虑”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但这些从未阻碍它的流行。
5月底,BM北京店正式营业。一时间,成为了京城时下最热门的网红打卡地。过去半个月小红书和豆瓣上常有感叹“BM的人怎么这么多啊”的帖子。被无法抑制的好奇心牵引着,我选择了一个周末,来圣地参拜一番。
在这里,我发现了时尚的秘密。
BM原罪
如果绘制一张地图,视觉化地呈现各个地区时尚浓度的分布情况,北京三里屯,绝对是颜色最深的部分之一。
其中,位于三里屯东南部那一近乎黑色的小点,便是BM线下店所在地。
相比接踵摩肩的太古里,BM线下店所在的区域相对偏僻,略显冷清,但人流依然不少。正因为这里和商业区有一段距离,可以推测出,人们几乎都是特意为BM而来的。
位置不太好找,我和朋友围着几家西餐厅绕了一大圈,才发现通往二层的楼梯。人流管制,需要排队依次进入。在等候间隙,我趁机观察了一下前后队伍,不少人都是BM的忠实用户——至少从穿搭风格上看似乎如此,面容精致、身材姣好,无形之中,令人压力倍增。
店铺分为上下两层,装修走工业风,灰色的墙面与甜美精致的服装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工业风的装修设计
以我不专业的时尚判断力分辨,BM的标志性单品,大约分四类:迷你T恤、截短开衫、短款包臀裙以及吊带紧身裙。色调以饱和度较低的白、蓝、粉色为主,配以格子、碎花之类的纹理,复古与清新兼顾。
风格设计如此统一,利用这里的单品随意搭配一番,都能呈现出不错的效果,复刻出BM风的典型穿搭模板。上衣要收紧服帖,露出腰部,下装则需线条利落,长不过膝,总的来说,BM风意在展现姣好的身材曲线,以及介于少女感与性感之间的独特魅力。
人们用三个字总结BM风:短、紧、露
当然,时尚完成度的先决条件在于,“你穿得上BM的衣服”。
无需挑选和比较大小,在这里,所有单品,有且仅有唯一的尺码——这是BM最突出的“卖点”。
BM称之为“OneSizeFitsMost”,直译为适合大多数身材的均码,不过,事实并非如此。至少,我和我朋友并不属于这“大多数”的一员,差得挺远。
“你为什么要带我来这里?这衣服像是给我小侄女穿的。”朋友从展架上拿起一件吊带背心,满眼怀疑,语气似是质问,“这里简直是bodyshame最严重的地方。”
与这些吊带背心一样,店内的所有单品只有一个码数
和她抱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品牌方这么设计,其实是有“正当”理由的。
BrandyMelville从创立起初,便是一个“少女品牌”,主打用户群是那些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时尚启蒙阶段的女孩。有在海外生活的网友描述,国外逛BM店的“全是十几岁还没完全发育的女生,还需要家长陪同付款”。
“BM是我在海外上学期间最喜欢逛的店,”在指责BM统一尺码涉嫌身材歧视的博文下,这位网友留言,“我身材瘦小,又是亚洲人,在海外买最小码都不合身……BM是小码女孩的为数不多的选择。”
精准定位,开辟小众赛道,作为商业策略倒是无可指摘;世界上的时尚品牌有只卖运动装的,有只卖高奢的,也有只卖男装的。只卖“小码女装”,似乎不是什么原罪。
只是这样的解释能服众吗?
网红营销
让BM引起舆论争议的,是去年在网络上流传的那张“BM尺码表”。
它以“是否穿得上BM衣服”为准线,对女孩的身高体重制定了一种全新的规则。以一个身高的女孩为例,BM尺码规定的标准体重是47公斤,而医学意义上的健康体重是55至65公斤。
网上流传的BM尺码表
8公斤的差距,足以让多数女孩陷入对自己身材的焦虑。
如果说,“为小码女孩提供选项”的销售策略至少算得上体面,那么,“BM尺码表”是并不高明且遗患无穷的营销手法。
“品牌用一种排他性文化建立了忠实社群”,一家时尚媒体如此评价,认为这一策略帮助BM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BM线下店都只聘用那些容貌和身材出众的年轻人作店员,他们不仅是行走的服装模特,还是与线上紧密互动的宣传资源。
“被邀请当BM店员”已经成为某种程度上的“颜值认证”
在社交软件上,“去BM线下店打卡,被邀请成为店员”,一度成为对颜值气质的认证,帅哥靓女们跃跃欲试,将BM店之行当作一场试炼。而他们自己又成为这家店铺的话题之一,“BM店员神仙颜值”“在BM店偶遇网红”为普通人津津乐道,附着上了某种神话色彩。
经过一系列包装打造,BM不再单纯是一家“卖小码衣服”的店铺,它还兜售着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它成为了一种象征,像是一枚可以别在胸前,证明颜值、身材和时尚感的徽章。这枚徽章不是迈进店门就能买到的,你得先瘦到穿得上它们的衣服才行。
韩国女团Blackpink
社会学家西美尔认为,时尚是社会最高层创造、享用和主导的,随后被更低的社会阶层所期许,并在这些阶层中复制和推广。
BrandyMelville的流行,正遵从了这一逻辑。它先是被品牌设计出来,再是出现在演员、女团成员和网红的身上,最终,引起更多年轻女孩争相模仿。
这一由上自下的链条,当然不是自发形成的,其中少不了品牌方的推动,是时尚产业合力与合谋的结果。
在由BM引发的争议里,有的声音完全撇清品牌的责任,认为BM服装是为小码女孩设计的,与其他被人们诠释出来的理念无关,我不认同这一看法。
作为时尚链条的最终受益者,它无法置身事外。
流行即灾难
从BrandyMelville回来后,我决心反思自己所谓的“潮人恐惧症”。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似乎不少人都为此困扰。它的情绪内核似乎是自卑,是被俯视的不自在。
这样的情绪是怎么产生的?或许得从时尚的本质探究起。
时尚是一种自我陈述系统,它表达了我们如何认识自己,也体现了我们希望其他人以何种方式看待自己。
因此,人们去模仿明星、网红的穿搭风格,无非是想接近他们的生活,表达自己与他们拥有同样的品位。消费主义正是利用了这一心理,将自己的商品包装成理念,挂在橱窗里。
不幸的是,大规模的模仿行为也让时尚失去了它的区别性,落入流俗。它的流行即意味着它的淘汰,紧接着,又一轮全新的时尚被商家推至台前。
这似乎是时尚的悖论。它因个性而生,却逃不过沦为大众的命运。
BM也是如此。抛开其中营销策略的作用不谈,这一原本为小码女孩设计的服装品牌,正是在不断跟风、模仿之中,变了味道。
当你为了跟上时尚节奏,买来一件并不适合自己的衣服时,便是被成功煽动了。为迎合别人对美的标准,被动卷入身材焦虑。如果人人如此,难免酿成一场时尚灾难。
另一方面,如今的舆论场上,“白幼瘦”审美成为众矢之的,不免出现矫枉过正的倾向。一味高举“反对白幼瘦”的旗帜,未尝不是另一种不公平?于生来瘦小的女孩而言,BM不过是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而已。真正要反对的,准确讲,是“以白幼瘦为美的单一标准”。
无论是纤细的,还是丰腴的,白皙干净的还是黝黑性感的,坚持最真实、健康的自我,才有机会跳出时尚的怪圈。我想,如果真正从内心接纳这一观念,“潮人恐惧症”也会不治而愈。
愿大家可以从时尚的追随者跃升为时尚的缔造者,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
以及,品牌方、消费者们,请把BM风还给小码女孩们吧。
文
奚佑
编辑
宝珠
排版
星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