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老师介绍学校恐惧症的“家庭因素”分为以下三种。1、分离焦虑。儿童在和谐、美好的家庭中不会产生分离焦虑(儿童有心理问题的例外),而儿童产生分离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的主要成员,即孩子的母亲与父亲感情破裂,或出现情感危机,或失去孩子的亲人,或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漠视,或以上几种情况,都会直接导致儿童生活空间的巨大变化,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该年龄段的儿童来说,尤其是被动感知型与被动型焦虑的反应阶段,儿童的分离焦虑就会达到极限,产生对离开父母的恐惧,从而产生各种紧张情绪,如焦虑、愤怒、怨恨、忧郁和绝望等,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学校恐惧症是其中一种例外)。
因为人与动物不同,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不仅要靠现实的刺激,人还有极其丰富的记忆资源和非凡的预见性、创造性。所以,除了现实刺激引起的心理矛盾冲突,能构成心理性应激源之外,人们头脑中所发生的回忆、预见性或想像中的紧张情绪与事件,也可以成为心理性的应激来源。北京著名儿童青少年心理国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多年的个案咨询,积累了丰富的咨询经验,有卓越的咨询效果。经过整合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结合青少年自身学校人际、师生、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在校成绩等综合全方位因素针对性心理咨询,同时给予父母在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专业性指导,走出了一条独特而有效的咨询道路。2、过度保护。随着计划生育*策的推行,中国的独生子女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尽管目前各种研究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并无劣势,相反,由于独生子女均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其身心发展反而比非独生子女更为健康。但各种事实都表明,独生子女是最容易产生心理性猜测的一群。这说明独生子女虽然生活在优越、富裕的家庭条件下,其心理承受能力却没有相应地提高。在以儒学为主体,强调伦理道德的中国,“三不孝,无后为大”的思想在不少家庭中根深蒂固,尤其是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即便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子女出生后都是当宝贝养,特别是「抱在怀里怕掉,含在嘴里」。小孩发生什么事都足以让全家人感到心惊胆战,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事情是草木皆兵,一有风吹草动,立即横加干涉。此外,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照顾”几乎是无所不至,从孩子该吃什么、玩什么、做什么到孩子该交什么朋友、有什么爱好都悉心安排。孩子们在这种家庭条件下长大,逐渐丧失了自主性,因而也丧失了接触客观世界、认识社会现实的能力,一旦生活环境改变了,这类儿童的心理适应能力就不能相应地发展到应有的水平,就会对现实世界产生逃避的态度。并由此导致儿童中低年级出现学校恐惧。这一时期由于儿童在此时开始接触社会,儿童此时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对家庭的过度保护,成为儿童适应新环境的障碍。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儿童头脑中的生存环境和现实生活环境的不平衡,导致儿童生活空间的地域边界错乱,造成儿童认知障碍,从而产生对现实环境的消极抵抗。3、期望值过高。谈到这个问题,必须提到中国当前的社会状况和当前的教育体制。当前,中国经济以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但是,从目前的总体经济结构来看,中国仍处于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大量剩余劳动力被解放了。所以这一社会现实促使人们去追求高学历。与当前中国教育资源极为紧张,尤其是高教资源最为紧张,于是,高考成了“千*万马过独木桥”,一旦挤过这一关,那么就意味着以后有了比较满意的工作。传统上,中国家庭有望子*、望女成凤的传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孩子们面临很大的学习压力。由于在中国,一个非常注重传统的国家,孩子们的成就就是光耀门楣,为父母增光。也就是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此外,也有不少父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他们年轻时的理想,所以把孩子培养成继承“父业”的人才是他们一生的愿望。这类父母通常对他们的孩子寄予厚望。这样的话,不仅很多家庭的孩子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就连他们的父母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在这类家庭中,孩子们普遍受到过高的期望值,面临很大的学习压力。若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家长的期望不一致,则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矛盾。因此,当儿童的动力场中出现引力小于斥力的情形时,儿童的心理行为会沿斥力的方向运动,导致儿童心理出现问题。这样的压力源会导致儿童出现学校恐惧症一类的身心障碍。此外,在这一环境的影响下,如果儿童的成就动机也很高,在面对家庭和学业的双重压力下,一旦有一次学业失败了,这种压力的刺激就会比前一种情况更强烈,从而导致儿童身心疾病的发生,这一因素在心理健康学中,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将其称为假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