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生活中的你,有过这样的场景吗?当着大伙儿的面发个言,明明打了很多遍腹稿,话到嘴边却大脑空白;路上与认识的人迎面相遇,赶紧低头佯装看手机,为要不要打招呼思前想后;参加聚会时故作镇定,一边努力当“隐形人”,一边尴尬而不失礼貌地保持微笑……在通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人际交往却在某种程度上令人不知所措。这样的焦虑为何产生?障碍从何而来?今晚,我们就来聊一聊身边的“社交恐惧症”。
图源网络
所谓社交恐惧症,医学上称之为社交焦虑障碍。其实,大多数人声称的“社恐”并未达到疾病程度,而是由医学概念转化而来的网络热词,成为一种具有调侃性质的群体性标签。曾有调查显示,超四成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症”。不论是因为过于敏感而导致的“社恐自闭”,还是为保持界限感而形成的“职场社恐”,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种理由“拒绝社交”。只不过,这种回避行为并不会减少精神压力,“社恐式孤独”也很难带来长久的安全感。
帽子、墨镜、耳机、手机……如果用几个词勾勒“社恐”的形象,这些“装备”堪称“标配”。帽子与墨镜让面部表情不易被察觉,耳机是与外部划清界限的“听觉篱笆”。纵然人潮人海,我自一片清净。值得注意的是,“社恐”并非都是与生俱来,“社恐”也不意味着“与世隔绝”,有研究发现,年轻人更喜欢在网络社交,“线上热闹、线下独处”已成为一种现象。但是需要警惕的是,信息科技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制造了隔阂,“手机很近,你却很远”。有人坐在一起,却只在手机上交流互动;有人用文字交流畅通无阻,面对语音视频却十分恐慌;有人沉溺于网络世界的变幻莫测,逃避着现实世界的日常琐碎……互联网让社会交往实现了“不以山海为远”,但指尖跳动添加的朋友很难在虚拟世界辨别真假,信息科技下的隔阂由此而生。
从这个角度看,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发布状态兴趣减弱……当前社交媒体平台上更为谨慎的分享行为,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对网络社交行为的审视与反思。在快节奏、高负荷的信息快餐时代,无时无处不在的即时社交耗费着每个人的时间精力,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深入交流,没有了分享快乐的心境,不再有心有灵犀的默契,难怪有网友说,“我的社交已破产,懒得去经营每一种感情”。
图源网络
没有人能成为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这是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的自然秉性。但保持怎样的社交距离,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尺度。“我知我不够开朗,也不算有趣,可难道外向,才是好性格定义,若讨喜便要舍得去委屈自己,我是否该为此卖力……”一首名为《写给社交恐惧症的一首歌》,道出了部分“社恐”者的心声:不敢去打扰任何人,却又渴望被打扰。其实,内向本就是种天生的性格,无需刻意迎合或改变,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机互动不可能完全取代人际交流,字节传输载不动惊鸿一瞥的万千情愫。
社交是一种刚需,社交的方式却有千千万万。就像有些人喜欢在深夜的小酒馆约上三两好友把酒言欢,有些人倾向于在沉浸式剧本杀中结识更多新朋友,有些人则独爱对月咏怀,与千年前的文人墨客彻夜畅聊……技术丰富了社交的形式,但永远不是封闭自己、拒绝他人的借口。让人从孤独中解放出来的,除了人类自己,别无他途。
这正是:
世界可爱,岁月可人。
以诚相交,温柔以待。
(文
邝西曦)
荐书
★☆★
《与世界谈谈心——睡前聊一会儿》
★☆★
丨简介丨
继《与时代谈谈心》后,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睡前聊一会儿”栏目再推系列读物之《与世界谈谈心》。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两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热点,分为都市、生活、艺文、校园、新知、科技、心理、食饮、光影、风尚10个部分,给读者一个触摸时间、观察世界的窗口。
这个世界的丰富性,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本书所收录的,也只是我们这个宏大时代的吉光片羽。但这些文化现象、社会风尚、思想观念,就像风与水之于大地,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不知不觉中刻画着我们的时代。我们尝试从中看到水的走向、听到风的声音,去发现、接受和推动改变。我们希望,瞬间的积淀不要流淌,岁月的馈赠别被消磨,而是在时间的河床上凝聚起沉潜的力量。我们希望,能与读者一道观察、思考,发现更广阔的时代,与社会一起向阳生长。
—京东已售,扫码即购—
—“与时代谈谈心+与世界谈谈心”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