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为什么现代人容易焦虑不安恐慌和被激怒
TUhjnbcbe - 2023/4/2 17:53:00

很多次,跟爸妈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们会突然蹦出这句话:“现在的孩子真是享福,什么都有得吃,什么有得玩,跟我们那个年代比,真是舒服多了。”

确实,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没有战争、没有饥荒、没有瘟疫,有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无穷无尽的服务,不想做饭可以点外卖,不想做家务可以叫钟点工,不能开车可以找代驾,生活中很多令我们感到舒适的东西都唾手可得,这种感觉是不是很爽?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看似比过去“舒适”多了,但我们应对逆境和挫折的承受力却变弱了?

我们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失去耐心、乱发脾气,比如你排队买个早餐、等了好几分钟都轮不到你,你立马会觉得心烦意乱;再比如,你正好端端地开着车,突然一个不守规矩的家伙抢道,你当即就想冲着那个人骂上几句。

为什么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我们反而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越不耐烦了呢?

1、对不适过度敏感,跟你的生存本能有关

美国心理学家马克·舍恩提出过一个“舒适悖论”,意思是说,我们的生活越舒适,越能轻而易举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反而越会对微小的挫折和不安过度敏感,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也会被过度放大。

而深挖这背后的原因,它其实跟我们的“生存本能”有很大关系。

生活中的很多“毛病”,都是因为触发、激活了“生存本能”这个开关,使得我们感觉遇到了危险,并为此焦躁、痛苦不安。

比如,有些人喜欢暴饮暴食,你跟他细聊之后,会发现,很多时候,他们不是因为饿才想吃东西,而是只要心情不好,就随手拿东西吃,通过食物来暂时缓解内心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激发了他们的生存本能,驱使他们通过“吃”来保护自己。

要知道,在远古时候,食物并不丰盛,很多人都是饥一顿饱一顿,只要有吃的,人们都会选择尽可能地多吃一点,这样才能更好地生存下来。

再比如,很多人都会失眠,在睡前想东想西、翻来覆去睡不着。心理学家指出,我们的睡眠质量跟安全感与掌控感密切相关。

如果你感到生活正在失去控制、感到不安全,那么你就很难入眠。

想象一下,原始人那时候每天都可能面临猛兽的袭击,这就导致他们不能安心入睡,因为一旦入睡,就意味着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掌控权,就可能会丧命。

虽然我们现在睡在舒适的床上,很安全,但大脑会误认为,我们面临的工作压力或者情感问题,跟原始人面临的“猛兽”没太大区别,于是拉响警报,压制睡眠需求,导致我们习惯性熬夜。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生活在令他感到不安和焦虑的氛围中,那么他的生存本能就会比其他人更强烈,他对外界的刺激事物也会更敏感。

2、为什么不适感会引发生存本能?

生活中那些让我们感到不适的因素,之所以能够引发我们的生存本能,跟我们的大脑有很大关系。

我们的大脑根据不同的功能,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大脑核区、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

其中我们的情绪主要来源于大脑边缘系统。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开始不断更新迭代,为了更好地存活下来,它会把那些更有利于人们生存的反应模式保存起来,下次遇到相同的情况,就能够快速做出应对。

比如遇到危险情况要赶紧逃命,否则就会一命呜呼;有吃的就好好享受,不然下一餐可能要饿肚子;遇到同伴,要尽量融入他们,避免单打独斗,这样遇到危险,获胜的概率就会越大。

尽管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跟原始社会已经大不相同,但大脑边缘系统还是保留了很多“应急措施”,它会以其他各种表现方式显现在人的生活中。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心理泛化”,意思是说,引起人们产生不良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而是与此相类似的、甚至不类似的事件。

比如,一个小婴儿本来很害怕猫,猫一靠进他,他就哭个不停。经过心理泛化之后,他可能会害怕所有毛茸茸的东西,因为他一接触那些东西,就容易想到他触碰的是猫的身体,从而引发他的恐惧感。

再比如,在生活中,有些人有幽闭恐惧症,他们非常害怕呆在像电梯、车厢、隧道或者机舱这样封闭的空间里。如果经过心理泛化,他们可能会害怕、逃避任何拥挤的环境,因为他把拥挤的环境和封闭的空间当做同样的事物来看待,从而让他们深感恐慌。

除了心理泛化,我们所生活的文化环境也会催生焦虑和不适感,从而使得生存本能受到激发的门槛越来越低。

比如说,快餐食品和外卖服务越来越普遍,人们已经习惯了十几分钟就能够吃到美味的食物,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在漫长的等待中忍受饥饿。习惯成自然之后,如果外卖小哥送餐送晚了,有些人就会对此大发脾气。

除了快餐文化,互联网也为催生焦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前人们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需要做调研、到图书馆翻阅各种文献、资料、图书,现在人们只需要鼠标轻轻一点,答案就出来了,这些东西都会逐渐提高我们对处理事情的期望值。

所以你看,现在什么东西都越来越快了,听音频、看电视都能2倍数了,人们希望自己一有需求就立即得到满足的心理越来越强烈了,这也导致,人们变得越来越不耐烦了。

3、如何管理好因生存本能而引发的焦虑?

这导致的后果就是抑郁和焦虑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越会为了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在那儿吵个不停。很多医闹纠纷、人际关系纠纷、路怒症等,其实都不是什么大事,但却表现出了超高的攻击性,这都是生存本能过强导致的焦虑表现。

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管理好内心的不适,缓解因生存本能而引发的焦虑呢?

(1)固定上网时间,摆脱对互联网的过度依赖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焦虑其实都来自于互联网。最典型的就是朋友圈的隐性比较。

本来你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结果一翻朋友圈,别人都有2套房了、生2个娃了、又买了一辆高级轿车了、又去国外旅行了、又跳槽涨薪了…诸如此类,这些都会减弱你的幸福感,并引发“自己正在被同龄人抛弃”的焦虑感。

所以如果不是工作需要,少看朋友圈,少玩手机,因为玩着玩着,你会发现,一个小时怎么这么快就过去了,而自己啥也没干,你会感到一丝内疚和焦虑,因为别人在这1个小时里,可能已经把该做的工作都做完了。

我们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固定的上网时间,比如每天中午吃完饭可以刷刷网,其它时间就尽量不要看,专心学习和工作,减少对互联网的依赖,提高自己的专注力。

(2)放慢速度

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什么事情都讲求效率,走路要快、吃饭要快、读书要快,连谈恋爱都变得比以前快了。

正是因为太快了,很多人觉得自己“追不上”别人的步伐,才感到焦虑万分。

想要缓解焦虑,我们需要慢下来。当你慢下来,你全身的肌肉会放松,整个人的心态会更平和,注意力也会更集中,自然就不会那么紧张和不安了。

我们可以试着放慢脚步,多欣赏周围美好的事物;放慢吃饭的速度,感受食物带来的不同的味蕾体验;放慢跟人说话的速度,倾听他内心真正的声音。这都会让我们的心态更平和,也更能让我们享受到更多“小确幸”带来的美好。

(3)拓展你的心理舒适区

很多人都喜欢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最开始确实是非常“舒适”,但时间长了,会被“舒适”所害。

因为我们的舒适区所受到的挑战越少,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舒适区会不断缩小。当舒适区变得越来越小,那么外界容易激怒我们、容易让我们感到焦虑的事情,就会比以前增多。

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你不锻炼,肌肉自然会萎缩;你长期不踏出舒适区,不接触新事物,你对新事物就会越发抵触。我们只有不断挑战它,让舒适区越来越大,那么我们的忍耐力才会越来越强。

我们可以尝试吃一些以前不敢吃的食物,听跟平时风格不一样的歌,看一些以前不会看的书,或者参加一个好玩的兴趣班,这都可以拓展我们的舒适圈。

(4)训练双重感知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训练双重感知能力,来应对不适感。双重感知就是允许两种不同的感觉同时存在,达到内心的一种平衡。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正躺在柔软的沙滩上,晒着明媚的阳光,吹着清爽的海风,突然被蚊子叮了几下,腿上顿时起了好几个包。虽然这让人不悦,但你仍然可以对着相机,比个剪刀手,露出灿烂的笑容,而不会觉得这次度假很扫兴。

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允许多种感受并存。很多人都秉持着一种“非黑即白”的思想,要么快乐,要么痛苦;要么舒适,要么不适;要么好,要么不好,这样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引起情绪的过度反应。

比如一个人在机场接受安检,他觉得安检人员检查时间过长,认为这个安检人员存心刁难自己,抱着这样绝对性的想法,他可能会被立马激怒,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

相比之下,双重感知系统能够调动大脑的多个区域,让大脑边缘系统不会过分敏感地认为外界的不适因素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削弱了大脑边缘系统对于情绪的绝对统治权力,从而不再那么频繁地触发我们的生存本能,提高我们对不适感的分辨和应对能力。

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不适感,这种不适感能够让我们提高警惕,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修正目标、完善自己。我们只有懂得有效管理好因生存本能引发的焦虑,我们才能收获内心真正的平静和安全感。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现代人容易焦虑不安恐慌和被激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