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社交恐惧症患者会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患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但无法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恐惧仍然反复出现。
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者强压下内心的恐惧去忍受这种痛苦,生活也受到影响。
而社交恐惧便是常见的恐惧症亚型之一。
有些人不喜欢任何形式的聚会,只要一在人群中就会感到非常焦虑和紧张。
若是路上遇到自己认识的人,他们往往会低下头玩手机,装作没看到,这种人其实就是典型的社交恐惧。就算他自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胆怯,但也无能为力,在人际交往时控制不住自己的紧张情绪。
学生完不成作业会感到害怕,因为明天老师会检查作业;员工完不成任务会担心,因为明天就得交给上司。
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就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受到其他个体或是群体的影响。
当他人在我们跟前时,我们会受到影响,当他人不在我们眼前时,我们也会受到他的影响。当一个人说话时,我们会受到影响,当他不说话就算只站在那里,我们也会受到影响。
基于大量的观察与实验,拉特纳提出了社会作用力理论。
这一法则是指,当一些社会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的量(I:impact)是这些作用源的强度(S:strength)、接近性(I:immediacy)和数量(N:number)的乘积的函数(multiplicativefunction),即I(Impact)=f(SIN))。
上述公式中,强度(S)指的是,作用源的显著性(salience)、力量(power)、重要性(importance)或强度(intensity),它常取决于作用源的身份、年龄、社会经济地位或与目标靶的优势关系及其对目标靶未来的影响作用等。
接近性(I)是指作用双方时间上或空间上的接近程度,或是双方之间有无障碍或(过滤器)之类的东西,数量(N)是指作用源的人数。
当我们聚会时,由于人数众多、气氛热闹、人际空间比较狭小,所以对于一些不擅交际、与众人关系不熟的人来说,他们所感受到的压力是普通人的数倍,更别提那些本身患有社交恐惧的人了。
因此这类人不必惊慌,应该尽可能地深呼吸,平复自己的情绪。
除了社会作用力可以解释社交恐惧之外,遗传因素或许也是一个原因。研究表明,恐惧症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女性亲属表现得尤为明显。
双生子研究结果表明广场恐惧可能与遗传有关,且与惊恐障碍存在一定联系。
某些特定的恐惧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血液和注射恐惧,先证者中约2/3的生物源亲属患有相同疾病。
这类患者对恐怖刺激所产生的反应也与一般的恐惧症患者不同,他们表现心动过缓而不是心动过速,易发生晕厥。因此社交恐惧可能也与遗传基因有着一定的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社交恐惧呢?
在心理学中,行为疗法是治疗心理障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而其中又以系统脱敏疗法最为常用。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特定的程序将导致患者焦虑、紧张的情境诱发出来,治疗师通过专业的言语技术使患者感到放松,从而达到消除焦虑和紧张的目的。
从某一方面来说,社交恐惧症患者怕的并不是社交本身,而是怕他人的侮辱、漠视、嘲讽等等。
侮辱和漠视(无条件刺激)引起焦虑和胆怯(无条件反应),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于中性刺激(社交)的呈现总是伴随着之后的侮辱和漠视(无条件刺激)。
反复多次之后,社交由此变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从而仅仅是与人相处就能引起焦虑等不良情绪。
从这个角度说,社交恐惧是由于形成了条件反射。
正如很多年前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所做的实验那样:小阿尔伯特是一个婴儿,实验人员让他和兔子在一起玩,一开始他们玩得很开心。后来实验人员每当放出兔子时便重重地敲响一口大锣,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小阿尔伯特被吓坏了。
多次将兔子和巨响联结之后,小阿尔伯特看见兔子就害怕,后来甚至泛化为看见带毛的东西就害怕。
而社交恐惧也存在这种联结,那便是社交——被侮辱、漠视。
因此通过脱敏疗法消除这两者之间的联结,社交恐惧患者便能恢复如初,从而能够像正常人一样与人交流。
-TheEnd-
作者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ocial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