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每7年才交配一次的洞螈,为什么还能存活到
TUhjnbcbe - 2023/5/9 21:19:00

综述

说到自然界中那些懒惰的生物,我们第一个想到的肯定就是树懒,这种喜欢逗留在树上的动物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自己的那根树枝,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说什么也不会离开的。

甚至因为不喜欢活动,它们的体表都成为了一些藻类植物生存的地方,看起来是把它误认为不会动的石头了。

不过要说比懒,树懒可能还是要让位给另一个仁兄,它们可以十年时间都不吃不喝,即便是交配也只有七年一次的频率,它就是洞螈。

关于洞螈

洞螈这种生物在18世纪之前是不为人所知的,这也跟它们不活跃的习性有关,如果不是偶然的相遇,也许还要再等上很长一段时间,这个物种才能出现在世人面前。

作为两栖动物,洞螈应该是水陆频繁活动才对,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它们的活动频率低得可怕,从分布区域上看,洞螈最多的地区还是在南欧,尤其是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这两个国家,在哪里可以找到它们呢?

一般的季节性河流和水域当然是看不见其踪影的,洞螈之所以叫洞螈就是因为它们喜欢待在洞里,为了方便自己对水陆的需求,一般会选择那种有小面积积水的洞穴,最好没有任何光线,完全黑暗的环境是它们最喜欢的。放在人类社会,这应该就是严重的社交恐惧症了。

因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洞螈的发育也产生了特别的变化,比如它们的肤色,几乎没有任何色素沉积,所以看上去都是接近粉色或者灰白的样子。

因为这种外表,它们也被称为是人鱼,不过考虑到它们沉闷的性格,可能要再加上一个前缀,不活跃版本的人鱼。

不过洞螈被称为人鱼也不知是因为这种肤色,还有它们的身体构造,对于中国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看见洞螈的第一眼他们就会联想到龙的形象,虽然身长只有三四十厘米,但是扁扁的脑袋再加上四条几乎看不见的足部和细长的尾巴,真的很像是缩小版的中国龙。

但是洞螈肯定是没有什么战斗力了,不仅是因为个头小,离开了洞穴,它们甚至无法看清周围的环境,因为长期跟黑暗空间打交道,洞螈的视力已经完全退化,虽然有眼睛的结构,但是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在狭小的洞穴里面,它们辨别方向都是靠听觉和触觉,因为生存环境单一简单,甚至没有进化出其它的代替眼睛的能力。

经济式生存

当今世界,洞螈基本上只存在在一个地区,那就是阿尔卑斯山脉附近,要想找到它们的身影,就只有冒险去到这里的溶洞里面。

虽然一般人不会对这些小家伙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但是有鉴于这个物种的数量较少的情况,所以很多科学家都想尽快对它展开观察记录,但是即便是千辛万苦到了溶洞,也不一定就能够遇得到。

所以现在一些实验室中的洞螈都是从南欧国家*府那里得到的,为了保证它们的存活,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对洞螈进行全面的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对于这种生物有了更多一些的了解,其中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当然就是它们的懒了。

在研究者的长期记录中,洞螈表现得非常消极,一开始他们以为这是对环境发生改变的应激反应,但是很快意识到并非如此,因为不止一个地方的洞螈表现出这样的消极性,它们可以原地待着一动不动,即便有各种引诱性的喂食和吸引行为也丝毫不会为之所动。

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超出了研究者的想象,一开始以为是季节性的习惯,但是当时长一点一点增加的时候,它们意识到,这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阶段性行为。

在一个研究案例中,一只洞螈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没有进行任何活动,从统计数据来看,这个时长一般都在七年以上,从七年到十年不等,专家甚至怀疑,它们可能还能坚持更久。

这种不动如山的技能到底是如何练就的呢?生物学家能够提供的最好的解释就是经济考虑。

我们知道很多动物都有冬眠的习惯,有的是因为冷血体质,无法抵御低温天气的侵袭,有的是因为冬天无法获得食物,而冬眠就是完全不活动,在饱餐一顿之后用这一顿的能量捱过整个季度。

其实洞螈的不动如山基本上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在它们喜欢生活的环境里,获得食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减少能量消耗,来保证自己可以存活。

这种行为是长期进化之后形成并留下来的,即便现在有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它们依然会本能地继续这个状态,甚至交配的频率也被降到最低。

通常来说也差不多就是七年一次,对于这种寿命在百来岁左右的家伙来说,它们的一生基本上就是由仅有的几次交配和进食组成的,虽然看上去似乎非常没有意义,但是对洞螈来说,是能够选择的最好结果了。

结语

所以说,洞螈的懒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懒,而是一种比较聪明的策略,在恶劣环境的包围下,这是它们唯一的活路,也是为什么它们这么脆弱却能坚持到今天的原因。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7年才交配一次的洞螈,为什么还能存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