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人的自恋是天生的理解它,让我们更加了解自
TUhjnbcbe - 2023/5/21 20:34:00

近日,一则“养父”性侵未成年“养女”的新闻激起了公众的愤怒。当事人鲍毓明是一家大企业的副总裁兼首席法务官,兼某知名公司的独立董事。就是这个高学历、高收入,看起来道貌岸然的人,对一个未成年女孩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性侵!

对于女孩小薇(化名)的遭遇,我更认为她不是遭遇了性侵,而是性虐。撕破了的带血的床单、无数次被身体伤害、强迫看变态的A片,还采用一些恶心的性侵手段,对这个披着人皮的伪君子,公众除了愤怒还是愤怒。

该事件正在被江苏警方调查,调查结果何时能出来,我们只能静待。也许这起骇人听闻的案件在尘埃落定之后,没有人还会想起在那个花季就青春凋落的女孩,但她的遭遇对她的人生来说,将是一辈子都难以抚平的伤害。

弗洛伊德最早认为心理障碍是童年创伤的结果。创伤留下一个阴影或“情结”,因为它是令人痛苦的,所以被压抑。但是,它偶尔会冒出来,导致心理障碍。这个理论现在越来越流行,已经成为危机干预的依据。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四大表现(闪回、回避、警觉性提高、对未来失去信心)可以解释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和抑郁症。

小薇今后的路,该何去何从?鲍毓明为什么会有那么变态的癖好?为什么他过着一种双面人的生活?最近在读的一本心理学书籍《童年之谜》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童年之谜: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心理学指南》(以下简称《童年之谜》)的作者是以色列资深精神分析师、心理学家罗尼·索兰女士。她师从让·皮亚杰和雷内·斯皮茨等著名心理学家,是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会员。

这本书凝结了索兰女士50多年心理治疗经验,是一本以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的育儿百科全书。这本书适合心理学专业人士、儿童教育人士、对儿童心理和成长以及原生家庭感兴趣的大众读者。下面,我从一个普通的家长的角度为大家解读这本书。

一、每个人的心理都住着一个孩子

一个不擅于和伴侣、子女建立亲密关系的人,只是因为他性格内向,不擅于表达吗?抑或是因为他为人冷漠?

情侣要和你分手,你却一哭二闹三上吊,歇斯底里,就是不同意,难道只是因为性格偏激吗?

当来到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时,不知如何与新同事打成一片,甚至为此沮丧,仅仅是因为自己是个慢热派?

这些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场景,我们总是归结为某人性格问题,却从未想过,我们可能是在经历这件事情的时候,激起了我们大脑中的某个过去记忆,尤其是童年记忆和感知,而造成的积极或消极的应对方式。

“在整个童年的谜团中,我试着阐述一个复杂的事实,即在每一个成年人心中都隐藏了一个孩子,影响着我们对经历的解释,触及生活的多个方面。”——《童年之谜》

作者在书中对许多心理学前辈的观点进行了举例,并根据她自己多年的研究,对此加以新的注解和分析。

弗洛伊德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于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主义分析,以及“泛性论”的建立。这些内容也是本书阐述儿童之谜的重要理论支撑。

(一)口欲期

作者认为,口腔活动,如接吻、吸吮、舔食、吞咽、注视、微笑、爱抚、非言语对话等反映了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错者和儿童的性生活)整合攻击性的情感性欲满足。感官刺激,比如紧闭牙龈、咬,甚至呕吐,都反映了攻击性整合力比多的情绪性欲满足。

婴儿在前6-8个月里,情感表达以柔和为主要特征,而之后,则会加入攻击性的特征,因为这个时期之后,婴儿开始长牙,因为疼痛,他会发出哭声,也会把上下牙床紧紧咬合。作为一种反射性的反应,然后会咬着或用力咀嚼任何进入他嘴里的东西,比如母亲的乳头。

(二)肛欲期

从给孩子停用尿布或者尿不湿,就意味着孩子开始逐渐掌握了肛门活动的主动权,孩子通过这个阶段巩固自我。

许多妈妈都有经验,当孩子过了一岁,原本一把就尿的宝宝,突然变得不听话了。他们会在你要把尿的时候扭动身体,试图挣脱你的掌控,并表现出生气。其实这个现象,是他们的意识里的自我逐渐被唤醒。

作者把肛欲期细分为三个阶段,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孩子从12个月开始,到2岁6个月以后这个阶段,开始对排泄这件事情产生掌控的兴趣。

“随着周期性感知的巩固,每个幼儿都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掌握自己与身体产物的分离。”——《童年之谜》

有的孩子如厕训练非常困难,我周围很多男孩妈妈都有这样的困扰,男孩子更愿意自己去掌控自己排泄这件事,但他们又常常不记得去马桶里大小便。

通常,我们以为经历过这段时间,孩子就能自主如厕,如厕训练可能是我们理解的肛欲期的全部,但本书作者通过两个病例的心理分析,发现在肛欲期,如果孩子被父母实施了不得当的排泄方法,是会造成一个人成年后产生沟通困难和心理障碍的。

作者通过多年的心理研究,发现幼儿对自己的秘密有掌控感,他象征化了自己的分泌物,升华了自己的排泄物。这些对于巩固自我功能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幼儿将排泄认为是自己对秘密的掌控,而家长时常剥夺他,并且时常会因此指责幼儿,这可能导致孩子真的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撒谎者。

二、我们成为现在的我们,都离不开“自恋网络”的建立

我们理解的自恋是一种心理缺陷,但在心理学界,很多知名的心理学家都认为人类生而就具有自恋性。弗洛伊德说:“人并不甘心放弃童年时期的自恋完美主义。”杜鲁兹认为,没有形成自恋理想,就没有心理生活,而理想的目标就是所谓的原始极乐自恋王朝的复辟。

本书作者提出先天健康自恋这一全新概念,这是区分于不断演变的病理性自恋的。健康的自恋进程是一种情绪免疫系统,通过这种系统,自体熟悉感可以作为一种有机的主观整体进行免疫、恢复和保护。

“天生健康的自恋是我们人格中至关重要的原始成分之一,是继本我、自我、超我和自我理想之后的第五个人格组成部分。”——《童年之谜》

这本书的理论研究对我们养育幼童,探索我们的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非常有意义。

举一个我今天亲身的经历。今天上午我和婆医院打防疫针,由于疫情的关系,二宝已经有两个多月没见到奶奶了,他对奶奶已经有点生疏。在我们家,他还可以让奶奶抱一抱,虽然不太活泼,但也不会哭泣,医院,我忙于排队缴费,他只能由奶奶抱着,可他却开启了大哭的模式。就连我让他摘掉帽子,他都不愿意。

因为看过书的关系,我立刻明白这是触动了他的防御机制,医院的环境对他而言相对陌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感到不安,唯一只有妈妈的怀抱才能让他感到片刻的安全,但我们强行剥夺了这种安全感,他感到无助。第二次,摘掉帽子,这个他熟悉的属于他的物品,他的情绪被击溃。直到我重新抱着他,安抚他,才渐渐平息他的恐惧感。

人类的心理活动就像隐藏在大海里的暗礁,难以被发现。阅读心理学书籍能帮助人们揭开隐藏在每个人表面行为背后的神秘面纱。

三、一本论据详实,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学指南

我从中学时代开始对心理学产生兴趣,那个时候开始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的性格中究竟藏着哪些心理秘密?”

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心理世界?我认为这不是心理学家和心理咨询工作者才该做的事情,一个人的行为、语言、性格,处处透露着他的心理。研究人的心理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的面对自己,更好地理解他人,作为父母,我们掌握了儿童的心理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因为这是一本非常专业的心理学书籍,其中涉及到很多专业名词,如果你是一个没有接触过任何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读者,建议你可以一边阅读一边翻阅本书的“术语表”这一章节。如果你对某些理论不容易理解,建议你可以多看看本书的案例,这有助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也能由此联想到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帮助自己分析和理解自己或者他人的心理活动。

《童年之谜》需要您的耐性品读,如果您能够吸取书中的一些精华,将对您理解儿童行为和自己的某些行为有所帮助。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的自恋是天生的理解它,让我们更加了解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