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总有一部分与众不同的人存在,比如“社交恐惧症”。说直白点,这类人不喜欢社交,一旦和陌生人交流,就会紧张、不安,这种紧张感会让自己面对人群时,想要回避和逃离。
社恐人士最深的痛处,就是不能被人理解。甚至会被人否定,进而产生自我质疑再到自我否定。
然而,自己是否真的了解社恐呢?不妨来看看社恐的另外一面吧。
01社恐的认知误区
1、社恐并不是弱点,是普遍存在的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有一份关于“社交恐惧”的问卷调研,共回收来自所高校的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80.22%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6.90%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社恐”;0.64%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严重的“社恐”,被医学上确诊为社交恐惧症。只有12.24%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完全不“社恐”,称自己是“社牛本人”。
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人的存在都是有一定的价值的,社恐亦是如此。
2、社恐让自己产生自我否定
社恐人士的焦虑不安,往往会认为这是一种性格缺陷,而自己不断地尝试想要去改变,结果却是背道而驰。
然后,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下,自己开始质疑自己,最后开始产生自我否定,甚至产生自卑。
这一切都是自己的认知局限造成的。
3、忽视了社恐的另一面
尝试换个角度来看待“社恐”。
对于社恐的人来说,社交的本质是一种消耗,只会消耗自己的能量,而且对自身不能产生价值。
与其这样,不如换一个方式,让自己一个人独处。这种方式可能更适合自己,而且给自己带来的收获价值要远远高于社交。
02一个社恐人的亲身经历
从小时候起,我就是个社恐的人。凡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都会让我感到拘束,不自在。
我几乎不会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偶尔被点到名了,站起来也是面红耳赤,说话声音柔声细雨。以至于很多人第一次见我的时候,都误以为我是个很文静的人。但实际上,一旦和熟人聊起来,我就会变成话唠。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毕业后,直到工作了,我依然不爱和陌生人说话。哪怕和不熟悉的同事擦肩而过,往往会避开和对方的目光交错,当然也不是刻意的,而是我更习惯于走路时低头沉思。之前,同学和我打招呼时,还开玩笑说:“别看了,地上没有蚂蚁。”
相比起社交,我更喜欢思考,这一点我自己能感觉到。在辗转换了几次工作后,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文案策划,这份工作似乎更适合我,因为这个工作需要大量的思考。
后来,我在工作中发现,当我因为工作的本身需要去沟通的时候,头脑非常清楚,几乎不存在社恐这一问题。但这仅仅是体现在沟通工作的时候。
当我意识到我自己需要做出改变的时候,是从一个人的旅行开始的。我想改变的,不仅仅是社恐这一个问题。
我先后去了几个不同的国家,当自己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而不得不面临去和陌生人沟通的时候,社恐这一问题就变成了必须要克服的事。我发现,因为某件事需要和陌生人沟通时候,社恐这一问题几乎不存在了。
当我结束旅行,回到自己的生活圈时,我依然还是不喜欢社交。但我觉得这个问题并不会困扰我了,我只需要坦然地接受,我是真的不喜欢社交。这是一个事实,不需要改变。
03让“弱点”变成优势
1、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社恐的人喜欢胡思乱想,反之,说明自己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不妨把这种想象力发挥在创作作品上,很多创作需要长时间思考。
那些因焦虑和过度胡思乱想而消耗掉的能量,转变成思考及想象力,会帮助自己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比如写作、设计这类创作。
2、在独处的时光中沉淀自己
对社恐的人来说,社交会消耗掉能量。相反,社恐的人更容易在独处的时光中沉淀,比起无法独处的人来说,这是一种优势。
学习也好,创作也好,都需要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光中去完成。这对社恐的人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3、不要低估自己创造的价值
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专心打磨自己的技能,这比起社交来说,给自己带来的价值会更大。因为谁也抢不走你的技能,这是属于你自己的能力。
这样对比一样,技能与社交,哪个能让自己更有立足之地,其结果不言而喻。
在一个人的角落里,释放自己的能量,
最终你会绽放属于你生命中的光。
-END-
我是懿非宇,一个归隐田园的自由写作者。
北漂十年的文案策划人。
专注自我成长,陪你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