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两类人,一类是社恐,一类是社牛。
社牛的人自带光环,走到哪里都能让气氛活跃起来。相反的,社恐的人却很害怕去任何有人的场合,害怕自己成为那个焦点,害怕任何只有两个人的尴尬场面。
1、社交恐惧症
曾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找座位永远都找角落里面;参加各种活动的时候永远都不积极,不敢冒头;工作后开会永远找边边上;乘电梯、坐地铁永远都不敢和领导一起;自己一个人吃饭时不喜欢旁边有人看着;请客吃饭永远都要拉上那个社牛的朋友一起,最好大家都没空就不用请客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我们现在调侃为这种现象为“社恐”。“社恐”一词成功入选“年网络十大网络流行语”。
社交恐惧症,又叫做社交焦虑障碍,症状表现为:
1)个体由于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社交互动、被观看饮食、他人面前演讲)
2)害怕自己言行或呈现焦虑的症状导致负性评价(导致羞辱或尴尬、被拒绝或冒犯他人)
3)社交几乎总能促发害怕或焦虑
4)回避社交或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5)害怕、焦虑或回避与社交情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造成的威胁不相称
2、社恐的自我实现预言
社交焦虑的人会把自己想象的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内化,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不幸的是,当有人认为自己不受欢迎时,周围的人也会留意到这点,于是这句话就变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焦虑得很明显的人在遇到新朋友时,往往很难给人留下正面的印象,这会强化恶性循环、降低自尊感,使人感到绝望,并导致抑郁。
同时,他们就会倾向于详细阐述一个自己认为的故事,讲述他们就是会搞砸一切,他们是有多么不让人喜欢。
由此,他们就会更加确信这种社交带来的威胁是真实的,然后就会更加焦虑。
对于社交恐惧的人来说,逃避恐惧是本能反应,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实际上大多数的社交带来的威胁和自己的恐惧并不成正比,只是自己臆想的自我预言,所以就陷入了越逃避越恐惧的死循环。
3、真的社恐了吗?
大家一看,完了,那自己是不是真的社恐了?
其实,大部分人只是表现出很正常的轻微焦虑,并不是真正的社恐,生活还要继续,我们大部分人都能克服这种焦虑,让自己能够面对这些问题,保持正常社交。
蜂鸟数据一份关于社恐的报告显示,8成年轻人认为自己有社恐,他们认为自己非常不擅长和别人交流,甚至有些人一年天中与陌生人的交流不超过5次。
当今社会生活压力大,在辛苦工作之余,很少有人能抽出时间去社交,他们更愿意选择躺在家里休息。由于长时间脱离社会没有参加社交活动,很多人逐步丧失了正常进行社交活动的能力,并且愈演愈烈。
通讯技术的发展是影响社交恐惧症产生的另一主要原因。手机、电脑等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人的沟通变得快捷简单,但同时又弱化了人的思考与社会交际能力。人们依赖网络上的通讯和社交,更容易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茧房效应逐步加重。
所以,要判断自己是否真的社恐,千万不要轻易下结论,对于上面提到的社恐的症状中,表现为“强烈”“几乎”的时候,并且真正的害怕、焦虑、回避大于6个月,并实质性的影响到了生活、学习或职业发展,那确实就需要考虑是否是社交焦虑障碍了。如果确实出现这样的症状,建议去咨询心理医生,让心理医生陪伴自己,尽快让自己走出困境。
4、如何自我解救
要想缓解乃至治愈“社恐”,社恐患者要先尝试学会“以我为主,主动面对”。上图为社恐患者在知乎这一网络平台所分享出的解决方法,其主要分为“心理建设,自我提升,交流原则,他人合作”四个方面,“病友”们宣称:“只要迈出第一步,勇于坚持,就会起到作用。”
其实,现在大众为了打造自己的人设IP,会通过使用一些医学类名词给自己贴上标签,以供娱乐。比如,“选择困难”、“强迫”、“拖延”、“懒”,甚至是“焦虑”、“抑郁”、“精神分裂”,但实际上真的有很多这样的群体真的需要我们每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