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近日,衢州三个00后少年迅速红遍网络。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国庆长假期间,三个少年骑车在路上,一个男孩发现前面20米处有一位老太太摔倒在路边,立即停车招呼两个小伙伴:“前面有个老太太倒地了,好像还在流血。两个小伙伴上前去扶起老太太,另一名男孩则用手机拍一下老太太倒地的现场。三个少年互相帮助拍下扶摔倒老奶奶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三个少年说,这样做只是为了防止被讹,用摄像留证据自证清白。
综合分析
近几年来,因扶起老人所引发的争端层出不穷。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个统计数据,截至年10月,在起因扶人引发争议的案例中,80%左右的案件真相最终被查明。其中冒充好人的撞人者32例,诬陷扶人者84例。先不论数据真假,网络上流传的做好事被讹这一系列的事件并非空穴来风。
既然扶老人有风险,那么到底要不要扶,该怎么扶呢?难道每次都要用手机拍视频自证清白吗?
有网友称,我们要提高人的素质,加强对人的思想教育,努力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才能“扶起”人心。但是,在道德不能自持、难以自救的情况下,以法律为保障,助力被跌倒的道德挺直腰身,就显得尤为必要。
年底,就曾有媒体报道,江苏拟推动老人跌倒扶不扶立法。江苏文明办主任称,预计年以内完成对包括“扶不扶老人”在内的诚信立法。“因跌倒行为被扶了的人,如果其本人或者亲属提供了不实的情况,是要追究责任的。”
扶老人,更要扶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尊老敬老、孝顺长辈的道德传承;扶老人,最终扶的是每一个总有一天要老去的我们自己。只有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才能逐渐治好“扶老人恐惧症”,才能保障好心人做好事不再受伤。
相关问题
一是保护救助者的法规制度缺失。1、各级*府领导重视不够,未建立保护救助者的长效机制。2、对救助者的激励机制缺失。3、缺少“摔倒险”类似的保险项目。4、法律惩罚力度不够,讹人成本不高,未把讹诈行为记入个人信用系统。
二是救助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1、急救医疗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欠缺。2、没有风险防范意识,被讹没有留下充足证据。3、遇到被诬陷,法院处理的结果常常是以“莫须有”的姿态,勒令救助人赔付部分甚至全部医疗费用,让救助者忍气吞声。
三是见义勇为精神舆论宣传引导力度不够。1、新闻媒体对于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做好事的报道力度不够。2、各类宣传活动开展不够,民众缺乏对见义勇为的认知度。3、树立典型力度不够,对典型缺少持续重点的宣传。4、个人诚信素养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相关对策
一是制定相关规定*策,加大资金投入。1、建立健全保护见义勇为的长效机制、推动机制、保障机制。2、强化财力保障,将见义勇为专项拨款列入年度财*预算,加大对救助者的表彰力度,提高奖励标准。3、推行“见义勇为保险”,由*府出资购买商业保险,专用于为见义勇为行为提供高额度保障。4、设立“扶老人纠纷”专项基金法律援助、资金支持等,发挥第三方激励作用,真正解决扶人者的后顾之忧。5、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讹人成本,将讹诈行为记入个人信用系统,提高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威慑力。
二是救助者加强自我保护意识。1、提高自身的急救知识水平,老人跌倒不急于扶起,有条件时先电话咨询急救医生,再进行早期处置,避免二次损害。2、在救助前做好取证,寻求第三者的帮忙共同施救,或第三者的相关信息,留作证人。3、除人证外,还应拍摄记录施救过程,可以作为日后维护权益的证据。4、遇到被诬陷时,拒绝宽容与谅解,让诬告者必须受到相应的处罚和谴责。
三是大力弘扬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精神。1、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营造倡导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的浓厚舆论氛围。如利用横幅、标语、法制教育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