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每日由新话题我们真的是社恐吗
TUhjnbcbe - 2023/7/17 20:40:00
白癜风怎么治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220319/10461987.html

上周六,在由新书店举办了一场有关“社恐”话题的线下活动。在这个网络社交时代,社恐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在做这期对谈之前,我们在朋友圈进行了一次田野小调查,有很多在生活中侃侃而谈的朋友纷纷承认自己社恐,那么究竟什么是真社恐,什么又是伪社恐?社恐是一种心理疾病吗?社恐又是否真的需要被克服?我们一起来看看两位老师是怎么说的。

金句分享

“社恐”这个词的由来以及典型表现?

李源:“社恐”即社交恐惧或社交焦虑,典型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不自在、心跳加速、面红耳赤,甚至屏息等等。

刘彩梅:心理学里面恐惧主要有三种,恐高、幽闭恐惧症和社交恐惧。它们都有相通之处,是心理上的主观感受,同时伴有生理上的一些特征表现,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社恐,和严格定义的社恐,既有关联,又不完全相同。

社恐是否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的生活常态?

刘彩梅:很多人会“自查”,在网上做很多测试和问卷。之所以觉得“社恐”是常态,有很多人是一种调侃的心态,而且不仅仅属于年轻人的生活常态,同时也是一种标签化。

为什么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年轻人却越来越社恐了?

马一萌: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刻像现在这样,对社交技能的要求如此之高,网络世界在不断挤压现实生活的交往空间,我们发现,建立牢固的社会关系和社交网络变得异常困难。

刘彩梅:很多软件都具备了社交媒体的属性,我们反而失去了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锻炼和操作的机会。

李源:弹幕就是社恐的天堂吧。大家都在上面留言,还会产生交互。发弹幕的人会有连接感。

网络社交到底算社交吗?

李源:深度连接能够更持久,带给你更长久的收益。线上的对话,你以为是一种交流,往往当下很热闹,但结束之后,却不会留下什么。

刘彩梅:我对短视频很抗拒,我更喜欢文字和声音。很怀念写信的时光,特别是和爱人还在谈恋爱的时候,写两地情书。那个时候非常美好,社交媒体太快餐化了,其实是在加剧社交焦虑。人的社恐,不仅仅是最初的定义,而是即使在社交媒体交往上,也有恐惧和焦虑。比如信息一旦发出,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脑海中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

李源:文字交流的好,见面却可能很尴尬。有时候也会害怕起冲突,比如有人在文字上敢于批评,但面对面就不敢了,就像键盘侠。

刘彩梅:很多时候用网络交流而避免面对面的交流,其实是为了隐藏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不社恐,不时髦,什么是伪社恐?

刘彩梅:可以说人人都社恐,只是程度不同。社会对外向型性格的鼓吹,会导致那些喜欢独处的人,自我检查,他们会告诉自己,我是社恐,这其实是伪社恐。真正社恐的人是想和人交往的,只是不敢或者没有能力。一个简单的判断,当你经过一个大型社交场合,回到家后,自己的消化、调节情绪是否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元气。需要,可能就是一定程度的社恐,不需要,很快能投入到下一段社交中,就不是社恐。

李源:“伪社恐”是说别人的。别人评价你是“伪社恐”。社恐只有自己知道,恐惧和紧张的感觉就是自己的感受,别人无权评价。

我们究竟是社恐还是在想方设法避免无用社交?

李源:有一些关系需要维护,比如朋友和亲人,需要经常沟通,但往往都是处于非常表面的沟通。比如催婚,父母与孩子很表面的沟通,导致孩子不想再沟通,如果进入不到对方真的想要什么的时候,就会变成无效沟通。

刘彩梅:如果是应该做的社交和我想要的社交,应该做的但不想做的就无用吗?不一定。如果不得不参与一些社交场合,要调整心态,可以期待一些惊喜来调节自己。

怎样去突破社恐?

李源:1、被动感受社交,是没有意义的;2、如果这个社交是可以尝试的,那么可以自己想办法把“无聊”的社交变成“有聊”的社交。要主动掌握社交中的“主动权”。

社恐究竟是不是心理疾病,我们需要克服社恐吗?

刘彩梅:如果是科学的定义,拿着美国心理协会的手册必须达到严格的标准,要60分以上才能算是病的状态,但59分和60分有什么区别,很难去界定。任何一个问卷,哪怕你得了一百分,也不一定就是得了病。都是需要综合评判的。任何一个心理疾病的真正的诊断,都不是靠一个方式就能确定的。判断的最直接的标准就是你的社会功能是否健全。关于心理疾病,预防比治疗更有效。看你怎么去看待它,如果你享受这个状态,就不必太在意。如果你认为自己想要克服社恐,其实有很多干预的手段,可以减少社恐的症状和表现。

李源:你想要的目标,如果社恐妨碍了它,你可以求助,如果你的目标不清晰,你处不处理它的差别不大,没必要非要跟自己过不去。

刘彩梅:“社恐”是一个标签,可能和“社交达人”是一样的。要学会接纳自己,如果你只把它当作自己的一个标签,一个部分,可以当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马一萌:有一本书叫《幸福的陷阱》,作者路斯·哈里斯是一位心理疗法培训师,他在书中告诉我们,可以把自我分成“思考性自我”和“观察性自我”。当你在一个社交场合,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身上时,就很容易产生焦虑和不安,这就是“思考性自我”在工作,这时候,你就应该让“观察性自我”出来交接,多观察除了你以外的人和事,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向外部环境,从而减轻焦虑感。

社恐有没有积极作用,我们要如何正确面对社恐?

李源: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一下。比如,内向的人更容易社恐。内向的人可能比较容易专注,内向的人更适合研究型的工作。要利用自己的性格优点。

刘彩梅:社恐也叫社交焦虑,当你感到焦虑的时候,你就会试着了解它,增长这方面的知识,会想办法改变它、改善它,其实这就是积极的影响。

我们要如何面对当下大环境下人类的社恐?

李源:我们之所以社恐,是因为来自外界的评价,才开始怀疑自己,会模仿社会标签,但你的内心又会觉得自己不想成为那样的人。要做舒服的自己,有意义的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的自己。特别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能够理解孩子的压力,那么社恐就不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刘彩梅:不要问自己为什么,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我们要问怎么办而不是为什么?培养技能或者接纳自己,如果不是分析自己的状态,而是试着去解决,会有更好的效果。

李源:线上社交,具有非即时性。所以在线下,面对面时候,就会比较即兴演讲的感觉。我认为,应急反应,是练出来的。随机应变,这个能力是可以后天锻炼的。

刘彩梅:但是还有一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用后天的办法,是能够提高,尤其从行为表现上,能够应对它。但是性格本质上,还是很难改变。我们是要通过后天的训练平衡,而不是改变。

更多内容请搜索“由新跃读”公号

#社恐#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日由新话题我们真的是社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