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对手机上瘾,对追剧上瘾,对什么都上瘾,我
TUhjnbcbe - 2023/7/28 21:19:00
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m.39.net/news/a_9407738.html

上瘾是一种受了误导的爱。这种爱是痴迷之爱,而非情感上的支持。

全文约字,阅读约需10分钟。

下定决心12点前一定睡,却不知不觉刷手机刷到了12点;未完成的工作一大堆,却还是停不下刷剧的手;明明前一分钟刚刚看过朋友圈,却还是忍不住一遍遍更新......

这些“上瘾行为”你中招了吗?从前,说起上瘾,我们觉得只有滥用药物才有上瘾的风险,但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围绕着互联网的“上瘾项目”越来越多,简直防不胜防,每个人一不小心都会成为上瘾症患者。注册社交媒体账户,你很快就会热衷于粉丝和点赞的增长。创建电子邮件账户,你会不停地想要保持收件箱零未读邮件。戴上健身手表,你会每天迈上一定的步数。玩手机游戏,你会想着打破现有的高分纪录。

在这个被诱惑包围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甚至连走路都忍不住刷手机。那要如何去应对这些行为上瘾症状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上瘾行为的表象和机制说起。我们今天就整理了围绕着上瘾行为的几个重要场景,用问答的形式跟大家聊聊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全民病”。

━━━━━

如今,每人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为3小时

当今人们的生活似乎已经离不开智能手机了,人们一边抱怨手机占据了他们陪伴家人的时间,另一方面又无法停止刷手机。现在的手机用户平均花多长时间用于刷手机,有相关的研究或统计数据吗?

大多数人每天在手机上所用时间为1~4个小时——很多人更长。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应该控制在1个小时以下,大多数人都超标了。我们把自己清醒时间的1/4都用在了手机上,多过其他任何日常活动(睡觉例外)。每个月几乎有个小时用在检查电子邮件、发短信、玩游戏、浏览网页、阅读文章、检查银行余额等项目上。扩大到人的一辈子(按平均寿命算),这相当于整整11年。平均而言,人们每个小时大概要把手机拿起来3次。过度使用的情况太普遍了,研究人员甚至创造了“无手机恐惧症”(nomophobia)的说法,形容人没了手机的害怕或恐惧感。

智能手机抢夺我们的时间,除此之外,光是有手机在场也很有害。两位心理学家曾邀请成对的陌生人坐在小房间里,进行交谈。为了让整个过程顺畅,心理学家推荐了一个话题:聊聊过去一个月碰到过的趣事。一些受试者聊天时,手机放在旁边;另一些受试者身边放的是纸质笔记本。每组人都建立起了一定程度的纽带,但有智能手机在场的人,在建立联系上是磕磕绊绊的。他们所描述的双方关系,质量较低,对方共情少,信赖感低。光是手机的存在(哪怕并不主动去使用),也极具破坏性。它们叫人分心,因为它们提醒我们,外面有个超越眼前对话的世界。

▲名为“Moments”的手机app对其用户使用手机时长的追踪统计数据,数据显示总体用户平均每日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你低于平均值还是高于平均值?

━━━━━

除了手机上瘾,如今还有哪些最常见的上瘾行为?

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上瘾行为。人们如今对上瘾的认识超过了19世纪,但上瘾本身也在随着时间演变。化学家们炮制出了上瘾物质,设计体验的创业家们也在炮制令人同等上瘾的行为。过去二三十年里,这种演变的速度有增无减,毫无放缓迹象。就在最近,医生确认了第一个戴谷歌眼镜上瘾的病例。

▲产生谷歌眼镜上瘾症的,是一位美*现役海**官,他摘掉这一设备时表现出明显的戒断症状。他每天使用谷歌眼镜18个小时,在梦境里也感觉自己像是戴着设备往外看似的。他对医生说,自己设法克服了酒精上瘾,但这一回的情况更糟糕。到了晚上他想放松一下的时候,右手食指会不断地往脸颊一侧推。它是在寻找谷歌眼镜的电源按钮——虽说眼镜已经摘了下来。

伴随着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一些上瘾也继续发展。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总人口中高达40%的人存在某种形式的互联网上瘾(电子邮件、电子游戏或网络色情等);研究者请大学生们讨论自己跟互联网的互动,大多数人说的都是消极后果,并解释说,因为花了太多时间上网,工作、关系和家庭生活更糟糕了。

网瘾测试

请按如下分值,选出你在每一种行为上最具代表性的频率:

0=不适用

1=很少

2=偶尔

3=屡次

4=经常

5=总是

你是否发现自己上网时间比预计要长?

你生活里的其他人是否抱怨过你的上网时间?

你是否有事没事地检查自己的电子邮件或社交账号?

你是否因为深夜上网而缺觉?

你是否发现自己上网时爱说“就上几分钟?”

你可以用这个小测试来测验下自己的“网瘾”大小。得分在7分以下,说明你没有网络上瘾的迹象。8~12分说明有轻度网瘾,你可能有时上网太久,但一般而言,你控制着自己的使用状况。13~20分表示中度上瘾,也就是说,你跟互联网的关系“偶尔或屡次”给你造成过问题。21~25分表示重度网瘾,暗示互联网“在你的生活里造成了严重的问题”。

如果要为上瘾行为下一个定义,那它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丧失了继续还是停止相关行为的自由选择能力(失控),体验到了与行为相关的不良后果。

当事人无法可靠地预测相关行为什么时候会发生,一旦发生,将持续多久,什么时候停止,以及其他什么行为可能与该上瘾行为有关系。于是,当事人放弃了其他活动,就算继续,也不再像从前那么享受。上瘾行为更进一步的消极后果可能包括:扰乱生活角色的绩效(如工作、社会活动或爱好),损害社会关系,造成犯罪活动或法律问题,卷入危险局面,人身伤害或损害,经济损失,或情绪创伤。

━━━━━

上瘾的根源是心理痛苦,是受了误导的爱

“上瘾行为”背后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人类大脑针对不同体验表现出了不同的活动模式。你想象母亲的脸时,一束神经元点火启动;你想象自己小时候住过的房子时,另一束神经元点火启动。这些模式很模糊,但观察一个人的大脑,你可以判断她是在想妈妈还是想自己的第一个家。

科学家们发现,描述吸*瘾君子注射海洛因时的大脑,跟描述游戏瘾君子完成了新一轮“魔兽世界”的大脑反应模式,两者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海洛因的作用更直接,它比游戏产生更强的响应,但整个大脑神经元点火启动的模式差不多是一样的。“*品和上瘾行为激活的是相同的大脑奖励中心。”研究强迫及重复行为的神经学家克莱尔·吉兰(ClaireGillan)说,“只要行为是奖励,跟过去的奖励结果相搭配,大脑对它的处理方式就跟*品一样。”

▲神经学家克莱尔·吉兰(ClaireGillan),在进行行为与大脑反应模式实验的演讲。

这种观点相当新。几十年来,神经科学家认为,只有*品和酒精可以刺激上瘾,人对行为的反应是各有不同的。他们认为,行为或许能让人感到愉快,但那种愉快永远不可能上升成与*品及酗酒相关的破坏性急切感。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上瘾行为生成的大脑反应与吸*后的大脑反应是相同的。

在这两种情况下,大脑深处的若干区域释放化学物质多巴胺,经贯穿整个大脑的多巴胺受体吸附,反过来产生强烈的快感。大多数时候,大脑仅仅释放少量多巴胺,但某些药物和上瘾体验能让多巴胺大量喷涌。

▲多巴胺作用下的“奖励系统”示意图,正是这一系统产生的愉悦感诱惑着我们上瘾。

这一运行机制下,上瘾行为最终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大脑把多巴胺喷涌转换成愉悦感,初期的有利方面明显大于不利方面。但很快,大脑会把这种喷涌解释为错误,产生的多巴胺越来越少。

随着大脑产生耐受性,多巴胺生成区域开始进入静待状态,每一轮高峰之间的低谷变得更低。这些区域不再生成健康剂量的多巴胺,因为响应小幅快感而激发乐观和满足,而是转入休眠状态,静待下一轮过度刺激的降临。

只要瘾君子继续拼命去获取上瘾源,这样的循环就会持续下去,每一轮刺激过后,大脑产生的多巴胺也越来越少。要达到最初的高峰,唯一方法是增大*品或体验的剂量,比如用更多的钱*博,吸更多的可卡因,花更多时间玩更投入的电子游戏。

“上瘾行为”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常常发现陷于焦虑与痛苦中的人,更容易习得“上瘾行为”?

只要大脑充斥着多巴胺,你就成了瘾君子吗?不是的,上瘾必定还有另一个重要条件,即多巴胺增多时周围的环境。如果我们不是因为自己的心理痛苦而变成了药物或行为的奴隶,它们是不会使人上瘾的。

“人类有着专门的养育和关爱系统,这些系统让我们不顾消极后果,继续坚持下去,”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手机上瘾,对追剧上瘾,对什么都上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