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中的心理学》
书籍简介:
由法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主编的《生活中的心理学》一书
通过图、文、表结合的方式,带给读者有趣、有料又有效的心理学知识。
如果现在愤怒、忧愁、焦虑充斥着你的生活;
或者人际关系、婚姻关系、家庭教育、中年危机这些问题压得你喘不过气;
或者你正遭受抑郁症、焦虑症、恐慌症、强迫症、厌食症等心理病症的侵扰。
那不妨来看一下这本《生活中的心理学》
《生活中的心理学》这本书会告诉你
如何管理好我们的情绪?
如何停止对自己无止境的怀疑?
如何不再对身体感到自卑?
如何成为高情商社交者?
如何经营长久的爱情?
针对不同性格,不同成长时期的孩子,如何给予科学的教育?
如何使用放松法和冥想法来控制自己?
通过《生活中的心理学》这本书来解决你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心理问题,让每一天的生活更开心舒适!
内容节选:
理解情绪
情绪如影随形。有时给我们指引,明晰前行的方向,赋予我们行动的力量和对生活的渴望。有时却又蒙蔽人的双眼,让人痛苦而不自由。无论何种情况,不变的是,情绪和我们形影
不离。那么,如果我们试着理解情绪并驯服它呢?
焦虑
焦虑是一种所有人都会不时感受到的情绪。有的人不会受其之苦,而有的人则深受其害。因此,焦虑对每个人的影响不尽相同,对于一些人来说是烦恼,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是担忧;它有时表现为压力,有时又与恐惧混在一块儿,而焦虑和恐惧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每个人感受焦虑的方式各异,与以往的经历、回忆、心理的发展、身体状况及激素分泌有关。
正常的焦虑和危险的焦虑
必要时的焦虑是正常的。比如,发现自己的银行账户被泄露、一辆车不礼让作为行人的自己、发现本该紧急处理的文件自己还没按时做完等事件,都会让人感到压力。人就是这样适应日常所处的环境和要面对的情况的。这种焦虑会让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思考的能力,
有利于人采取适当的行动。这种焦虑如果不频繁和过度就是正常的。我们在下面的表格中总结了不同的标准,可以告诉大家何种程度的焦虑是不正常的。
恐惧和焦虑
恐惧首先是一种情绪,也是由情绪引发的想法。让我们再来看看罗曼的故事,他经历了一次车祸,以下是他的叙述:当我发现汽车转弯失控时,我感到特别恐惧。身体反应很强烈,我感觉到胃很难受,同时心跳加速,跳得又快又有力。我吓出冷汗,手紧紧握住方向盘。我不是对自己说“我害怕”,而是感觉到自己的恐惧。那次事故以后,每次我走这条路都感觉到焦虑、紧张。但是我会很小心,还是害怕险情重演。
恐惧是一种原始的情绪,焦虑则不是,但是二者都会引发同样的激素分泌,影响相同的器官。人必然是因为害怕某物才产生恐惧的情绪,因此,危险的情况让人恐惧,如突发车祸时的风险不是潜在性的,而是很有可能发生的。类似的情况很多,面对一个危险的动物或个体、一次事故(无论是在路上、家里还是工作时)都是同样的。当罗曼意识到自己要撞到公路安全栏时就是这样的情况,他感到恐惧。当他后来再开车来到曾发生事故的地方时,他不再感到恐惧而是感到焦虑,并不是因为真的有风险,而是他恐惧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此外,恐惧持续的时间很短,但焦虑持续的时间比恐惧长很多。我们可以区分两类恐惧:本能的恐惧(如突然发生交通事故)和后天的恐惧(因为恐惧症等原因后天习得的恐惧)。
结论
无论我们感受到的焦虑有多么强烈,都有应对的办法。管理不太大的压力很容易,如可以学习如何放松、反思自己、分析自己在压力场景下的想法。还有一整套的管理方法,如做计划、时间管理等,让人能控制职业和个人方面的压力。当焦虑感更强时,管理起来也更困难,还有其他减少和停止焦虑的方法。在此情况下,专业人士的帮助经常是有必要的,进行心理治疗,在必要时采用药物治疗。
2.《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书籍简介:
本书是美学大师宗白华馈赠给现代人的礼物,是其论人生、论艺术、论美学的精要,收录了《美从何处寻》《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等随笔佳作。作品分“孤独时有美”“美从何处寻”“万物静观皆自得”“一切的一切,都在美中”四大章节,着重探讨了生活的应有之义,以及如何使我们的生活尽量地丰富、优美、愉快、有价值。
在宗白华看来,我们必须将美学纳入我们的生活,美学即是一种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就必须增加我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观察、了解、记忆等能力,同时更要主动改观我们内在的思想、情绪、意志等品质。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形成一种艺术的人格,这远比我们想象的必要,也远比我们想象的容易。
在追求效率、着眼于功利的现代社会,这部作品能切实帮助人们寻回内心流失的诗意、纯真与美。
内容节选:
诗(文学)和画的分界
诗也可以完全写景,写“无我之境”。而每句每字却反映出自己对物的抚摩,和物的对话,表出对物的热爱。
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
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假使刻舟求剑似的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像这两句诗那样完全传达出来。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这位补诗的人也正是从王维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两句诗来补足它。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地暗示这感觉和意味。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恰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又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
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
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
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他是个喜欢做翻案文章的人,然而他的话是有道理的。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东施以活人来效颦西施尚且
失败,何况是画家调脂弄粉。那画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随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孔子以前的中国美人如同在我们眼面前。达·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画出蒙娜莉萨的美目巧笑,在该画初完成时,当也能给予我们同样新鲜生动的感受。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这两句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的侵蚀,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象里追寻旧影了。我曾经坐在原画前默默领略了一小时,口里念着我们古人的诗句,觉得诗启发了画中意态,画给予诗以具体形象,诗画交辉,意境丰满,各不相下,各有千秋。
达·芬奇在这画像里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使画成了诗。谜样的微笑,勾引起后来无数诗人心*震荡,感觉这双妙目巧笑,深远如海,味之不尽,天才真是无所不可。但是画和诗的分界仍是不能泯灭的,也是不应该泯灭的,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探索这微妙的分界,正是近代美学开创时为自己提出了的任务。
3.《阿德勒:在自我启发中成长》
书籍简介:本书是享誉世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德勒作品的精华汇编,重在强调阿德勒学说中“自我启发”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的“宿命论”不同,阿德勒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人是有意识的个体。创造能力在人的一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人生方向的是人的潜力和欲望。因此人们可以在不断自我启发中,充分发挥自主性与创造性,参与创造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生活风格。
这本书通过对人们进行“自我启发”的原因、重要性及方法的探讨,启发读者修正潜意识中的“人格程序”的方法,打开思维模式中“自我启发”的奥秘,启动自身强大的内驱力,发挥潜能,积极地融入社会,不再被时间拖着前行,用一颗无畏、强大的心去面对生命中所有的不如意。
内容节选:
经历对生命意义的影响
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探求生命的意义。婴儿会用自己的方式评估自身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能在生活中发挥多大的作用。孩子在四五岁时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对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何种期待”,这样的问题在他心里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答案,轻易不会发生改变。生命意义会帮助他对某些未曾经历的事产生一定的了解和判断,让他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之后,他会以这种世界观为依据来观察和认知这个世界。就算此时的生命意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的,并且这种生活方式让他受了很多苦,他也不会轻易去改变它。想要改正这种错误,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错误的起因,改变世界观。
被错误的生命意义带来的惨痛后果骤然击醒,然后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改变了自己的生命意义,这样的人确实存在。但更多的人却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之前的错误方式,即使他感受到了社会的压力,即使他的生活像难以挣脱的泥沼。通常来说,只有了解内情的专家才能帮我们矫正错误观点,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命意义。
在童年时期同样吃苦受罪的两个人,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生命意义。他们也许同样重视快乐的感受,同样对外界有较强的戒备之心,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却截然不同。有些人想的:“我一定要竭尽所能改变这种情况,不能让我的孩子和我吃一样的苦。”有些人想的是:“这个世界真是太不公平了,为什么受苦的总是我?既然这样,我还有必要认真生活吗?”有些人对自己的孩子说:“我小时候什么苦没受过,你们不要太娇气了。”有些人对自己说:“我小时候吃了那么多苦,现在自然该好好享受一番。”童年的经历影响了这些人的行为,想要改变他们的行为,必须先改变他们对那段经历的理解。
由此可知,个体心理学并不承认经验决定论。你真的以为经验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吗?怎么可能!真正左右我们行为的,从来都不是经验,因为我们只会按照既定目标选择合适的经验。我们通过经验总结生命意义,通过生命意义树立人生信条。根据过往的经验来设想未来的生活,这种做法也许是错的,但谁不是如此呢?生存环境对生命意义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生存环境的理解,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因为儿时生活环境的问题,一辈子都在朝一个错误的生活目标努力,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童年生活悲惨,长大后也很失败的人,更是不在少数。那些有生理缺陷、体弱多病的孩子,尤其容易走上这样的道路。因为生存压力太大,他们很难明白,奉献才是真正的生命意义。如果没有家人刻意引导,他们会把更多甚至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身感受上。越是和他人比较,他们越觉得沮丧和失落。当前的文化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无处不在的同情和嘲讽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越来越自卑,甚至不想出现在人群中,更不敢相信自己也能为社会做贡献。对于那些身体有残疾的和内分泌紊乱的孩子,很少会有人去关心他们心里的困惑。
当孩子被忽视、排挤和厌恶时,他与外界建立联系的热情必定大大降低。他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可是如此一来,他的合作能力就会受到抑制,他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人相处,对于那些能让他和别人共存的事物,也会本能地忽视掉。众所周知,这样的人是很难在生活中走向成功的。当然,如果完全得不到外界的关怀和照料,人一出生也就死了。所以,我们这里说的忽视只是相对其他孩子而言,得到的照顾较少,或者在某一方面被忽视了,其他方面都很正常。被忽视的孩子总是满怀戒备。很多孤儿和私生子最后都走向了失败,是因为他们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受到忽视。
4.《解读童话》
书籍简介:
说起童话,人们总觉得它是属于孩子的文体。著名的心理学家冯·法兰兹却看到了它隐藏的特质——无历史时间、无文化空间的原始集体性。冯·法兰兹认为,童话是一条通往集体无意识的华丽之路,是表达集体无意识心灵历程的精简途径。对童话的解读就像一场追索意义之谜的游戏。
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在书中通过对格林童话中“三根羽毛”等经典童话故事的解读,为读者揭露童话的原型向度,提出解读的方法,最后鼓励读者以自行解读的方式,为童话挖掘更深的意义。不仅能让读者在解读童话中遇见更广袤的自己,而且能加深读者对人类心灵的理解。
内容节选:
公主(回味一下《白雪公主》《睡美人》《长发公主》《牧鹅姑娘》的故事)
在童话故事中,公主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公主往往是故事的主角,故事情节围绕着公主发生,世界像是为了公主而转动。公主原型代表着尚未变成皇后的女性,像是花苞准备盛开,公主充满了女性发展的潜能。
然而,只是潜能而已,还没有全面发展。在这个尚未完整、充满可能性的公主意象中,有一个重要的但负面的意涵,就是被法兰兹特别提出的重要象征“永恒少年、永恒少女”,她认为这个象征意味着永远的公主、少女,这种女性通常很天真、很可爱、很美丽,但同时也很肤浅、很空洞、很依赖、很脆弱,她不需要深度的思考,碰到困难的时候就只能可怜兮兮地要求帮忙。
不过,公主作为女性潜能的一种原型,充满了对未来可能性的想象,实在是一个让女性们不管什么年纪,仍能有梦想的一种心理动能,因为她代表着一个对未来的盼望。
王子、英雄(在希腊神话、印度史诗、格林安徒生童话及中国的神话传说里频繁出现)
王子和英雄通常长得什么样子?他常常都是救星:他将他的公主、国家、子民从恶龙、女巫及魔咒中拯救出来。英雄会踏上夜海之旅,而当他从鲸鱼腹中生还而出时,在他身后往往也会有那些在他之前被鲸鱼吃下肚的人跟随着。
在许多的英雄故事中,他也是恶势力的无辜受害者;或是兼具英雄与捣蛋*特质的角色,同时玩弄好与坏的伎俩,不仅解放了他的子民,同时也让他们陷入困境;他帮了某些人但是也因失手或漫不经心毁了其他人,因此他是半个恶魔也是半个救星,而同样的他在故事的结局可能被毁灭、被改造或是被转化。
因此英雄人物充满了各式可能的类型:傻王子型、捣蛋*型、强者型、无辜者型、年轻俊俏型、魔术师型,并不都是完美的,只是我们记住了我们最想记住(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而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生命的前十年中,潜意识的形成来自于我们自发建立的强势的自我情结,而大部分年轻人早年的困境都起源于,因为负面的父母影响或创伤或其他阻碍,而打乱了这个发展历程。
我们会有一个“楷模”作为自己的理想形象,这些楷模人物都是无意识投射的结果,他们要不是在年轻人的梦境中直接出现,就是被投射到外在的其他人物上,而这些楷模人物或者故事情节承接了孩童的幻想也影响了他的自我发展。
例如:你带一个小男孩去看牙医,然后你说:“知道吗,你是警察局局长,所以拔牙的时候千万不能哭哦!”这样的说法强化了他的自我,所以他会忍住泪水。这种计谋常常上演在教育历程,如果小男孩很崇拜隔壁班的甲同学,但是他却不守规矩,你会说:“甲同学绝不会这样做的!”然后小男孩就会马上乖乖听话。
当你说童话给孩童听时,他们立刻就天真地认同故事内容且抓住其中的情感。如果你告诉他们有一只可怜的丑小鸭,所有带有自卑情结的孩子都希望在故事的结局丑小鸭也能变成天鹅。这完全达到童话的功能,它给了生命鼓舞人心的典范,它提醒我们生命所有正向的可能。
5.《我在温习你的一切》
内容简介:
《我在温习你的一切》是沈从文先生的非虚构作品集,突破了过往选集的视角局限,让读者重新审视和感受先生笔下的湘西之行。
沈从文在阔别湘西多年之后,告别妻子张兆和,独自踏上了回乡的旅程。这是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次旅程,他在途中深情温习妻子的种种美好,温习湘西的大好景致,也温习那个已经远去的自我。他给妻子写了一封封书信,用真诚而谦卑的姿态,道尽了对妻子的爱与思念;他创作了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以生动而饱含深情的笔调,向世人描摹出了湘西风景的秀美,以及健康人性的自然美。湘西之行,让沈从文在这种对爱、对湘西、对自我的温习中,迸发了对人生的更温存的体会、更催悲的认知。
用书籍温习湘西,用文字记录那个年代最美好爱情故事。
内容节选:在桃源
三三:
我已到了桃源,车子很舒服。曾姓朋友送我到了地,我们便一同住在一个卖酒曲子的人家,且到河边去看船,见到一些船,选定了一只新的,言定十五块钱,晚上就要上船的。我现在还留在卖酒曲人家,看朋友同人说野话。我明天就可上行。我很放心,因为路上并无什么事情。很感谢那个朋友,一切得他照料,使这次旅行又方便又有趣。
我有点点不快乐处,便是路上恐怕太久了点。听船上人说至少得四天方可到辰州[1],也许还得九天方到家,这分日子未免使我发愁。我恐怕因此住在家中就少了些日子。但我又无办法把日子弄快一点。
我路上不带书,可是有一套彩色蜡笔,故可以作不少好画。照片预备留在家乡给熟人照相,给苗老咪照相,不能在路上糟蹋,故路上不照相。
三三,乖一点,放心,我一切好!我一个人在船上,看什么总想到你。我到这里还碰到一个老同学,这老同学还是我廿年前在一处读书的。
二哥十二日[2]下午五时
在路上我看到个贴子很有趣:
立招字人钟汉福,家住白洋河文昌阁大松树下右边,今因走失贤媳一枚,年十三岁,名曰金翠,短脸大口,一齿凸出,去向不明。若有人寻找弄回者,赏光洋二元,大树为证,决不吃言。谨白。
三三:我一个字不改写下来给你瞧瞧,这人若多读些书,一定是个大作家。
6.《真的了不起:个不可思议的福尔摩斯探案推理游戏》
内容简介:
福尔摩斯与华生为你带来一场头脑穿越之旅!英国原版引进!个扣人心弦的谜题以及出乎意料的结果,挑战你的思维极限,激发你的推理潜能;百余幅传统英式插画,带你沉浸在侦探推理世界。
本书以福尔摩斯与华生的日常推理案件的细节为出发点,形成一个个生活中常见却不十分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