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谜”
世人回顾抗美援朝战争时,谜题来了,当时志愿*在只有万国造的落后轻武器且补给极度短缺,在机械化、制空权以及制海权全无的情况下,战胜了当时世界最先进、最强大,拥有飞机、大炮、坦克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这种奇迹是如何发生的?毕竟双方都有勇敢的士兵,光从“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精神层面来解释是很抽象的,让人不是很好理解透彻。只有从科学层面剖析志愿*的战术是如何最大化扩大自身优势,如何化解抵消掉美*的武器优势,才能具象而准确地理解这个奇迹般的胜利。这个谜,美国及列强研究了70年,直到今天,估计也没完全研究透,就算找到终极答案,也拿不出解决办法来面对今天和未来的中国*队(在北京决策层能不断虚心优化提升的前提下)。
为什么笔者敢说“美*拿不出解决办法来面对今天和未来的中国*队”?终极原因就是两*的成长基因完全不同。
任何战争的成败受制于“天时地利人和”,单就一场战役的胜负,就是士兵(人和)如何在特定时间(天时)、特定空间内(地利),将自身优势最大化,同时将敌*优势最小化的火拼,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就是不同的“战争维”,而战争维是个战争论的概念。打个比方,当敌人睡着时(警报系统被我*销毁),他的武器再厉害也没用,完全处于闲置状态,相当于优势被降低为零,假如在这特定时间内来个突袭,我*必定完胜。
接下来笔者分几篇文章,从冷兵器时代到现代战争,从具象科学的层面去剖析抗美援朝战争是如何取得奇迹般的胜利的,把战争的逻辑具象化。战争具象化的科学因素有几大核心层面,同时下文会逐条按“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归纳:
一、新中国的国威与英雄意志(人和)
电影《长津湖》11月25日票房突破57亿元,成功登顶中国电影票房冠*,不但是中国战争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有意义的是,从电影角度,向国人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在朝鲜战场上的为胜利不惧万难的英勇和血性,彻底改变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一雪百年耻辱!志愿*展现出的强大无比的战争意志力和战斗力,正是中国此前上百年最为缺乏的东西,志愿*为我们找回来了。在此之前的上百年,整个中国几乎成为一具僵尸,任人蹂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还只是刚刚使她体内血液解封,而抗美援朝战争却是真正使她睁开眼睛,从地上站起来,一声怒吼!打得一拳开,挡得百拳来,让曾在八国联*入侵过中国,欺负过中国的国外王牌16国联*列强胆战败退,让所有敢于藐视和欺负中国的敌人心目中,留下无尽的敬畏感甚至是恐惧感,从这个战略角度说,长津湖战役达到了目的。
(一战以前年日本制“三八大盖”步枪)
时针拨回到年10月,当时志愿*普遍标准装备还是一战以前年日本制“三八大盖”步枪以及部分“万国造”的混杂武器(导致后续弹药匹配难度很大),以百万血肉之躯,抗击拥有数千架战机构成空中优势和一个师火力强过我两个*的强大对手,且拥有绝对的制海权,生生把狂妄叫嚣“感恩节胜利回美国(臆想30天内占领全朝鲜)”“让大炮的发言代替谈判”的美*,打回到了板门店,最后逼着克拉克总司令沮丧地说出了美国*人最不想说的一句话:“我是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美国将*。”而比他更沮丧的,是美国二战名将布莱德雷,对这场战争的美国式评价:“我们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停战协议上签字的卡拉克将*、身边沮丧的美*幕僚)
就连一向嚣张跋扈的西点*校校长、常胜将*、五星上将、*事家战略家麦克阿瑟晚年接受采访时,说出一句丧气的话,“谁想跟中国*队打仗,那他一定是疯了”!让一位参加过欧战,又参加过对日作战,最后还参加了朝鲜战争的美国将*,写下的这样一段话:“我在欧洲战场上见识过德*的勇敢,也在亚洲战场上见识过日*的顽强,但与在朝鲜战场上见过的中国志愿*相比,德日两*的勇敢和顽强,简直不值一提。”从对手口中说出这样的话来,可以说是对中国*人的特殊褒奖。
(麦克阿瑟)
从这些在无数刀口上舔过血的美国将*口中,说出这样的话来,足以证明:抗美援朝,是中国*人留给对手的永久疼痛。这种疼痛,是做为*人,面对远比自己在精神要强大得多的志愿*时的恼怒、无奈和绝望!是志愿*对敌*尊严和意志的摧毁!把敌方阵营中曾在八国联*入侵过中国,欺负过中国的国外王牌基本打了一个遍。长津湖战役全歼了二战以来战绩彪炳的美陆七师北极熊团。在第五次战役中,志愿*不仅把英*王牌“格洛斯特营”全歼,而且当时假如不是敌*意志被摧毁,怎么可能将敌*打到志愿*一个战士刘光子就可以俘虏其63名士兵的程度?(还不包括中间有人想逃跑被打死的敌*)
志愿*的意志,真的可以战胜核武器?或者说,它本身就是另一种“核武器”?当邱少云被燃烧弹打中,为部队的埋伏不被敌*发现,咬牙忍痛全身被燃烧时;当*继光为掩护战友,扑向喷吐火蛇的敌人枪眼时;当身负重伤的杨根思,从尸堆中站起来,怀抱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惊恐万状的敌人同归于尽时;当毕武斌驾驶中弹起火的轰炸机,义无反顾地冲向大和岛上的敌人雷达阵地时;当毛主席语气平缓地对彭德怀说:岸英,只是志愿*的一名普通战士,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搞特殊。把他和其他志愿*牺牲的同志一样,葬在朝鲜的土地上时——这场战争的结局,就已经不可改变地注定了。
二、后勤(天时与人和)
真正的高手都知道一个战争核心道理:外行谈武器,内行谈后勤。后勤也是一国经济国力的体现。
冷兵器时代在开战之前就反复强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不论通过走相对平坦的道路、掠夺敌方、制造木牛流马工具,还是屯田等方式,都不能解决自己的粮食不足的问题,最后兵败都输在粮草问题上。
现代战争消耗更是巨大,除了粮食,还耗燃油。航母油耗是汽车的几十万倍,舰艇油耗是汽车的几万倍,飞机油耗是汽车的几千倍,坦克油耗是汽车的几百倍。假如不能保证全面开战时的能源安全,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再厉害在先进的装备,一旦没有燃油,在敌*面前就是废铁靶子。
就拿现在日益紧迫的台海局势当作例子,笔者通过计算我方武器装备的能耗,在我国年进口原油依赖率70%的前提下,之前多次呼吁:“围点打援”能实现台湾的“和平统一”(详见文章:战备警巡+制裁名单,对台湾“围点打援”战略已开始,和平统一在望!)
说回抗美援朝,我方初期(10月入朝后的一年时间)的后勤补给极度短缺,什么原因造成的?
1、因为美国盟*已踏入北纬17度线,兵锋直指我国边境,敌机已飞越中朝边境扔炸弹,我*只好紧急出兵,马上入冬了,连御寒棉衣都来不及带上;
2、为了抓住美国盟*骄兵冒进容易进“口袋”的机会,以围剿敌*。伟人毛主席当时一个非常关键的战略意图是“伤其十指,不然断其一指”、“首战即决战”,必须全歼美*“王牌中的王牌-陆战一师”,通过灭掉王牌*队以到达摧毁敌*的意志,为战争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3、初期因为完全没有“制空权”,补给线被敌机摧毁严重,每趟只能给前线志愿*运送不到20%的补给。导致后面的御寒棉衣也运送不到位,严重短缺,出现了令国人伤痛,同时也令“王牌中的王牌”陆战一师惊吓且无尽敬佩的志愿*“冰雕连”。
抗美援朝最让人惊叹的是志愿*的强大意志力。但是,要科学地理解这个问题会存在一个困难之处:意志是精神层面的,心理上的东西,它怎么来进行科学的测算度量呢?
当美*进攻志愿*的阵地时,为什么常常很快就失去继续进攻的能力?假设有人的美*发起进攻,在进攻过程中有人伤亡,当场只是死亡10人,受伤90人,那么就对应人失去作战能力吗?可能不是。一般可能会认为被击毙了是最大的战斗力损失,但却并不完全如此。如果是死亡了,可能也就放弃救助了,但如果是受伤了,不仅会暂时失去战斗力,而且因剧烈的疼痛呼天抢地的叫喊声会极大影响其他未受伤的士兵。因此,一个士兵受伤可能需要一个甚至两个未受伤的士兵去救援,把他抬下战场,尽快送到后面有医疗救助的地方。虽然送伤兵的士兵完成任务后可返回继续加入战斗,但在运送伤员的半个小时至1个小时的时间内,他们的战斗力也短暂失去了。因此,一个士兵受伤很可能会导致2、3个士兵离开战争维。名士兵的伤亡就可能会让总计近30%参加进攻的士兵暂时离开战争维。
但是,在战壕里防守的志愿*往往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接着干。这就是只要不牺牲,就还在继续战斗。战争意志力强度的不同会在特定的战争维里严重影响双方的战损率。这里所说的战损并不一定是伤亡了才是战损,而是只要因运送伤员而离开战争维,就是战争维里的战损。即使对方没有受伤,只要暂时离开战争维了就有效减少了战斗力,在这个特定时间的战争维里与战死是一样的效果。
陆战一师在过去的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惨烈的战斗,在太平洋上经受过日*不畏牺牲的万岁冲锋,参加过惨烈的冲绳岛战役,甚至也经受过与日*夜战的洗礼。但长津湖战役让这个陆战一师的官兵和师长史密斯战争意志彻底崩溃了,尤其是败退之时,亲眼看见了“冰雕连”。士兵在如此的严寒中被冻死在当时双方*队中都很常见,但是,至死都保持如此严整*容和战斗状态的*队需要什么样的意志力才能做到?因为在他们冻死的过程之中,自己是会清晰意识到再这么下去是会被冻死的,人类的本能会驱使人放下枪卷缩起来以尽可能保持一点体温。但他们所有人全体保持着准备射击的状态。并且在冻死志愿*战士宋阿毛留下的遗书中,充分表明了他们宁愿冻死也要在这里坚守阵地的明确决心。无论史密斯还是他的士兵们看到冰雕连的那一刻,他们都充分明白整个过程之中志愿*的意志力超越了他们所能想象的最大极限。曾经是王牌中的王牌的陆战一师,从此失去与志愿*全力较量的勇气,在后来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再未充当过主力,沦落为主要在后方清剿游击队的打杂角色。
此处,我们希望告慰当年冰雕连以及其他志愿*烈士们,他们的牺牲不是没有意义的。他们用自己超越一切敌人想象的强大意志力,给敌方心理上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长津湖战役把陆战一师战争意志彻底摧毁。部分地实现了毛主席的战略意图:用一战而打垮对手的战争意志。“冰雕连”一枪未鸣,战术成果自然为零,但他们用强大到令敌人胆寒,对死亡全无畏惧的勇气彻底压垮了对手,他们让自己的敌人充分明白了:这样的*队是不可能被战胜的。“人和”上,志愿*意志力更胜一筹!
后勤物资短缺问题一直困扰到志愿*第五次战役,后期才得到了改善,能在前线吃上热炒面。而敌*的后勤富裕程度,大家都清楚的。零下30度加上无棉衣,“天时”上,对志愿*不利,若长津湖战役换在夏季秋季开战,战果必定更为丰厚,陆战一师要么被我*射死,要么被旁边的河道淹死(夺路而逃的情况下)。
所以,在核心的后勤上,可以说,志愿*完全是靠不惧牺牲惊人的意志力去抵消敌*的后勤优势的。“人和”上,志愿*意志力更胜一筹!
三、制空权、制海权、制高权(地利、人和方面的*队基因)
冷兵器时代,不用说,没飞行器肯定没有制空权之说。因为古代陆地资源比水面资源的争夺激烈得多,基本都是陆地战争,水面制海权的争夺很少,多的反而是制江(河)权。宋朝以前,水面战争中船只的动力靠划桨,攻击靠冲撞、接舷来肉搏,经典战例有:公元前六世纪,波斯与希腊战争中的萨拉米海战。宋元之后,火药火器传遍欧亚,火炮开水装备到战船上,水面战术在原基础上增加了“炮轰”,经典战例有:十六世纪西班牙与威尼斯的雷班托海战和中国南宋与蒙*的崖山海战。
至于陆地战争,战争史上有个常见的现象,时间无论冷兵器时代还是现代战争,地域不分亚洲、欧洲、北非、美洲,99%的战争样式是:无论进攻还是防守一方,主要是在相对平坦的战场上。
唐朝之前两*交战,主要是双方主将先出列单挑,然后在按阵式打仗。宋朝之后,主将很少单挑了,以骑兵(马匹战车)做先锋,马在古代机动性最强,进攻一方往往以骑兵作为先锋(后续骑兵还有重甲),冲向敌营一顿砍杀。防守一方必须得有破骑兵的方案或者武器,譬如突然拉起的刺马长矛,砍马脚连环刀等,不然很易被攻破。
到了明朝,用火枪火铳为主,建立了“神机营”以击破游牧民族的骑兵。神机营中的火铳兵还分成数队,每队55人,其中旗手3人,长牌手5人,长刀手10人,搬运火药桶4人,火铳手33人。在打仗的时候,因装弹需要很长时间,火铳手会分为三队,轮流射击,以保证射击的持续。
神机营的成立,比欧洲最早成为建制的西班牙火枪兵,还要早一个世纪左右。可见,我国这种独立枪炮部队,曾创造了世界之最,开启了世界上火器部队的先河。欧洲中世纪之后,增加大炮团,在骑兵冲击敌*阵地之前,先轰一轮火炮,归纳就是:炮射,骑冲,步推,简单而暴力的战术。拿破仑是炮兵出身,改进了普鲁士国王德意志人不朽的神话——腓特烈大帝发明的一种被后人奉为经典的战术,即:接敌后首先是大炮狂轰,然后骑兵快速突击,最后步兵巩固阵地。这种战术被拿破仑发扬光大,当时的人也不相信大炮能左右战局,而拿破仑则十分重视大炮,他说“炮火乃战争之神”,然后所向披靡征服欧洲,后面差点征服俄国,最后败于寒冬与后勤短缺(天时)。
到了现代战争,坦克替代了骑兵,进攻一方可以使用坦克作先锋,步兵跟着一起发动进攻。防守一方必须要有反坦克武器,否则很易被进攻一方攻破。而,国民**队与日本*队进行作战时,大多也选择这种模式。飞机、火炮等也是在这种地形上发挥作用。
至于制高权,在守城墙和在山上,在古代就体现出战术价值。鉴于抗美援朝是在山区展开决战的,这里就不提城墙(而且古城墙在现代武器面前没啥用),只说山的制高权。但在古代,扔大石块吧,要么为了封路,要么为了压死敌*,扔小石头吧,很难杀死敌人,而在山上射箭呢,受到射程、俯射角度、为了调整射程而造成拉弓力度的非标准化,所以制高权效果并不见得非常明显。
但是到了现代战争,*人手里武器换成枪炮之后,制高权效果比冷兵器时代完全天地之别,完全不能同日而语,拿到了制高权,哪怕人数没敌*多,哪怕枪炮性能落后,哪怕没有制空权,也能抵消美国盟*的优势,而且制高权还能击败制空权和山脚下的敌*。
那什么部队能控制“制高权”?就是擅长打山地战的部队。而恰恰我*,从创建开始就具备“山地制高权”的基因。解放*从创建的一开始就是最善长山地战的,是山地战的顶尖高手。不仅井冈山根据地等大多数是山地,而且长征途中,我*创建时期的核心骨干攀登过大量各种险峻类型的,包括后来在朝鲜战场上普遍遇到的严酷雪山地形。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都是尽可能寻求在山地等恶劣的环境和地形条件下与敌人较量。即使在平原地区,也得通过地道战等创造出复杂的地形来跟敌人周旋。
美*的基因是什么?拥有全球先进海陆空的武器,世界独一档的机械化运输的*队。这一切就是美*的优势,美国人很清楚过往他们战无不胜的原因就是这些尖端武器,你让他放弃自己原本最擅长的优势,扔掉重武器重装备,然后拿着轻武器上山跟志愿*火拼,可能吗?完全没有这个选项!因为美国人知道,放弃先进武器的优势,他们死得更快!
在整个抗美援朝中不变的战局现象:制空权和制海权在美*手里,而制高权在志愿*手里。志愿*牢牢控制着制高权,在枪炮射程之内埋伏,哪怕人数没敌*多,哪怕枪炮性能落后,哪怕没有制空权,也能抵消美国盟*的优势,而且制高权还能击败制空权战机和山脚下的敌*。敌*飞机来攻击时,志愿*可以躲进战壕,寻找机会击落敌机。山脚下再多的敌*坦克,遇到爬坡时战力必定大大削弱,甚至很多角度的坡,坦克根本就上不去。这样下来,美*优势大大被削弱,只能拿着枪支仰攻,这难度可想而知,往往美*召集多于志愿*几十倍的兵力、几次甚至十几次的仰攻,都被志愿*击退。
坦克无非有三个优点:坦克炮及机枪的火力,强大的装甲防护,履带的机动力。它最大的价值就是可以护着士兵一起,一直冲到敌方的战壕里。在冲到战壕面前时,坦克的火炮可以轻易摧毁敌方的火力点,用机枪可对战壕里的敌*以最精准的快速杀伤。但如果只能停在几百米以外开火,虽然也能提供一定的火力支持,但其机动性的优势就基本没有了,与一门普通的火炮和机枪就没有区别。在上述特定的战争维里,即使只剩最后一百米过不去,它就不能直接碾压到志愿*的战壕里,坦克的最主要战术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而志愿*只要找到一块几米厚的大石头,或者战壕挖得深一些,在后面找个地方架上机枪,其防护和攻击力与坦克就差不了太多。在山地这个特定“战争维”里,对志愿*非常有利。(地利)
年10月14日,抗美援朝最著名的战役上甘岭战役打响,此战充分体现了制高权的厉害。上甘岭,一个不足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带,成为了继二战以来最惨烈的战场,美国人怎么也想不通,凭借其强大的*事优势,却撼动不了这个弹丸之地。上甘岭,成了美*的“伤心岭”。美*发起金化攻势—“摊牌行动”,企图夺取金化以北中部战线战略要地五圣山南麓前凸的两个要点,即.9高地和.7高地,这两个面积只有3.7平方千米的高地下有一小村庄叫上甘岭,所以这个由志愿*抗击美*夺取小高地的连营规模战斗“发展成为战役规模”的作战被称作上甘岭战役。
此役,美*由范弗里特直接指挥,调集3个师6万余人,大炮余门,坦克多辆,出动飞机0多架次,对志愿*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余万发,航弹余枚。整个山头被炮火削低了2米,岩石被炸成30多公分厚的粉末。最初防守这两个高地的是第十五*四十五师的两个连队。敌人从10月12日起即以飞机大炮对这两个高地实施连续两天的火力准备,10月14日在飞机、大炮支援下,地面部队向两个高地发动猛烈全面的攻击,战斗打得极为惨烈。志愿*总部判断,敌人向我中部五圣山主阵地进攻是企图占领上甘岭,突破我中方防御阵地。志愿*新任副司令杨得志当即给三兵团参谋长和十五**长秦基伟打电话,要求他们集中力量准备粉碎敌人在上甘岭地区的任何进攻。为此,十五*的官兵抱定“一人舍命,十人难挡”的决心,在上甘岭两高地连续与敌激战七个昼夜,顶住了敌人数倍于己的进攻,敌方伤亡惨重。在44天的激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共进行大规模作战29次,打退敌排以上进攻余次,志愿*伤亡1.15万人,歼敌2.5万余人。
10月18日,*继光在收复阵地的战斗中,用胸膛堵住了敌人地堡的枪眼。在战后收殓他的遗体时发现,他的胸脯被子弹洞穿,只剩下一条脊骨。*继光和许许多多无名士兵的英勇献身,凝结成了一种以“上甘岭”命名的中国精神,这是一种能使懦夫闻之丧胆,也能使勇者闻之振奋的精神。时至今日,在“上甘岭特功八连“晚点名时,你听到呼点的第一个名字依旧是”*继光“,而答“到”的则是全连的*官和士兵。对英雄和荣誉的向往是任何*队、任何一位真正的*人毕生追求的最高之境。
四、双方的战争迷雾与情报
大家从来没打过仗,但很多读者估计都玩过战争游戏,在游戏里有个现象叫“战争迷雾”,意思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迷雾区域到底有没有敌*和危险。要解决迷雾问题,情报工作就相当重要。但是,在抗美援朝中,虽然志愿*没有侦查机和先进情报设备,却能精准掌握美*的动向,为什么?地形使然。
从长津湖战役的这个地图中志愿*的行*路线看,很难想象他们路途上会有大量雪山阻挡,似乎志愿*在任何地形条件下都是如履平地。而美*陆战一师和七师就只能沿着真兴里-水门桥-古土里-下碣隅里-德洞山口-柳潭里等西线,东线是从下碣隅里到后浦-新兴里这个Y字形的狭长山沟道路开进。在朝鲜的大山里,山沟大多非常狭窄。这就把只能在山沟里行动的美*自然地进行分割和分散了。在长津湖战役中,陆战一师居然被拉成公里长的行*队伍,这就很难集中兵力进行作战。而志愿*习惯于山顶或山林间行*,可以最少受这种地形的约束,集中优势兵力进行作战。
尽管志愿*当时获得情报极为困难,而美*有空中侦察的支持。但是,只要志愿*摊开地图就有可能准确判断出美*行*路线和必经之地在哪里,因为山沟里的路线就那么固定的几条,美*被拿捏得死死的。即使远在千里之外的毛主席与聂荣臻拿着朝鲜地图也能对美*动向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但美*却对志愿*的进攻路线完全是两眼一抹黑。一是志愿*用夜晚行*和夜间进攻避开了空中侦察,二是志愿*的路线是几乎没有地形约束的,地图本身无论多么精确,对美*做出判断帮助不大。
明明志愿*是在美*前进道路的前方,所有道路都被重装备武装的美*堵死了,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志愿*却莫名其妙地出现在美*后退的道路上了。空中天天有美*飞机无死角的侦察,地上有派出的侦察兵探路,怎么就是搞不清志愿*的行动轨迹呢?仿佛志愿*不知道哪天就会突然地从天而降在任何地方。陆战一师在11月2日与42*交手时就已经充分尝受过这种从天而降的攻击。这也是为什么长津湖战役前,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其实是始终不放心的。他亲自乘直升机到前方道路尽可能低飞侦察,可最后还是没发现他周围居然埋伏了十几万志愿*。这种情况显然会让美*内心抓狂。如果老是出现这种情况,并且总也找不出原因,是不是会发疯?
五、白天与黑夜
志愿*在战争中,总是寻求将战壕挖在山顶上,这从陆战角度来说是“制高点”。而且,当时美*还没夜视武器,所以,夜晚属于志愿*发挥的最好时机,美国盟*经常在夜晚受到志愿*突袭,伤亡惨重。后来,夜战恐惧症带来的结果是美*后来开发了大量夜战装备,使得现在美*的夜战能力接近于和在白天作战差不多的地步。因此,今天美*的夜战恐惧症已经算是完全治愈了。
六、突袭(天时)
让敌人真正的胆寒,还需要有能在各种条件下战胜敌人的高超战略战术。中国*队之所以能在各种极端不利条件下战胜对手,就是拥有将战争基本规律发挥到极致的战术手段。
这种高超的战术有很多,无法在一篇文章中尽述。只选最重要的作简单介绍,从中体会一下。其中非常有效的是突袭。
即使对手武器装备非常强大,如果他还在睡大觉,枪炮未上膛,坦克未开动……那在非常短暂的一个时间限度内,其战斗能力就是零。如果利用这样一个非常短暂的时间集中全力对敌发起进攻,就可获得“突袭型零伤亡作战”的效果。等敌方反应过来,枪炮上膛,坦克开动,我已经打完撤了,你再强大的武器装备也没用。因此,突袭是解决敌强我弱最重要的战术手段之一。这是中国人民*队从建*开始,一直都是在敌强我弱环境下锻造出来的极致战术手段。
为了有效达成突袭效果,志愿*可以说是绞尽脑汁。长津湖战役9兵团之所以未等补给完成就紧急入朝,并且15万大*在雪山里昼伏夜行,就是为了达成对敌突然袭击的效果。为了实现突袭,很多时候采用前一晚派一支*队潜伏在距离敌人只有几百米甚至几十米的地方,整整潜伏一天,等第二天晚上大部队也接近时突然发起攻击。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就是为了在这样的潜伏中不暴露目标,被火烧死也不发出一点声响。他所潜伏的地方距离敌人前沿阵地居然只有60多米。在这么近的地方只要一开始发起总攻,冲到敌人阵地的时间会以秒来计算。长津湖战役中,因为部队到达攻击位置的时间先后不一,一些先期到达的部队在前沿位置的严寒中潜伏了长达一个星期的时间。承受如此之多潜伏的困难,目的就是为充分地达成突袭的效果。这是要在进攻作战中化解敌方过于强大火力优势的近乎唯一途径。之所以能全歼北极熊团,突然性的达成也是关键性的原因。当志愿*攻入北极熊团火炮阵地时,发现其12门火炮连炮衣、炮口帽都还没有脱下,更别提炮弹上膛了。未受到其重火力反击,使志愿*可以迅速突入其阵地。
但另一方面,这也是志愿*只要两、三次进攻不成的话,就主动放弃、避免进一步损失的正确决策代表。很少像美*那样,居然在铁原硬攻63*12天,基本上同一套战术从头打到尾。在上甘岭,更是基本上同一套进攻战术一攻43天。
朝鲜战争后,美国的后遗症
正是因为当年的志愿*给美*留下了无解的未知恐惧,美国这几十年来,极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中国莫名的恐惧。
这种无解的、莫名的恐惧感,正是当年的志愿*给他们留下的。这就是为什么总有人想极力否定当年中国出兵的决定,总有人在讨论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输赢,总有人想否定志愿*牺牲的价值......这种偷偷摸摸的小招数治愈不了美国的莫名恐惧症。只要是对战争历史稍有点常识的人就会明白,志愿*在三年的战争期间付出19万人的牺牲,获得如此之大的战果和附带的巨大效益。相比之下,在二战中的苏德战场,一场战役的死亡人数低于这个数字的能有几个?更别提三年时间的总和。10万人的数字几乎就是苏德战场每场战役伤亡人数的下限,一场战役伤亡以百万人计算的比比皆是。就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前不久,中国抗日战争付出万人的生命,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国死亡人数的倍,那是何等的惨烈?志愿*让中国从此终结了受人欺负的历史。打得一拳开,省得百拳来。他使中国在后来几十年依然贫穷落后的状态下,无人再敢藐视中国。拿志愿*牺牲人数来做文章,本身就证明了他们对人类战争历史无知的程度。
如何对待自己的战争英雄,是一个关乎国家存亡和民族存续的大课题,一个不尊重、不爱戴自己英雄的民族,将不会有人再为你而战,为你的生死存亡去奉献英雄的壮举,这样的民族,也就没有可能在下一场战争中取胜,更没有资格,在未来的民族之林中生存下去。道理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