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魔法觉醒》这款手游的风靡,使得《哈利波特》这部诞生于上个世纪的小说再次站回历史的舞台,自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后,数代青少年受其影响,成为哈迷,在魔法世界里收获了快乐、充满想象力的童年。
在看哈利波特的时候,我一直想象JK罗琳是一位有着丰富经历的传奇人物,她会去世界各地旅行,和不同的人交流来往,然后把自己随处迸发的灵感记录下来,糅合进她瑰丽的小说故事里。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年,从曼彻斯特开往伦敦的火车上,当罗琳第一次有了哈利波特的创作灵感时,为了逃避和外人的接触,就这样愣愣地坐在车厢里思考了4个小时,连笔都不敢向周围人借。
但就是这样一位“社交恐惧症患者”,在她单调的、平静的甚至贫困的生活里,通过独处收获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写出了一个接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爱因斯坦曾说:
“创造性思维是受到单调的平静生活和刺激所得来的。”
我们总以为,只有外向的人才适合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事实上,无论在投资者、商人、艺术家甚至领导者的圈子里,都有一大批具有内向性格的优胜者——巴菲特、比尔.盖茨、埃隆.马斯克、艾玛.沃森、圣雄甘地、林肯......
这些在各自领域内独领风骚的名人,其实都既害羞又内向,但这样看似“弱势”的性格,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人。
我也是一个很典型的内向性格者。从前我总是很羡慕那些天生就很放得开、没有什么心理包袱的外向者,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内向并不是一种过错,它甚至给我带来了许多别人没有的优势。
《内向优势》这本书,就是写给我们内向性格者的书。它对性格的形成、内向性格的特征及其工作生活的方式,都进行了较为科学的讲述。
内向和外向只是两种性格,并无优劣之分
《内向优势》的作者神农祐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经常以内向型性格咨询师的身份,在各地开展业务培训、在线讲座和社会媒体活动。
然而在成为内向心理咨询师前,神农祐树遭受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自我怀疑。他发现自己只要呆在人多的地方就很容易感到疲乏,环境稍微嘈杂一点,自己的注意力就很容易不集中。
而在研究生毕业后,公司里的同事们给他造成的同辈压力就更大了。他们总是走路带风、精力充沛、擅长外交,看起来工作能力极强。
神农祐树只觉得腼腆又小心的自己糟糕透顶。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主流价值观似乎更偏向于外放型的性格特质。大量媒体煽风点火,告诉大家“主动才能抓住机会”、“兵贵神速,最重要的事情是抢占先机”、“多线程工作能力才是王道”等等。
但这些工作方式和内向者的性格特质是背道而驰的。
有人就会说了,这不正说明,内向者需要改掉自己的性格缺陷,变得更加外向,去适应社会的节奏和规则吗?
然而哈佛大学教授杰罗姆.卡根曾在四个月大的孩子身上做过对照试验,结果证实,我们的性格特点是由先天决定的。
和性别一样,在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和优胜劣汰之后,不同的性格类型还能倔强地被保留下来,说明它们之间并无优劣之分,更别提内向性格存在什么“缺陷”了。
著名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对人的性格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
他将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内向者善于体察自我的内心世界,例如思想和幻想,而外向者则对外部世界,例如他人和外界的事物更加感兴趣。
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很多安静腼腆的人,往往都善于做一些静态的、内向延伸的创造性工作,比如写作、科研、设计等等。而那些开朗活泼的人,则很擅长做一些对外的、机动灵活的工作,例如销售、公关、导游、人力资源等等。
正因为不同特点的人在不同岗位上工作着,各司其职,各就其位,社会才得以高效平稳地运行。
内向者有哪些典型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既然我们说内向者的性格特质是天生的,那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作者在书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要研究内向者的性格特征成因,要先搞清楚内向者的大脑特征。
特征一:脑回路更长、更复杂
内向性格的读者一定有过类似的感受:
小时候在面对老师提问时,你总是要深思熟虑,把答案在脑子里想清楚了再举手,但往往却比不过那些一有想法就举手的同学快,因此总是失去很多表现自己的机会。
其实这是内向者的一个普遍特征,他们处理信息的大脑回路,比起外向者更长、更复杂。
书中写道,经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测发现,内向者大脑中的血液大多流向处理记忆、计划等内部体验的区域,而非像外向者一样,总是流向处理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外部刺激的区域。
这就导致了内向者在处理信息的时候,会比别人多出很多思考的路径,因为他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思考后,才能给出答复,甚至有时候他们会考虑到这件事很久之后的影响,是否要进行某些问题的预防等。
这种长久的沉思,往往会被对方误解为“迟钝”和“呆滞”。其实你们都小看内向者了,他们并不是反应迟钝,而是深谋远虑,导致思考时间过长。
你眼见的反应慢,并不等于实质上的效率低。内向者的思维运转可能是你想不到的迅速和周全。
特征二:对多巴胺更敏感,刺激阈值较低
我们人脑中的神经递质有很多种,多巴胺就是其中一种,它和运动、动机、快感和兴奋等相关。当我们感觉快乐、兴奋、刺激或恐惧时,大脑就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
而内向者对多巴胺的刺激很敏感,他们日常并不要太多的多巴胺,就能感到满足。这就是为什么内向者并不需要太多的外部刺激,就能获得快乐和心安。
在《哈利波特》中饰演赫敏的艾玛.沃森就是一名典型的内向性格者。
曾有人问她:
“为什么你既不出门喝酒,也不去俱乐部玩,能保持这么强的自我控制力,真是太厉害了。”
听到这话,艾玛差点笑出声。她答道:
“其实我并不是有意识地管着自己,我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不爱热闹,也不爱社交,所以酒吧和俱乐部对我而言,根本就没有什么诱惑力。”
如果把人对快乐的感受,和人体盛装多巴胺的瓶子放在天平的两端,那么当天平平衡时,内向者的瓶子会比外向者小很多、轻很多。
外向者在独处时一般会感到烦躁不安,他们总是想要出门,想要找人一起干点什么,但对内向者而言,独处个十天半个月根本就不成问题,因为很简单的一点刺激,比如看书、聊天甚至晒太阳,就能让他们心满意足。
同样的,对多巴胺的低阈值也是内向者“恐惧”社交的原因之一。
彼之蜜糖,汝之砒霜。当外向者享受着社交带给自己甘之如饴的快乐时,内向者正承受着过大刺激的*副作用。
比如,在人多的场合往往会不知所措,面对陌生人有一种想要逃走的冲动,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自己会觉得异常尴尬等等......
社交,尤其是群体社交,对内向者而言,是一种非常大的刺激,于是水涨船覆,内向者便在这社交的汹涌浪潮中,轻松破防了。
特征三:副交感神经占主导地位
要了解这一特征,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什么叫副交感神经。
我们的身心健康和情感世界,是由自主神经系统影响的,它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二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交感神经系统常被称作“战斗/逃跑”神经系统,在兴奋、紧张和紧急的情况下会起到关键作用,它会促使心率和血压上升,应激能力变强。
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则恰恰相反。它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心率和血压,让我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促使人体的消化、排泄、身心调节系统变得活跃起来。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外向者的大脑中,交感神经系统占主导地位,而在内向者的大脑中,副交感神经系统更占优势。
年7月,巴菲特在太阳谷的银行年会上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他30年来第一次公开预测,互联网的牛市很快就会消退。当时大家的反应都很漠然,觉得巴菲特简直在说胡话。
然而到了第二年,互联网泡沫便出现破裂,时代华纳的股东痛不欲生,为先前的合并赔上了亿美元。
众所周知,巴菲特也是一名内向性格者。《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的作者苏珊.凯恩,曾通过分析内外性格的特征,解释了巴菲特在华尔街成功的秘诀。
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投资之神,靠的并不是出色的智商,而是睿智的坚持、善于发现和应对警示信息,和懂得悬崖勒马的谨慎智慧。
内向者的审慎与理智,往往能够在旁人都被冲动和激情带跑偏时,更好地稳住自身的情绪,适时将自己拉离欲望的陷阱。
如何利用内向的性格优势,找到最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类似的,我们根据自己的性格特质,也该对自己“因材施教”。
作者神农祐树根据内向者独有的性格特质,为大家分别定制了一套内向工作法和一套内向社交法。
内向工作法:找到内心真正的驱动力
1、结合自身兴趣,找寻工作目标
作者提出,内向性格者很难从外界获得动力。对于很多外向者而言极富有诱惑力的条件,比如金钱、荣誉和地位,有时候对内向者而言一文不值。
真正能激起内向者激情的,是他们内心的自驱力,只有他们自己想要这么做,并且人从内心认同自己所做之事时,才能全力以赴地去工作。
所以内向者在工作中的激情,基本来自于内心的动力。没有发自内心的动力,他们就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内向者在找工作或寻求职业发展时,首要考虑的就是该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它能给我带来快乐吗?它能让我的内心产生认同吗?我对这项工作有持久的激情吗?我能享受这份工作吗?
通过量化目标可以让内向者更加看清自己的目标。但这里的量化和外向者的“一年赚多少钱”这样的客观量化值不一样。
作者提出,内向者应该更加重视自己内心的想法,即将工作目标转化为类似于“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过上什么样的生活”这样的主观想法。
2、创造安静的工作环境,排除不必要的刺激
前面提到,内向者的刺激阈值很低,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因为外界的一点点影响而分散。
所以,内向者对工作环境的要求很高,杂乱的书桌、噪杂的周边甚至一只嗡嗡乱飞的蚊子,都能使他们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想制造安静的工作环境其实很简单,你可以养成定期整理书桌的习惯,工作时戴降噪耳机听舒缓音乐,或者直接给自己换一个新的环境。比如想要在周末留出专注时间,那就专门去图书馆学习。
不要过度细分时间,集中精力用整块时间工作
现在很多大V都在推番茄工作法、碎片时间学习法,但实际上作者认为,这并不适合内向性格者。
前面我们有提到,内向者的脑回路更长、更复杂,所以如果频繁切换工作类型,他们就需要在每样工作的前期花费相当一段时间进行预热,这样其实反而会浪费更多时间。
所以,对于内向者而言,最佳的工作方式并不是将时间进行细分。内向者应该在一个时间段专注于一个事务,完成了一件事,再去做下一件事,这样他们就可以花费更少的“预热时间”,在每项工作中更大程度地进入心流状态。
3、拒绝不必要的选择,只做真正重要的任务
内向者有自己的节奏,当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时,工作效率就会惊人的高。
但与此同时,内向者优柔寡断的“老好人”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这一工作方式的可能性。
因此,作者特意强调,内向者一定要遵守“选择与集中”的原则,即选择真正重要的事务,集中精力去完成它。这一点其实和第3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都听过最著名的“八二法则”,它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指的是,在商业世界中,大多数成果是有少数人创造的。延伸过来,其实真正能创造价值的工作,只占我们所有工作的20%,剩下的80%,基本都是无用的杂务。
每个人取舍的条件不同,但标准都是一致的,只要能让你感到快乐、有提升价值的事务,就可以在精力允许的前提下去完成它。其他的事情,能拒绝就尽量拒绝吧,别浪费你少得可怜的注意力了。
这便是内向者的极简主义。
内向社交法:建立内心真实的自信力
1、交友质量大于交友数量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一些刚认识的朋友那里,常常被误解为“高冷”、“不近人情”,但和熟悉的朋友呆在一起,往往很活泼很热情。
这种反差就是内向者独有的交际方式的体现。对于内向者而言,比起群体社交,他们更擅长一对一的深度社交。
而一对一的交际模式,对现代人而言机会并不常见,这对内向者是一大障碍。
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我们常见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加入一个现有的圈子或既有的人际关系中,通过定期参与活动认识新人;另一种是独立人士新朋友,从零开始建立社交关系。
内向者没办法去进行广泛的社交,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寻找圈子和同道中人。不要设法逼迫自己去加入难以融入的圈子,那样你的自信和魅力都会大打折扣。
内向者的朋友不一定很多,但一定有一些关系特别铁的朋友,内向者和他们的友谊,都是通过“一对一”的深度沟通获得的。
这种一对一的交际模式,其实也是内向者“独处”方式的一种。在相对单一、安静的环境里,内向者的大脑得以舒缓、放松,能够用更清晰的思路、更自然的姿态与对方交谈。
2、倾听是一种绝佳的社交武器
内向的人往往不擅长临场发挥,但这并不是什么缺陷,因为对对方而言,对面坐着一个优秀的倾听者,比什么都重要。
不用主动开口说话,这对内向者而言是一种解脱,对表达者而言也是一种尊重,这种一举两得的好事,对于内向者而言,其实是一个自然而然、无需训练的动作。
从这一点来说,内向者甚至可以把“倾听”作为自己的一个社交武器。
内向者由于脑回路长,所以做事往往面面俱到,这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多角度、更深刻地解读、理解对方的话,在和别人交流时,能够收集到的信息量就会比一般外向者多很多。
一个可以敏感捕捉对方表达中的信息量,还可以从中得出更多有效信息增量的人,往往能取得别人更多的好感和信赖。
3、以真心换真心,少说场面话
前面我们反复提及,内向者做任何事的驱动力都来自于内心,说话做事亦是如此。
所以内向者往往活得比较真实,因为他们只愿意说自己想说的话。如果聊天的内容太过空洞,或者与他们兴趣领域偏离得太远,他们参与社交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所谓“社交辞令”那一套东西,并不适合内向性格者。
真正适合内向者的,反而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交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说话太真实会不会显得太直接、太无礼,其实比起尴尬的寒暄,开诚布公的交流更能激起别人的表达欲。
内向者要保护自己的注意力,就需要压缩交流的总量。
像我们选择工作一样,去选择是谈话的对象和谈话的内容,让每一次注意力和精力的消耗,都能创造价值。这就是高质量的社交。
4、学会拒绝,建立内在自信
内向者大多对自己没有自信,这是因为整个社会都在推崇外向性格的缘故。
但实际上,内向者有诸多外向者所没有的优势,它可以为内向者带来十分强大的潜力。
内向者有时候要建立底层自信,首先就要承认并悦纳自己的性格特质,并大方地展现出自己的性格特点,而不是去伪装自己的性格,假装自己是个外向者。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的第二个习惯叫“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作者在提到自己参加哈佛商学院20周年重聚时,他们当中有一位同学——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讲述了一些自己的故事。
为了让自己能不被工作淹没而始终留出时间来陪伴家人,克里斯坦森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原则——周末不工作。当老板建议他来加班时,他把自己的原则告诉了上司。
虽然这样做可能会惹恼同事和上司,但克里斯坦森因此塑造了更好的生活。他学会了拒绝,学会了安排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生活安排。
内向者亦是如此。在接到邀请时,如果你真的不想去,完全可以大方拒绝,不必考虑对方的感受。
当我们把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摆出来给别人看时,就把自己和对方都同时放在了一个舒服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双方都会有分寸感,你不会平白委屈了自己,对方也不会因此而生气。
其实拒绝并不会制造什么麻烦,一味妥协才是。内在的自信往往就建立在“做自己”的自我价值观之上。
04写在最后:内向者的时代已经到来
我们应该足够了解并悦纳自己,去勇敢追求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复制世俗意义里成功的经验。
甘地和林肯都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领导者之一,他们的成就便是铁证——好的领导者也不一定非要性格外向,引用甘地的一句话叫:
“你可以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来撼动世界。”
愿所有内向性格者都能勇敢向内看,看到自己的光与热,并用这份光亮和温暖,去照亮别人。
我是PHOEBEMN南鸽,一个以好奇心著称的女子。欢迎监督,一起来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