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计划#
「社恐」,在心理学中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也称「社交焦虑障碍」。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社交恐惧症已经成为仅次于抑郁症和酗酒的世界第三大精神健康问题。很多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
大家都以为内向、不喜社交的人更容易存在「社恐」困扰,实则不然。患有社交恐惧的人,大多是那些渴望社交却又无法应对自如、渴望能够流利地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却又无法通过努力战胜自己的人。这些人往往更加期待周围的正向评价,也更加害怕孤独。
对「社恐」患者而言,「社恐」本身其实不可怕,由「社恐」所产生的自我否定、自我怀疑才可怕。「不合群」就像「社恐」患者们怎么撕都撕不掉的标签,但其实,无论他们装得对这个世界如何淡漠,他们都还是希望能接触爱、获得爱。所以,一旦他们获得了某个人的示好,这个人就成了他们唯一的社交源泉,他们将自己的全部情感投入其中,仿佛扑火的飞蛾。可往往事与愿违的是,这样热烈的付出大多并不会得到圆满的结果。
「社恐」患者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情感的封闭以及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而扩大自己的社交面,在与人交往中获得正向评价,则有利于个人获得自信,让自己的个人情感能够有更多的释放渠道。
大部分人社交恐惧的形成原因,和其个人性格、身处的环境、过去的人际交往经验有密切关系。而针对不同的形成因素,我们向「社恐症」发起反击的方式也有所差别。
第一种,性格
曾经有人对「社恐症」患者进行过性格调查,结果显示他们有的过于敏感、有的奉行完美。前者经常会对周边人的目光或语言过度解读,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后者则苛求专业,总是希望所有的事自己都能够做到毫无瑕疵。在人际交往中,过重的心理负担让他们过于察言观色,于是慢慢选择沉默,慢慢变得畏惧人群。
我们可以这样对自己说:
"虽然我可能不太擅长社交,但我可以通过练习和积极参与来提高自己。"
"我要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贡献,我也不例外。"
"我知道社交对我来说可能有些困难,但我决定主动尝试一下。"
"虽然我可能感到不安,但我相信我可以逐渐克服这个困难。"
第二种,环境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那些从事诸如作家、程序员、设计师等「内向型」职业的人,比做销售、教师、医生等「外向型」职业的人患上社交恐惧症的比率更高。这是因为从事内向型职业的工作者大多处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每日与他们往来的人多是亲属等熟悉的人,鲜少会与陌生人接触。语言是需要锻炼的,同样地,社交能力也是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习得的。如果任由孤独蔓延,那么我们慢慢就会进入这种「不与人交往」的「舒适圈」中,变得越来越不会和人交往,以致最后害怕和人交往。
我们可以这样对自己说:
"我不需要在每个社交场合中表现完美,只需尽力做到最好。"
"我要记住,我对自己的感受负责,如果需要休息,我可以选择退出一段时间。"
"我可以选择参加一些小型、亲密的社交活动,这样更容易让我感到放松和自在。"
"我可以设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在社交活动中与至少一位新人展开对话,这样我会逐渐变得更自信。"
第三种,个人经验
当众出丑受到了周围人的嘲笑,与陌生人相处时发生过不好的经历等等,这些负面的人际交往经历尽管已经过去,但它可能会在你的潜意识中停留,从而对你未来的行为造成影响。
某个新闻中曾报道过一位深度社交恐惧症患者,她长达一年没有迈出过家门,不敢接触陌生人,因为不敢与异性接触而一直保持单身。刚大学毕业时她也有过一份工作,后她因严重的「社恐症」而被迫离职。经过专业的心理测评,女孩被鉴定为神经性障碍社交恐惧症。在对其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专家发现她最初社交恐惧感的形成与她过去的经历有关:她高中时期曾与同学发生过一次激烈的争吵,后因这件事被全校通报批评。慢慢地,只要与朋友发生争吵,她便会在潜意识中认为是自己的错,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社交经验叠加,她的负面情绪爆发,最终导致她的社交恐惧症形成并不断加重。
这其实就是潜意识对人的影响。
错误的经验入驻潜意识后影响你的认知,最后阻碍你的社交行动。
破除由失败的社交经验造成错误认知的方法就是,用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进行干预,并且找到正确的示范构建新的认知。
比如,当你在社交中发现他人对你有了正向的评价,那么记录下来,并且告诉自己过去失败的经验才是个例。当正向社交经验不断积累,你会变得越来越有自信。同时不要忽略自我暗示的力量,随时告诉自己「我可以的」「我是讨人喜欢的」,慢慢地你会发现,当你不断这样暗示自己的时候,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你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快乐。
我们可以这样对自己说:
"我要给自己一些宽容和理解,过去的失败并不代表我无法成功地应对未来的社交场合。"
"我可以尝试采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过去的经历,把它们视为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失败的标志。"
"我不能让过去的经历定义我的未来,我可以学会从中吸取经验,并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
"每个人都有尴尬的时刻,这是正常的。我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