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孩子的社交恐惧症有得治吗
TUhjnbcbe - 2023/8/28 20:18:00
补骨脂注射液 http://pf.39.net/bdfyy/bdfhl/140227/4344811.html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Summer姐姐/文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了一个话题叫做:社恐最崩溃的瞬间,引起了大量的共鸣。

社恐是“社交恐惧症”的简称,有人列举了这个病的“病症”,赶快来看看你中了几枪:

讨厌在人群中作任何形式的自我介绍;

手机不离手,别人以为你爱玩手机,其实是怕尴尬;

发短信能解决的事情,绝不打电话;

老远看见认识的人不知该打招呼还是绕道走;

跟别人讲话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

手机常年静音,接电话全靠缘分;

看完之后,感觉好像有人在监视我的生活

……

以上提到的这些“症状”其实还好,也不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正常生活,最多是不同生活方式和习惯的问题,但是如果“社恐”到了极致,影响到了心理健康,那情况就会严重许多。

在西班牙,有一个女子为了避免和别人(包括自己的丈夫孩子)社交,从而“装瞎”28年,也是很有毅力了……

而日本京都的一位45岁的女子,在家中“宅”了将近二十年,才出来找工作。

挫败的人际关系,与自尊不断遭到打击的恶性循环,让很多人无法拥有正常的社交。

而大部分成年后社交困难的人,其实在童年时期,就患上了“社恐”。

我一个好朋友跟我诉苦,她刚上学的孩子,天天哭闹着不肯再去,仔细一问,小朋友在学校极不适应,交不到朋友,感到很孤独。

更严重的是,她上课尿急,也不敢举手跟老师说,结果竟然尿裤子了。当妈的听了很心疼,却不知道怎样去帮助孩子。

回想我小的时候,其实最羡慕的就是小朋友当中的“孩子王”,他们好像总是很懂得怎么样去和其他的人交往,也总是敢向老师和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明媚、快乐,好像每天的阳光都格外“偏爱”他们似的。

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和相处,是每个孩子最基础的能力。这个道理,每个家长都懂,但是往往自己都是“社恐重度患者”,更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孩子了。

最近,我读了一套很有意思的书,叫做《小学生心理学漫画》,这是一套儿童自助阅读心理学读物。

这套书由中科院博士、清华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等儿童心理教育专家撰写,通过趣味漫画的形式,讲述一些心理知识和调节心理的小技巧,其中有一本就是专门教孩子们如何培养社交力的。

这套系列丛书中一共涉及了多个生活情境,都是孩子和家长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日常。

通过漫画和文字结合的方式,从“可能会产生的心理阻力”、“心理分析和暗示”、“技巧练习及总结”几个方面,生动易懂地做了解析,作为成人的我,也读得津津有味。

场景1:我不敢向陌生人做自我介绍怎么办?

在专门讲社交力的这本书当中,一开始的“大招”就是教孩子怎么样在新认识的朋友面前,做自我介绍。

书中还讲了一个克服紧张心理的小技巧:运用想象力,转移注意力,比如说,想想自己不是面对着一群人,而是面对着一片草原或者大海,对着远方介绍自己,这样就可以转移自己的恐惧心理啦。

我的新朋友,很高兴认识你!

场景2:如何跟被孤立的同学做朋友?

也许因为更加能够感同身受的原因,性格相对“内向、敏感”的孩子,更会注意到孤单的同学,也更希望能够靠近他,和他做朋友。

孩子的世界都是单纯而善良的,只是他们需要一点点鼓励和推动。

这本书里就有几个实用的小技巧,告诉孩子们,应该怎样做:

先尝试接近他,再正确表达。比如,面带微笑跟他打个招呼,就他正在做的事情,赞美一下,然后再发出邀请;

语言和行动表达一致的邀请法。比如,轻轻地拉住对方的手,表示热情和友好;

书面表达邀请法。如果还是没有勇气当面和小伙伴说话,也可以用传小纸条的方法,来迈出第一步。

书中特别指出,如果想跟被孤立的同学交朋友,首先需要同理心,越孤单的时候,就越需要同学的温暖和帮助。

同理心不是同情心,同理心就是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对方的感受”,首先要学会倾听,而不是“评判”对方的对错。

心理学家布朗博士说:

“同理心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误用同情则使人们疏远。”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有同理心,也都能拥有在自己孤单时候耐心陪伴的好朋友,抱团取暖。

场景3:道歉的话说不出口怎么办?

孩子们在磕磕碰碰的成长过程中,免不了会做一些错事,有时候还会伤害到自己的好朋友,明明心里已经愧疚得要死,但是那句“对不起”却怎么也说不出口,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你可以试着这样想:

首先,道歉不是一件丢人的事儿,而是很勇敢的表现。

其次,如果不道歉,一直拖下去,关系永远都得不到修补,那么我就有可能永远失去这个好朋友了,这可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接下来就是实操阶段啦。

有的时候,简单的“对不起”可能还不够,我们可以就具体事情跟同学承认错误,不要过多的解释和埋怨对方。

如果实在说不出口,就可以再次请出“小纸条”大法,但一定要注意确认对方确实收到了你的道歉信,书面表达你的歉意,有时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孩子到成人,只要有社会关系的存在,冲突就是在所难免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当冲突发生时,一定要“先处理心情,再来处理事情。”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不冷静的情绪在3—5分钟内会达到最高点,这时候很可能会有过激的举动和伤人的言语。

10分钟之后,这种情绪就会渐渐降低,半小时后基本趋于平稳。

所以,下次再和朋友发生不愉快的时候,可以请对方坐下来,喝杯水,慢慢说,这时候道歉才会更有效。

其实,这一条对于成人也非常有用,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不等于没有情绪,我们要接纳自己的任何情绪),也试着去理解别人的感受,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悲剧可能也会少一点。

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场景4:我可以拥有自己的小秘密吗?

我一个好朋友,有一天近乎崩溃地跟我说,她刚上小学的儿子,今年想要的圣诞礼物是一把抽屉上的小锁,因为他想把自己的“小秘密”都锁起来。

好朋友特别伤心:“我儿子跟我一直是无话不谈啊,这样也太伤我的心了。”

其实,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得明白,我们在那些“爸爸”、“妈妈”、“儿子”、“女儿”的身份之前,首先都是一个独立的人。

独立,就意味着我有属于自己的秘密,而拥有秘密,和我信任自己的父母是不矛盾的。

所以,如果拥有了自己的小秘密而没有告诉爸爸妈妈,也不用慌张,如果明白了我们对爸爸妈妈的信任,不等于全方位的依赖,那么我们可能会更加珍惜和爸爸妈妈的朋友关系。

当然,如果遇到了自己处理不了的事情,还是要第一时间告诉父母。

事实上,我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越稳定、安全,以后越可以发展自己的特性,越可以成长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人。

写在最后的

其实,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许多技巧和方法的前提,是爸爸妈妈能够充分地理解、接纳孩子种种的“不敢”和“不会”,并且能够永远站在他们身后,提供给他们最大的支持。

孩子在小时候得到的接纳和滋养越多,长大了就会越不容易感到匮乏。

懂得“爱人”,也拥有“爱人”的能力,这才是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的样子吧。

以上。

你或你家孩子有“社交恐惧症”吗?欢迎留言。

「壹荐·新书」

《小学生心理学漫画1:社交力》

小禾心理研究所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作者-

Summer姐姐

资深电视人、综艺达人

热爱一切八卦,对世界永远好奇

猫奴、吃货、爱购物

在意生活品质,更喜欢种草

坚决不过“没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导美好的亲子生活方式

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的社交恐惧症有得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