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些时刻:
正准备出门,突然看到邻居在走廊里,顿时就没了想出去的念头;
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表扬,心里很开心,但是又很害怕其他人投来的炙热目光;
害怕在大街上遇到熟人,如果遇到,恨不得当场瞎了或者找个洞躲起来;
参加聚会时,好不容易熬到结束,这时却听到有人说,可以和你坐同一趟地铁,你的内心只有无数头草泥马跑过。
这些让你倍感尴尬和害怕的社交瞬间,帮你喜提了“社恐”这个标签。
拥有“社恐”这一标签的人并不少见。
豆瓣上,有十多个与“社恐”相关的小组。
排名前三的小组分别是“人际交往障碍”“社恐抱团取暖”“我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组员累计超过17万人。
这可能不免让人感到有些好奇,“社恐”到底是什么?
01
“社恐”这一词汇,是“社交恐惧”或“社交焦虑”的通俗说法。
主要指过于害怕外界的一些情境和消极评价,从而对社交产生不舒服、恐惧的情绪。
表现出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尽量回避社交的行为。
例如,单口演员MarkNormand曾在节目上,一针见血地说出了现在很多“社恐”人士的心声:
“和人相处太难。
比如白天的工作,朝九晚五,八个小时和同事待在一块儿。
五点一到,如果有人就提议,我们去喝一杯吧!
我心里想的是,这是干啥呢?疯了吗?还要待在一起?
今天已经完了,结束了呀!已经解放了,各回各家吧!
那可不是什么同事的欢聚时光,那是无酬劳加班啊,我们喜欢一个人待着。”
不过,“社恐”人士并非不愿意被群体接纳。
Ta们内心深处依旧十分渴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被群体所接受,而不是被群体抛弃。
正如MarkNormand所说:
“我希望你们喜欢我,但是我又害怕你们。
你们让我郁闷,但我需要你们的爱。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要举办一个聚会,我并不想去,但你如果没邀请我,我就会自尽。”
02
这样一种无比矛盾纠结的心态,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童年时期的家庭教养方式
对待孩子过于严厉专制。
总是时不时责怪或者纠正孩子的行为,让孩子产生自卑。
孩子便对外界的一些消极反馈,产生巨大反应。
例如,小C的父母从小对她管束的很严。
甚至时不时会因为她没有达到要求,对她进行打骂。
小C长大后,便极力争取一个人生活。
想证明自己没有父母的管束和资助,能生活得很好。
但是工作上的不顺利,一下子激发了她小时候的自卑。
小C便再也不敢出门见人。
只敢在晚上没有人的时候,去公寓的自动贩卖机买点必备食品。
经历了一些羞辱性、应激性的事件
曾有过被虐待、忽视的体验。
像被老师、父母公开辱骂,或者被他人当众取笑。
例如,小T在六七岁的时候,父母离异。
亲生父亲便再也没有联系过他,而继父和母亲都一直忽视他的存在。
读初中时被扔回老家,亲人总是当众打他、骂他。
在学校的时候,又时常受到一些小混混的欺负,让他当众出丑。
朋友之间,有时开的玩笑很过分,他不知如何反驳回去。
时间一久,他变得越来越害怕与他人接触。
认为只有自己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才是安全的。
身边人不好的经历
看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好友被他人欺负。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人心理受到冲击,逐渐对人际交往出现抵抗情绪。
生活的突然改变
像得到一次工作升迁的机会,或者与不同阶层的人结婚。
这种突然的生活改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产生社交焦虑,出现逃避社交的行为。
03
通过上述描述,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有“社恐”这一标签,迫切想知道怎么治疗。
但是目前80%的“社恐”人士,只是有“社恐”倾向。
而并非是临床诊断意义上的“社恐”。
所以,大部分“社恐”人士是不需要接受治疗的。
如果你持续6个月以上不敢出门、不敢见人、焦虑抑郁,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那么这就是临床诊断意义上的“社恐”。
需要咨询专业人士,获取专业人士的帮助。
不然,严重者会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例如,年满19岁的王新,他曾携带一把水果刀走进一家便利店。
准备实施自己的“抢劫计划”,老板以为小伙只是开玩笑就未予理睬。
王新只好自己在便利店门口报警,投案自首。
警察询问他做这件事的动机时,他痛苦地说:
“我去抢劫,就是为了进来坐牢、治病,逃避外界的一切,逃避人群。”
在专业鉴定机构给他进行诊治后,确诊他的确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
针对临床诊断意义上的“社恐”人士,目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是药物+心理治疗。
而心理治疗法大致分为以下3种:
认知行为疗法
它是指通过减少不自觉的社交回避行为和积极挑战消极自我信念,来帮助“社恐”患者。
例如,小A收到聚会邀请,但是她不想去,于是打算拒绝。
这时候要阻止她的这一行为,告诉她这次参加聚会,会有哪些好处,打消她消极的观念。
分级暴露和放松训练法
它是指帮助患者重新面对引发Ta们焦虑、恐惧的社交场景。
这些场景是按照焦虑、恐惧的不同程度分类建立。
等建立好后,针对每一类令人恐惧的情境让患者学习相应的放松技巧。
例如,小E对接他人电话会感到有些焦虑,这种焦虑程度是比较轻的。
那么第一个情境就是让小E接电话,让他再次面对这份焦虑。
在他练习的时候,教会他如何放松,从而让他下次再次面临,可以轻松面对。
正念法
它是指通过冥想或其他一些方式,调节“社恐”患者的情绪,让Ta们能更好地接受自己。
最后,希望所有“社恐”人士能收获幸福。
-END-有烦恼,想倾诉。找希律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