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结合现实生活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教育。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教师要重视生活实践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为了顺应新课改要求,教师要积极构建生活化教学课堂,发挥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价值。
一、立足实际,让教与学植根于学生的生活
小学时期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小学生人生最为重要的阶段,因为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认知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巨大影响。因此,教师要立足实际,构建生活化课堂,让教与学植根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
(一)创设生活化游戏情境,促进学生生活技能的提高
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入学,从每天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进入以学习为主的小学,有的学生有入学焦虑症、恐惧症,非常不适应小学生活。教师要创设生活化情境,帮助低年级学生早日摆脱入学焦虑,早日适应小学生活。比如,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我是小学生啦”一课中,教师创设生活情境游戏“比一比谁的书包整理得最整齐”。教师先让孩子们讨论书本大小不等怎么放才整齐,文具、水杯、跳绳等放书包哪里合适。再让孩子们自己整理小书包,鼓励孩子们相互交流经验,锻炼孩子们的整理能力,“比一比谁的小书包整理得最整齐”,让孩子们在互帮、互助、互学整理小书包的过程中,建立亲密的同伴情感,产生“我是小学生啦”的自豪感,逐渐消除入学恐惧,建立好好上学的信心。
(二)走进大自然,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观
大自然是活教材,教师要挖掘大自然的教育价值,端正学生思想,教育学生从小爱护花花草草,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善待植物、动物,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每当校园里花儿开放,总有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忍不住花儿的美丽,摘几朵花想占为己有。为了端正学生思想,在学习“花儿草儿真美丽”这一课时,教师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美,闻闻花香,听听鸟叫,感受风吹过皮肤的感觉。正当孩子们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好中时,几只光秃秃的花枝和散落在地上的花瓣破坏了这份美好。孩子们纷纷谴责摘花的人:“谁把花儿摘了,太坏了。”“是啊,校园里花儿开,花儿好看我不摘。”
孩子们把目光扫向同伴,同伴们的无声谴责让私自摘花的同学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教师适时介入,重申美丽的校园是大家的,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保护好校园的一草一木,让树木长高为我们遮阳挡雨,让花儿开放赏心悦目,为同学们消除学习的疲劳。教师通过一个小小的矛盾冲突,激发了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善待花草树木,发现生命的美丽,激发学生生活情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自然观。教师还可以带孩子近距离观察夹竹桃,告诉孩子夹竹桃虽然美丽但是*性很大,不能摘;欣赏皂角树、月季花,量一量尖刺的长短,看看荆棘草,说说叶子锯齿的作用。
孩子们在交流讨论中懂得了自然界中有许多花草树木为了保护自己,要么有*,要么有尖刺,不能随意摘。但是这些花花草草能改善空气质量,让我们拥有清新的空气。将课堂转移到大自然,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融合,将学生行为与自我保护相结合,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接受教育。
二、立足实践,让学生在亲验活动中积累经验为了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水平,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教师可以借助学校“文明礼貌月”“公民道德宣传周”“安全教育周”等活动,开展一系列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
(一)将礼仪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中国是礼仪大邦,教育学生从小懂礼仪,讲礼仪,守礼仪,教师义不容辞。每天进校园主动有礼貌地向教师、小朋友们问早,遵守言谈之礼、仪表之礼;行走不横冲直撞,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谨遵行走之礼;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遵守秩序,自觉遵守观赏之礼;吃饭不乱扔饭菜,爱惜粮食,吃饭时不咂嘴,不口含食物说话,遵守餐饮之礼,等等。“八礼四仪”教育应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引学生日常的行为,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对某些学生行为上的认知,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
(二)将交通规则融入趣味实践活动
对于学生来说,单纯地多遍讲道理不如实践一次,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在亲验活动中提高思想觉悟,有助于学生对法律法规的再认识。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交通规则了解不深,只知道浅显的“红灯停,绿灯行”,现实情况是马路上的交通标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常用的交通标志,教师先在教室内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常用的“禁止直行”“禁止行人进入”“停车让行”等日常交通标志。在孩子们对交通标志有了粗浅印象后,带孩子们来到户外,与交通警察联系好,共同开展“今天我是小交警”活动。
让学生观察路上的车辆与行人有没有违反交通规则,马路上的交通标志是否都认识,认识多少,不懂得有哪些,让孩子们跟着交警叔叔学着指挥交通,体验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学生亲眼看到了有人闯红灯被罚款,有人骑电动车不带头盔被教育,有人不看交通标志引起马路骚乱,有的汽车乱停被罚款。通过实际生活体验活动,孩子们懂得了交警叔叔严格执法的背后是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对“交通规则人人遵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生活处处有道德,身边处处有规则,社会是个大集体,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人人遵守规则,社会才能有秩序地发展。
(三)将行为规范与习惯培养有机融合
《小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浅显的道理;同时也要相应提出一些合理、适度、具体、明确的行为要求,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训练,引导他们在道德行为实践中逐渐加深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守则》也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做出了严格要求。因此,将学生的行为规范与良好习惯培养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自律水平。良好行为规范是一种养成教育,应遵循“从他律到自律”,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律水平。
教师可以利用班会、晨会等时间,对于不遵守纪律、违反《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生进行批评与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行为教育。比如,班级设立值日制度,记录当日学生的行为表现,建立学生文明行为考评制度,选出“本周文明标兵”,让学生在集体监督下,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利用“国旗下讲话”和“少先队活动”等,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让他们在集体教育中找差距,感悟成长。对于班级中不良的行为,及时反馈,矫正强化。对于及时改正缺点的学生,通过表扬、鼓励进行行为强化;对于顽固的不良习惯,教师可以与家长合力,齐抓共管,帮助孩子改掉。
对于外来学生,多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