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碰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两位岗位不同,但都已为人母的同事,做了同样的决定——离职。
更有意思的是,两个人的离职原因却恰恰相反:一个觉得总加班,不能很好地陪伴孩子,想换个相对轻松的工作;另一个认为工作太清闲,成长速度太慢,无法提供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想找到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
我一边在感慨妈妈真伟大,为了孩子主动愿意去改变生活常态的同时,也一边在好奇。
好奇的并不是,哪位妈妈的做法更对、对孩子可能更好,而是同为母亲,为孩子好的初心都一致,为什么选择背后的原因却截然相反?
为了搞清楚这种选择背后的原理,我特意去翻看了几本书,诸如《决策心理学》、《决策是如何产生的》,真的找到了答案。
02
阐述具体答案之前,先来了解下,我们平时是如何作出选择的。
大家仔细回想一下,当向领导提交各种工作方案时,是不是自己心里觉得有个框架还可以就出成品,向领导汇报了?或者离职后再找工作时,是不是找到到一家还可以的公司给了offer就不再寻找了?
绝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我也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所谓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余下的选项就会放弃了,而并不是对比所有待选项,然后选出其中最好的。
前文的两个妈妈便是如此。
她们发现了自己现有工作与个人生活的巨大冲突,想了一下,可能都认为离职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至于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那不在她们的考虑范围内。
毕竟,现在的选择,已经让她们满意。
03
既然说了是“满意原则”,对当事人来说,肯定还有更好的选择,只是她们没去想,也没去选而已。
那究竟什么才是更好的选择?
从两个人自身的岗位性质来讨论:一位行*,一位策划。
策划工作,无论你去到哪一家公司,都是相对忙碌的,加班不可避免。离职,并不难解决工作忙碌的特性。
因此,想要获得更多的时间,可以考虑内部转岗,换一份固定时间下班的岗位;甚至可以同领导说明情况,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给你相对高的自由度。
而离职去到一家新公司,想要顺利通过试用期且获取领导信任,前期努力工作是为数不多的选择。
这可能比在现有公司更加忙碌!
行*工作,不是缺乏技能和专业性,而是自己能不能做到相对专业。比起离职,在现有岗位上提升专业能力和谋求升职,是更好的选择。
一是没有离职后找工作的空窗期,不用担心收入;二是自己专业技能提升后再考虑离职,会有更高的市场价值,收入自然会涨。
发现了吗?
目标决定选择!
你的目标只是不想这么忙,或是找个新工作,离职的确能帮到你。
但离职,并不能让你解决产生离职原因背后的问题。
只有当你带着更高的目标,真正思考如何去更好地解决问题时,你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举个例子,当你去到一座陌生城市旅游时,刚下高铁肚子饿了,准备找家饭店吃饭,选择的多少以及如何选择,就在于你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你只是想填饱肚子,看到甚路边摊买来就可以吃了;
如果你想要找一家环境干净的餐馆,坐下来好好吃一顿,那你就得环顾四周,比对几家餐馆,看看环境和菜单,选择一家满意的;
如果你想吃到当地特色菜,周边餐馆显然无法满足你的需求,要去点评上搜索下,看看当地的特色是什么,哪几家做得比较正宗,网友口碑如何等等。唯如此,你才能找到符合心意的饭店。
你看,你想要吃到好吃的,首先要有一颗想吃到好吃的心。
因此,我才说,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04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所谓选择,就是审“分寸”。而分寸,就是“本末轻重”。
通俗点说,选择就是取舍。
一个正确的选择,无非是好的地方是你喜欢且想要的;不好的地方,是你能承受的。
若你在当下有些事情无法做出决定时,不妨把目标定得再高一点,以一种“上帝视角”去看待和拆解它,你会发现,拥有的选项不仅更多且更好,这种情况下,你做出的选择,无疑会更加趋向完美!
对于选择,不应该要去惧怕,而是要站在更高的目标上,让自己拥有尽可能多且好的选择!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