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是缺乏安全感?你怎么看这种说法呢?
安全感跟所有感觉一样,都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准确来说,安全感最早是婴儿跟妈妈发展建立的,孩子的需求被妈妈领会并满足,互动关系长期稳定,会被孩子内化成“我是被看到的、被支持和爱的”,安全感的模型初步形成。
心理学认为,强迫行为(反复思考、或是反复做什么)是在减少内心恐惧、消除内在的混乱感,是排解焦虑的方式,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期。我记得在高中时学习非常紧张,精神压力非常大,好几次,出门上早自习的路上都在想:咦?我上完厕所冲水了吗?如果没有冲,家人是不是得说我...我反复回想按得那边按钮、冲水声,怎么洗手的,有时候好不容易回忆明白了,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这好像是昨天的过程,今天到底冲没?
这个想法,把我一棒子打回“解放前”!
著名客体关系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强调:母婴是一个整体,有吃奶的婴儿,必定有一个喂奶的母亲,他们是一个整体。安全感的确是个好东西,但不是说有“温暖的妈妈”就万事大吉、就不会有心理问题,更不能以偏概全的认定“我的问题就是原生环境、父母造成的”,这都是偏颇的。
心理健康、足够的安全感是在“关系互动”中建构的,是跟他人、跟周遭世界、跟自己的对话和交流逐步发展的。我被“刚刚回想起来的这些,都是昨天的”这个想法唤起时,对“今天到底有没有冲马桶”,产生了更加强烈的焦虑,在焦虑和恐慌中越来越认定“好像真的没冲”。
同时,有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哪怕是确认了“没冲”的结果和十分的恐慌,北方清晨5点多冬天的寒风拍打在脸上,我被不断跟当下的环境、情景,跟我所处的整个系统作用在一起,从自己给自己定义的“安全”的小宇宙里逃离,没有跟周遭真实的世界“割裂”。跟周遭的一切、引起注意的、任何体验建立联结,这是战胜强迫症的重要切入口。
在李宏夫老师《战胜强迫症》一书强调:觉知和平等心是走出强迫症的指向标,也是实践顺其自然的一剂良药。觉知,就是知道、清楚、了解,对于任何担心的想法、焦躁的感觉,还是身体上不舒服的状况,一律的跟它们保持“知道”,这是疗愈强迫症的第一步。
要了解,我们不是改变强迫想法、强迫行为的内容,改变的是我们跟它们的关系,根本是改变自己跟自己的关系(自我安全感确立)。如果你参与到强迫的症状中,强迫会继续附着在你的参与上、你的应答上,你做的一切都是强迫症状,转而将重心放在互动关系上,就是指清楚的觉知,就像拿个相机给每一刻拍照一样,这些时刻能够进入意识层面,能够被自己所感知。
不管你的脑袋飘过什么,它们出现了,觉得不放心、怕有病*了...一系列,你感知到它们,那很好,这一刻你就给它们用自己的自带相机给它拍了照了,也就是知道有它这么回事了、有这么一个想法、对于这个想法、这个照片、这个时刻,你是清楚的、知道的、了解的,觉知的~得用你手机得原相机拍,美颜相机也就失真了,它是什么样、就给它拍成什么样!!!这就是觉知。
持续拍,对于不由自主的想获得安全感的冲动、那种不由自主衍生出来的念头,一律的拍下它:咔嚓!只是拍照。
不需要的有意的、在意识层面上的分别、判断,不需要理性层面的参与判断对于反反复复出现的强迫意念,我们就用最简单的这一招:拍下来,持续拍的这个过程,你没有陷入到不安全感的陷阱里,没有被冒出来的想法骗到,你跟它的关系,只是“知道”“哦,我知道你来了”“我知道你走了”没有人为力量的加持,你会发现,强迫症它自己慢慢也就失去了力量,最终消散掉。没有在意识层面的参与,就是平等心,是觉知的进一步强调。
强迫症、焦虑症的疗愈最不缺的就是理论,甚至有点理论已经烂熟于心,落实到行动上,还是不知道怎么觉知、如何平等心,这样做是不是顺其自然,安全感还是不断被挑衅,依然难受!
观息法,将呼吸作为标尺,它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的,是专注当下,与当下建立联结、探索内在自我最简单有效的工具。通过观察呼吸,心伴随在呼吸上,重心在呼吸上,对于任何引起注意的想法还是感觉都一律不管不理。持续专注呼吸,觉知和平等心不断增强,不纠缠的心也会逐步延申到日常,出现强迫焦虑症状时也就能最大程度上不再干预,停止纠结。
推荐强迫症、焦虑症的朋友去看看李宏夫老师《情绪自救》和《战胜强迫症》两本书,除了集中培养定力的观息法,将觉知和平等心贯彻到生活工作中的“亦止法”练习,可以在恐惧强迫出现时即使阻断,不再激活不安的信念、逐渐做到为所当为。
带着觉知和平等心,安全感在自我关系中疗愈,顺其自然的生活,不只是走出心理苦海,更是内心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