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在多人面前演讲,一个年轻人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这不是故事,而是真实发生在英国大学里面的事。
英国一个大二的学生娜塔莎接到要在人的场合进行演讲。从小害怕和人沟通的她,多次和学校表达自己的焦虑,甚至于已经有多次轻生的行为。
当时心理医生已经判定她有重度焦虑,随时可能会轻生。但学校觉得让娜塔莎当众演讲,是在帮助她克服恐惧,变得更加自信,所以没有听医生的反馈,而是继续让娜塔莎演讲。
而演讲当天成了压垮娜塔莎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演讲的那天,娜塔莎选择了自杀。
为什么在公众面前演讲会要了人的命呢?也许你会觉得这个也太严重了,不就是当众讲话吗?没什么可怕的。
但是在一类人眼中,这简直就是要了命的事情,这类人在你我身边都存在,他们就是社交恐惧症的人,简称“社恐”。
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提到了“只要走运,在世间找到适合自己的“缝隙”,就能很好地生存下去。”
“缝隙”这个词真的是很好地描述了社恐的生活。他们希望谁都不要来到自己的世界,希望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生活。
●当要你自我介绍的适合,脑子一篇空白,整个人都在发抖;
●看到同事下班坐电梯,为了避免一起做电梯,不知道如何说话,宁愿晚点下班。
●公交车坐过站了,也不敢大声让司机停车。
这些都是社恐的表现。
社恐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市场上的自助心理学书籍很多,比如说教你如何在公众场所演讲不怯场,如何做好肢体管理,如何开启同事的尬聊等等。
这些书都可以帮助我们针对不同场景暂时缓解社交恐惧。但很少有一本书可以告诉我们社恐从哪里来?我为什么会得社恐?我该怎么办呢?
最近看了一本书《面对的勇气:做无惧无畏的自己》,它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恐惧的来源,全面解读了恐惧的分类以及如何解决日常恐惧的办法。
作者是法国的克里斯托夫·安德烈。他是法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法国认知行为疗法的领*人物。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的心理学书籍在法国的销量超过10万册。他通过多年的心理学研究和治疗,帮助很多患者摆脱了心理疾病。
想要改变社交恐惧症,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迫自己没有恐惧,也不是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而是接纳它,和恐惧共存。
01社恐背后到底是什么?
社恐,有人说不就是不敢在别人面前说话,不敢表达自己嘛。所以社恐就是没胆量?
但社恐真的是没有胆量吗?换句话说,只要是恐惧了,就是没有胆量吗?
有人害怕蛇,这也是一种恐惧,但不会有人说害怕蛇这件事情是没胆量。
“所有人都会感到恐惧。所有人,从未感到恐惧的人是不正常的。“——让·保罗·萨特
人们看到蛇,会害怕。看到着火了,知道跑。看到刀。知道要远离危险。
恐惧其实是我们的预警系统,告诉我们危险快来了,要赶紧行动,应对危险,从而提高生存概率。
所以说,恐惧,害怕,不是一件胆小的事情。这是人的本能,正因为有了恐惧的存在,我们才能意识到危险,生命才得以延续。
那恐惧到底是什么呢?
在《面对的勇气:做无惧无畏的自己》中作者提到,恐惧是一种很“基础”的、普遍的、无法避免又十分必要的情绪。
恐惧和喜、怒、哀、乐一样,都是属于人类基本情绪的一种。既然是属于基本的情绪,就无关是否勇敢了。
那现在生活中很普遍的社恐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在《面对的勇气:做无惧无畏的自己》中也提到,社交恐惧,其实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情绪。
情绪,就有轻微和严重的区别。
有些人感觉不到自己社恐,其实是因为社恐在他们身上体现很轻微,那种社恐可以说是社交焦虑,这种轻微社恐可能有积极作用。
比如你害怕上台演讲,害怕讲错内容,你就会提前准备,这样子轻微恐惧是会帮助我们成长。
但社恐有时候会变成摧毁性很强的心理疾病。他们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比如在社交场合惊慌失措,完全无法表达自己;比如过度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注视和评价;比如过分注意自己的想法,不注重场合,这些其实都是社交恐惧的表现。
那社交恐惧,这背后是害怕社交吗?
在《面对的勇气:做无惧无畏的自己》中提到:
”事实上,我们的恐惧之所以总是存在,只是因为自己被恐惧支配。“
也就是说我们害怕的不是蛇,而是蛇这个东西带给我们的不好的感受。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我们害怕的并不是登台演讲,并不是自我介绍,我们害怕的是做了那件事之后,自己不好的感觉。
武志红老师说过,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
我们害怕的不是社交这件事,而是在社交中我们产生的不良情绪。
既然是不良情绪,那我们可以像对待别的情绪一样,找到合适的办法解决社恐就好。
02社恐是怎么来的?
社恐是一种社交恐惧情绪。那它是怎么来的呢?
曾经有位医生安娜,她不敢在公众面前讲话。虽然她经常教学生,但她不喜欢讲课的感觉。只有在课前把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她才愿意讲课。
但讲课过程中总会有各种问题,学生提问,这些她都害怕,因为怕自己答不上来。
后来她找到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告诉她,她是把人际互动这件事理解错误了。在社交恐惧的影响下,她把人际交往变成了对主导权的争夺。
当她面对学生的时候,如果她答不上来,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主导权,主导权被学生抢去了。
但实际上,人际关系从来不是主导和被主导的关系,而是协作达成目标的关系。
她对人际关系的误解,其实是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