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发布的一个病情案例,一度冲上热搜第一。
不少网友看到标题,留言表示:这是不是太“矫情”了?“社恐”也要叫救护车?事情到底是怎样的呢?
No.1
“社恐”需要急救吗
据小钟陈述,他叫了两次救护车,一次是上班途中,一次是在家里,两次症状均为突发性头晕、心慌、心悸,极度恐惧,不敢乱动。
小钟陆续去了神经内科、中医科、皮肤科、骨科、消化内科,做了很多检查,结果一一排除了相关躯体及大脑器质性问题。最终在临床心理科门诊,小钟被诊断为:惊恐障碍(精神科诊断体系(DSM-V)),共病躯体疾病“高血压”。主要由于多重因素导致内心压力爆棚,出现惊恐发作其实是长期慢性应激的结果。目前,小钟已接受相关治疗6个月,惊恐症再也没有发作,状态越来越好。
No.2
不是所有“恐惧”都叫“社恐”
如今,不少年轻人给自己贴上“社恐”标签。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轻微“社恐”,只有约12%的人认为自己完全不“社恐”。那么,在大多数人眼中的“社恐”到底是什么呢?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朱益介绍,焦虑障碍包括强迫症、广泛性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社交焦虑障碍、惊恐障碍五种。
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由于发病症状以及发病缘由的特殊性,不易被混淆。社交焦虑障碍(社恐)、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则很容易被大家误解。
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也叫社交恐惧症,是指患者在社交场合与社交操作中出现过分的焦虑、害怕,有一种不能胜任、困惑、尴尬和羞辱的感觉,甚至出现回避行为。其核心症状是害怕被人审视,担心他人会看出自己的紧张和不自然;害怕在公共场合的操作或表演。焦虑的产生一般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或设定。
惊恐障碍
小钟患有的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属于一类急性严重焦虑发作,起病突然,患者有一种说不出的内心紧张、恐惧感。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症状,如心悸、胸闷、气急等,严重者可有濒死体验,担心自己会失控、发疯或死亡。这些生理异常正是由于情绪紧张,使大脑过度敏感,以及植物性神经系统感受性增高的缘故。
由于它是一种易复发的疾病,因此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心理、生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对于惊恐障碍患者,强调早发现、早治疗,减少或消除惊恐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广泛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典型表现为常常担心自己与亲属患病或发生意外,异常担心经济状况,过分担心工作或社会能力。同时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如心慌、疲惫、神经质、气急和胸痛。此外还有紧张、出冷汗、晕厥、嗳气、恶心、腹胀、便秘、尿频、尿急等,有时很难与其他专科疾病相区分,需要医师对病情有全面细致的了解,以免误诊。
由此可见,小钟并不是普通的“社恐”发作,而是引发了身体疾病的惊恐障碍。惊恐障碍由于在发作的间期,患者几乎完全正常,因此该疾病非常容易被人忽视。
惊恐障碍患者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惊恐而经常采取一系列“自救”措施,例如因为害怕自己发作时得不到救助,而不敢去人少的地方甚至不敢出门;因为担心自己可能患有“心脏病”或者“哮喘”发作,而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或者是哮喘药;担心胃肠道症状而严格限制进食或避免食用特定的食物。这些患者会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反复就医,做各种各样的检查,而检查结果即使没有问题也无法打消患者的疑虑,当常见病都被怀疑完了,可能还会想“我是不是得了什么罕见病”。因此,惊恐障碍患者的平均就诊频率和花费都远超过一般人。
No.3
惊恐障碍的缓解与治疗
惊恐障碍是可以治愈的,但容易复发,治疗时期一般不宜短于半年;有的病例需维持用药3-5年,才能充分缓解。
医院精神心理科主治医师庞继松指出,用药物治疗控制惊恐发作之后,常需配合心理治疗,才能消除预期焦虑和恐怖性回避。
1
支持性心理治疗
向患者说明疾病的性质,以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鼓励患者坚持治疗计划,组织同类患者参加小组治疗,互相帮助,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2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疗法是由临床心理医师或精神科医师进行的专业治疗,认知疗法短期效果同药物治疗相当,并有较低的复发率,但该治疗需专科医师进行,且时间较长,一般在行认知治疗前应先行药物治疗。
No.4
如何缓解焦虑
焦虑情绪人人都有,但焦虑障碍并非人人都有。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焦虑情绪,下面的小测试或许能帮你及时发现心理问题,有助于适时调整心态。
在焦虑症的临床诊断中,除了临床症状外,最重要的就是相关量表的检查,而焦虑的量表种类很多,简单可以分为自测量表和他测量表,以下是临床检测的自测量表,一共20个问题,可在仔细阅读每条后,根据最近2周的实际情况画勾,最后将20个所画勾的数字相加,得到总分再乘以1.25,取整数。
点击图片查看清晰大图
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如果你感觉自己焦虑比较严重,建议及时到相关心理门诊就诊。
对于“社恐”或是焦虑类的心理疾病,我们应该抱有一种严肃的态度,毕竟这是当下年轻人当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不管是适时调整生活的目标,还是建立良好的情绪排解渠道,抑或是彻底改变生活方式,都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并着手行动的关键。
编辑:李志鸣
校对:耿静
审核:叶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