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29岁博士因社恐1月叫2次救护车引热
TUhjnbcbe - 2023/10/16 16:53:00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721/4429412.html

本文转自:周到上海网

“感到异常惊恐,

手脚发麻、呼吸困难,

以为下一秒就要死了”

9岁的小钟(化名)

遭遇“濒死体验”

一个月打了两次10……

今日,一则话题#9岁博士因社恐1月叫次救护车#登上微博热搜。

西部决策报道,近日,广东深圳,9岁男子小钟突感心慌、极度恐惧不敢乱动,1个月叫了次救护车。经多科室检查,排除躯体及大脑器质性问题,他又挂了临床心理科。

经了解,小钟来自农村,一路靠奖学金读到博士,还去了国外深造。回国后在深圳工作,可常年苦读养成晚睡,工作后面临作息改变及职场压力,他自我社交隔离,坚持低物质消费,谈恋爱因三观不一致被分手次。

最终诊断为惊恐障碍,共病躯体疾病“高血压”。治疗一段时间后,小钟的状态越来越好,还找到了三观一致的女友。

网友表示,社会节奏快,各种情绪问题要重视起来。

还有网友认为,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社恐”,焦虑症的一种!

什么是惊恐障碍?

其实,惊恐障碍是焦虑症的一种,惊恐发作是惊恐障碍的核心症状。

但惊恐发作还可见于其他焦虑症,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某些躯体疾病也可以出现惊恐发作,如心脏病、耳石症等。

惊恐障碍是一种在没有真正危险或明显原因的情况下,反复出现的突如其来的强烈恐惧体验。

惊恐障碍的临床表现包括惊恐发作、预期焦虑与回避行为。

那么社恐又是怎样一种体验?

近日,

*视频报道了一个案例,讲的是一男子因无法融入集体生活,辞职后在洞穴生活失联近3年……

据悉,四川广元男子张某某从小性格孤僻,离家务工后始终无法融入集体生活,先后从多家公司辞职。因收入无法保障正常生活,张某某只好回到老家,但在强烈自尊心的驱使下,他选择在离家不远的一处洞窟离群索居。离家的近三年时间里,张某某毫无音信。

直到最近,他突然联系家人要求转钱,可家人通过多种方式均无法联系到他本人,遂报警。最终,警方在一处洞窟中找到了失踪的张某某。经民警和家人的劝说,目前,张某某表示愿意返回家中好好生活。

有“社恐”的网友,对于张某某的这一行为表示理解……

有网友这样形容社恐人士的日常心理活动……

点外卖被cue到自我介绍时在公共场合遇到熟人不熟的人要请吃饭时面对亲戚时

许多人好奇:社恐真的是一种病吗?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社恐?如何克服?今天就来说一说!

你了解的社恐可能不是真社恐

医院焦虑障碍科张优介绍,社交恐惧症是指对各种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过分的、不合理的、持续的恐惧,并因此选择回避,或承受极大的压力和焦虑。

社交恐惧的核心表现是显著而持续地害怕在公众面前可能出现羞辱和尴尬的社交行为,担心别人的嘲笑、负性评价自己的社交行为,并在相应的社交场合持续紧张或恐惧,在别人的有意或无意的注视下,更加坐立难安,并因害怕在人前出丑或难堪而尽力回避各种社交场合等明显影响个人的生活职业和社会功能。常见于青少年期或成人早期,男女罹患的几率均等。

通常情况下,社交恐惧症患者会存在一定的身体反应(躯体症状),如出汗、脸红、口干、胸闷、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在公共场合进食、公开讲话、在他人注视下签文件、遇到异性、学校等环境下,身体反应会更加明显。

社交焦虑≠社交恐惧

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是一名“社恐”。

然而,大家以为的“社恐”可能只是社交焦虑,远远达不到社交恐惧症的程度。

网民自制社恐等级表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任何需要与人进行沟通的活动,例如打电话、购物、问路等对他们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

而我们通常口中说的自己“社恐”,并没有严重到社交恐惧症的程度,仅仅只是在某些特定的社交场合和情境之下会让我们感受到不适和回避,更加符合“社交焦虑”的判定。

怎么鉴别自己是否为社交恐惧症?轻度的社交焦虑有助于我们释放压力、调节心理状态,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但是如果发展为社交恐惧症,就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工作。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诊断社交恐惧需要符合以下各条标准:

 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注视,通常回避社交场合;

 在恐惧场景中出现脸红、发抖、恶心、尿急、尿频的症状;

 症状必须是焦虑的原发表现,而不是继发于妄想或强迫症状等其他症状;

 焦虑必须局限于或主要发生在特定的社交情境;

 尽力逃避恐怖情境。

社交恐惧通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被批评被否定。症状严重者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社会功能受到损害,甚至可引起完全的社会隔离。

患上社恐该怎么办?

专家建议如下:

①改变错误的思维模式,常见的错误思维有以下几种。

评价恐惧:时刻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担心自己做出一些难看的行为使自己尴尬,被他人笑话。

建议:针对此类恐惧,要做的是与其他人沟通时,通过自己的观察,征求他人的反馈,觉察他人对自己是否是对自己有负面评价。

聚光灯效应:以为自己的“紧张”,细小的变化,甚至自己的失误都会被人看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审视。

建议:告诉自己并不是别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29岁博士因社恐1月叫2次救护车引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