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面罩、摘下眼镜、换上墨镜、将耳机声音调至耳朵所能接受的最高音量,这是向北方人最喜爱的外出工具。曾经有同学向北打招呼,觉得她“又聋又瞎”。对身边人给出这样的评价,向北完全不在乎,因为对“社会恐怖”的她来说,这并非一件坏事。在社交面前,她自成一股“向式论”,“不戴眼镜就看不清,看不清楚也不用和别人打招呼。”
与向北一样,武汉一所大学四年级学生陈易琦也不愿与人打招呼。“要是看见对面一个陌生的人走过来,我就要转一圈了。”明明目的地直走就到了,他也总是因为不懂打招呼而选择绕道,“假装自己没有看见。饭堂不敢和姑姑说自己想多要一点辣椒,怕姑姑觉得自己太麻烦;同学聚会选坐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如果有人cue自己会感到很难为情;发言前要有个心理建构,假如预判会冷场一句话也不说;在路上遇到熟人,总想着眼神回避,甚至绕路…这种“社恐”日常,你们有没有经验?在微博上,以“社交恐惧”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相关话题百余条,话题阅读总量突破亿次,参与话题讨论的人数估计达数十万。那又有多少大学生觉得他们是“社恐”?是什麽原因使他们出现「社恐」?要怎样面对“社恐”的情绪,又不影响生活?为了加深对大学生的认识,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近日对全国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了份有效问卷。研究结果表明,80.22%的受访大学生称他们有轻微的“社交恐惧”;6.90%受访大学生称他们有较严重的“社交恐惧”;0.64%受访大学生表示他们有非常严重的“社交恐惧”;另外,12.24%被调查的大学生也表示,他们根本不会「社恐」,称自己是「社交牛人」。高校学生的“社恐”日记大四年,让陈易琦感觉到「社会恐惧」的场面。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他忘记了自己在大学一次面试时的情景,他用“尿尿裤子”来描述自己的紧张。正规入校后,比起写稿、写稿策划得心应手,与刚认识的老师或同学交流让他坐立不安,无从下手。最为令他难受的场合还属同学聚餐“坐立不安,如坐针毡,被点名时恨不得钻进地缝…”对于陌生人,今年大三的李子源经常选择沉默。相对于数量庞大的校级大型活动来说,他更愿意参与课堂活动。不久前,他的朋友组织了一次校园游园会,邀请他去玩玩。本来以为是去“撑场”的,可当他吃完晚饭准备准时赴约时,却远的看见现场的人非常热闹。“心惊肉跳的他又偷偷溜了回来,找个借口暂时拒绝了朋友的邀请。怎样的情境下,大学生更容易“社会恐慌”?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受访的大学生都表示是在人际场合讲话、在社交场合、表示与陌生人沟通、表示在寻求他人帮助、表示在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时表示,另一项大学生说,如果自己在路上遇到了熟人,就会想假装没看见。这种再平常不过的情景,却常常困扰着“社会恐怖”。在福建某大学读研究生的摄影爱好者刘阳阳,对他而言,“是学习摄影的理由之一。与老师、同学一起去做采访,调查研究时,他总是扮演镜头后不需讲话的拍摄者。一次出外考察,他和同学一起到公园找路人,看见一个正在打手机的人坐在一张长凳上,心中的戏剧便拉开了帷幕:“人家专心看手机,我去问是不是太打扰人家?要是他拒绝我呢?能不能把头转回去?”吃东西不敢跟售货员催单,不敢与老师互动,与新室友相处战战兢兢,与新室友无话可说……类似于这样的状况经常出现在周瑜的生活中,每次打破社会恐惧感的场景,她都要做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建构,有时等到心理建设好,下一次“社恐时刻”接踵而来。本年度研一的她认为自己的「社会恐惧」可能是受家庭影响,「在家庭聚会时,我和父母都比较内向,不太会说话,平时在家与父母也很少彼此表达感情。所以我也不知道怎么在公共场合说话.”什麽是「社恐」?为什麽有「社恐」?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认为,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属于焦虑症的一种亚型,表现为使病人感觉疼痛,且程度异常,使病人无法正常工作生活。当今有些年轻人常挂嘴上的“社会恐惧”与真正的社交恐惧有很大不同。“一些年轻人说他们自己的‘社恐’,其实是一种对号入座的心理效应,觉得这一概念与自己很相似,正如网络里流行的“你在看我的身份证吗?”对刘阳阳来说,与熟人沟通不会有任何障碍,但在向陌生人开口前,他总是先思考一下,「我长得再漂亮一点,别人也会不会更容易接受?」「觉得自己有点胖,跟别人说话,别人会不会觉得舒服」。对于自己能不能融入大家,会不会被排挤,对个人能力和形象的不自信,总会冒出来与他人沟通。与刘阳阳的感受有点相似。回溯他们的成长经历,向北觉得自己产生这样的心情与儿时的经验有很大关系。儿时向北由于肥胖,曾被周围同学嘲笑。每一次社会交往中出现冷场,曾经自己上台演讲时被嘲笑的样子,被老师批评时的样子,都会在她脑子里想。“头脑中告诉自己对方没有这样的想法,可心里还是会不自觉地代入。此外,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不安全感,也就是对北面的分析有可能引起自己“社会恐慌”。大学学生有什麽理由感到「社恐」?中请校媒调查发现,受访的大学生因害怕镜头变得尴尬而「社恐」;受访大学生表示怕说错话;受访大学生表示怕别人认为自己不够好;受访大学生表示怕别人认为自己不够好;受访大学生表示害怕别人批评或者拒绝自己;受访大学生表示害怕别人批评或者拒绝自己;被访问的大学生会感到不自在;被访问的大学生担心被表扬,会感到不自在。迟毓凯分析说,很多年轻人认为他们“社交恐惧症”并非真正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种人们常说的“社交恐惧症”有几个原因。一种可能性是,有些人由于现实的社交礼仪太麻烦,而想要逃避社会角色的需要。第二,人际交往的边际感模糊,也是当前部分青少年不愿意社交的原因。此外,一些人还将“社交恐惧症”看作是对逃避社会的安慰。“惧怕社会交往的人给自己的心态找理由,还在‘社会恐惧’群体中找到归属感,给自己一个不外出社交的借口。”再者,迟毓凯认为,青少年“社会恐惧症”的另一个原因,是对现实社会的恐惧。“真正的社交很容易失败。在工作场合,人际场合说话不得体,会使人十分懊恼。人们在社交时会感到,仅仅是参加社交,就有犯错的可能;而不与人交往,就不会失败。这类人往往不愿与人交往,人作为社会动物,一般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喜爱,渴望追求人际交往的成功,害怕人际交往失败后被人瞧不起。
对向北而言,曾经因为害怕社交失败,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而导致社恐。以前有个同学,我们两个在学生组织工作一年了,也不是说很不熟,有一次在自习室遇到,她很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我的第一反应是很无语,然后她还坐在我旁边自习,我就更无语了。不能接受这一幕的向北,在同学入座后的几分钟里找借口逃跑。她坐在旁边,我不能安心学习。我会想她会不会观察我的学习状态,观察后会不会给我留下不好的印象……其实我知道同学在专心学习,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