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熟知的文物大多是精美绝伦或气宇轩昂亦或是小巧精致的,但是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文物密集恐惧症的人会无法直视。
这件逆天文物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铜盘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
而尊通高33.1厘米,口径25厘米,重约9公斤;铜盘通高24厘米,口径57.6厘米,重约19.2公斤。全套器物通高42厘米,口径58厘米,重约30公斤。
可以想象一下这么一件装饰繁杂的尊盘究竟是什么样的?
曾侯乙尊盘,是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国君曾侯乙的青铜器,属战国早期文物,也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年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说起这个曾国国君曾侯乙,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曾侯乙编钟,同样出土自他的墓地,可见这个国君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十分广泛。
其实历史上有关曾国的文献记载很少,如今我们也只能通过这些文物来窥探曾国的历史。
曾侯乙尊盘出土时尊置于盘上拆开来其实是两件器物,极其别致。
尊盘上共有84条蟠龙和80条蟠螭,并且两处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
“蟠龙”在古代一般指的是伏在地上的龙或盘成一团的龙,而“蟠螭”指的是龙生九子之一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
春秋战国时期这两种龙经常出现在青铜器上。
经专家鉴定,曾侯乙尊盘是采用失蜡法铸造而成的,因为纹饰细密复杂,且附饰无锻打和铸接的痕迹。
失蜡法又称出蜡法或拔蜡法,基本操作就是将蜡作成模,成型后用细泥浆反复浇淋,泥浆包住蜡模后再涂以耐火材料用火烘烤,做成铸型。
蜡熔流出,形成型腔,就可以浇铸铜汁形成器物。
可见两三千年前人们的铸造水平就已经如此高超了,甚至有些技术现代人都无法完全复刻。
那么这么一件纹饰繁杂的尊盘究竟是作什么用的呢?
尊盘内外都有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意思就是:曾国王侯永久享用的。
在古代“尊”是一种盛酒器,而“盘”则是水器,尊盘之间相互独立,由此可以推测这一件既可以温灸又可以冰镇酒水的实用器具。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在寒冷的冬季曾侯乙宴请贵客时,便拿出这件尊盘,在盛酒器中放入美酒,而外部填充炭火让酒保持温热。
而到了炎热的夏天,尊内放有避暑饮品,而盘内填充冰块进行降温,岂不十分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