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字
阅读时间约:6分钟
本文章节:
01、表面亲子和谐,但父母未走进孩子的内心
02、在校园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
03、孩子出问题了,父母不宜心存侥幸
最近,我们分享了患者小逸的心理干预过程,还有他妈妈的自述文章。
我们以前分享过不少抑郁症、双相障碍的案例,大部分都需要几十个小时的心理干预时间。比如患者刘可用了57个小时;小璇用了67个小时;病情非常严重的小虹甚至用了79个小时。如果每周进行几个小时的话,大概要花上3到4个月。
当然,如果跟主流精神科药物治疗和一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从开始治疗到基本康复,要以“年”为单位)相比的话,我们的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已经是非常高效了。
可小逸跟上面的患者比起来,心理干预时间更加短,只有12个小时,其中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只有3次。虽然用时短,但疗效非常好,心理干预后1个多月内他就考上了本科,现在还考研成功。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个案。
为什么小逸的心理干预能这么高效呢?
这里面有哪些关键因素值得患者家长们借鉴?
以下对小逸当时的病情进行深入的分析,希望对其他患者家庭有所启发。
01、表面亲子和谐,但父母未走进孩子的内心
小逸当时最典型的症状是一上学就发烧,而且不愿意上学。在他的妈妈看来,孩子就是不能上学,情绪一直比较平稳,偶尔出去游玩也挺高兴的。
其实这只是表象,我们跟小逸深入沟通后,发现他其实也有一定的情绪症状,比如焦虑、抑郁、悲观消极,而且失眠,但不算十分严重。
如果当时他去看主流精神科的话,很有可能被诊断为抑郁症,甚至可能是双相障碍。
他这些症状的背后,其实是遭受过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主要来自原生家庭与校园。
在家庭方面,小逸与父母的关系还算良好,日常沟通尚算正常,但其实小逸父母对孩子仍然缺乏真正的理解,在不经意间对孩子造成过叠加性心理创伤,更没有与孩子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方式。
小逸妈妈在自述文章里说,儿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她从没有意识站到孩子这一边去理解他,而是一味要求他要听老师的话。别的小朋友想拿儿子的玩具,她从不会听孩子的意见,就觉得该让给别人玩,要分享、谦让。
她后来才意识到,这肯定都对儿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理伤害。
编辑图片来源于网络
她也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有效沟通,“10分钟就把话聊死了”。这一方面是她没有掌握跟孩子良性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面是小逸很早就意识到父母没法理解自己,也不愿意向他们打开心扉了。
这导致他被同学欺负,被老师辱骂,甚至休学后内心其实很焦虑,他都不愿意对父母说,知道说了也没用,父母一定是向着别人的。
所以,如果家长们发现自己跟孩子没啥共同语言,聊天都是“尬聊”,甚至一言不合就吵架,那说明父母根本就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
这样的亲子关系表面看来风平浪静,但其实存在很多隐患,孩子遇到事儿不愿跟父母说,长期累积就容易导致叠加性心理创伤。
另外,根据小逸的记忆,他妈妈曾对他说过“要成为一个勇敢的人”。当时心理干预时间很短,我们来不及向他妈妈深入沟通这个问题。
这有可能是妈妈随口一说,但小逸过度理解了;也有可能是妈妈确实对小逸强调过一点,要求他遇到事情要淡定、别慌,甚至可能在小逸表现慌张的时候,妈妈还批评过他。
无论如何,虽然小逸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她未掌握科学的办法,在客观上,她的一些教育方式让小逸经常刻意隐藏真实的情绪,尤其是害怕、焦虑、恐慌等,以至于他小时候走丢了,也要在父母前故作镇静。
至于小逸的爸爸,虽然在小逸面诊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爸爸一直没有出现。但从一些信息可以看出,爸爸对小逸也是缺乏科学教育、高质量陪伴意识的。
小逸妈妈说,丈夫管儿子管得少,小逸不肯上学时,他爸爸差点动手打了他,幸好小逸回房间把门一锁,父子俩暂时隔离开来。不然,被爸爸的一顿暴打肯定会对小逸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甚至会令其出现明显的情绪症状,复学更加困难。
02、在校园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
小逸在家里没有可以倾诉的人,内心孤独、压抑,这导致他对同伴、友谊的心理需求比一般孩子更强,非常希望在学校里结识好友。
在小学、初中,他确实有些一起玩的朋友,这能帮助他释放部分负性情绪,这时的学习压力也没那么大。可上了管理极其严格的重点高中后,他在学校里再也交不到好友了。
他找过高中的同学,但是处处碰壁,学校并不鼓励同学交友,同学们都把时间与精力放在学习上,没人理会小逸。高一一年过去,小逸好不容易跟部分同学混熟点了,结果高二又分班了。
好不容易熬到了放假,他找初中的同学聚会,却发现因生活、学习没有交集,缺乏共同话题,曾经的好友也疏远他了。而且,旧友们的课外娱乐丰富多彩,而他的世界里只有学习,别人说的新鲜玩意他根本不懂,小逸非常自卑。
新朋友交不到,旧朋友又失去了,小逸的孤独感越发强烈,他开始自我封闭,独来独往。
另一方面,小逸还被老师骂过“猪脑袋”,被同学骂“穷*”、弹烟头等等,还多次目睹老师羞辱其他同学。这都对他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
编辑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加上,那所重点中学的管理制度确实非常不人性化,一切唯成绩论,几乎榨光了学生们所有的放松时间,这种教育方式是扭曲的,连小逸妈妈都说“很变态”。
小逸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不断增多,心理压力不断增大,但又严重缺乏健康的解压方式,情绪逐渐出现问题后,还出现了严重的学习障碍,他非常抵触学校环境,最后说什么都不上学了。
而他“一上学就发烧”,其实是巨大心理压力导致的躯体化症状,不是他装病,而是真的低烧、头晕、恶心。
父母给小逸转学后,这个问题还是没得到解决。而且转学本身也对小逸造成了心理创伤,他知道那所重点中学很多人挤破头都想进,如果能坚持下来的,高考分数很可能会很高,但他坚持不了,觉得自己很失败。
所以,小逸表面的症状是校园恐惧症,是厌学,但实际上背后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的情绪症状,只是他不愿表露出来,有“微笑型抑郁症”的迹象。
后续催眠治疗师Lucy利用3次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处理了他悲观消极、抑郁、焦虑的情绪症状,他自然而然就恢复学习动力了。我也没有为他重建高效学习的状态,他回到学校之后,慢慢就跟上去了。
因此,识别并高效解决孩子学习障碍背后的情绪问题、深层次心理问题,这非常重要。
03、孩子出问题了,父母不宜心存侥幸
上面说过,如果小逸去主流精神科就诊,很有可能被诊断抑郁症,甚至双相障碍。严格来说,他的问题不算轻。
可为什么只需12个小时的心理干预,他就顺利走向康复了呢?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3个原因。
第一,小逸父母有强烈的赶紧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让孩子赶紧上学的意识,意识到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后,他们及时寻找高效的解决办法。
小逸父母一度对孩子的问题理解不够深入,以为通过转学、苦口婆心地劝孩子就能解决问题,结果很多方法试遍了都不行。他们没辙了,也彻底放弃幻想了。
在我大学同学的介绍下,他们迅速决定接受我们的心理干预,不能再等了。他们抓住了孩子最佳的干预时机,这时候孩子的病情还没恶化,症状相对简单,处理起来就快。
如果小逸没有及时接受干预,那一年错失了高考,或者高考失败,他很有可能陷入重度抑郁发作。
小逸妈妈在我们这边见过其他接受心理干预的孩子,他们精神气色非常糟糕,“头都抬不起来”。她意识到这些孩子肯定是拖了很久才来看的,太严重了。
她说得没错,很多患者在就诊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看过很多大夫,还接受过不少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但疗效都不理想。孩子的病情不断加重,症状越来越复杂,最后实施心理干预时难度就更大,所需时间就更长。
像我们之前分享过的案例小虹,她因病耽误了3年,高中读了5年还在读高二,这不仅对她造成了心理创伤,还令她面临更多的现实困难,在康复道路上有更多难题,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历经波折,她才康复得如今这么好。
第二,小逸及父母对我们的信任度非常高,这使得心理干预过程更加顺利,效果更好。
小逸一家是我大学同学推荐的,他们信任我的大学同学,自然对我们一开始就有好感。我跟小逸妈妈通电话时,又分析得比较深入,信任度就更高了。以至于我让他们去北方一些机构看病,他们最后还是决定南下找我们。
也幸亏小逸妈妈当时没听我的,因为我在电话里初步判断小逸只是校园焦虑症,最严重的话也只是达到校园恐惧症,没有明显情绪症状,但后来跟他一深入交流,才知道他的情绪症状也不轻。如果他们找的是主流精神科或心理机构,恐怕很难高效解决情绪症状。
对比起来,很多患者家属是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我们的,对我们有一定的认可,现实情况也允许前来面诊,但对我们的信任度不高,观望了好几年仍然难以做决定。
当然,因为我们的诊疗理念很独特,跟大部分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说的有很大不同,所以家长们犹豫、迟疑,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但客观上,过久的迟疑确实也使得孩子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机,就算最后终于决定来找我们了,心理干预难度也很大,我们也不一定有能力接诊了。
所以,一般来说,能接受我们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的家庭,都是对我们非常认可和信任的。这是我们判断是否收治的重要条件之一。
因为只有足够的认可和信任,进行催眠时患者才更容易进入深度催眠状态,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的效果才会明显,否则可以说是“浪费”双方的时间和精力。
那我们能不能慢慢跟患者、家属建立信任?理论上可以,但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更希望这部分资源节省下来,留给更多本来就对我们非常信任的家庭。小逸就是受益者之一。
编辑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在找我们就诊前,小逸并未就诊过其他精神科,也未服用精神科药物,没有遭受过就医导致的二次伤害,没有药物副作用的影响,他的认知、理解能力都很好。
很多患者一开始就医时是满怀希望的,也把治病想得很简单,以为遵医嘱吃药就行了。结果换了几个医生,疗效都不好,有的医生还说“终身难愈”“终身吃药”,他们会越来越绝望,甚至拒绝看病了。
有的患者则并不认同主流精神科医生那一套,觉得他们看的都是表面症状,不懂患者的内心。我们分享过的案例小虹,医院住院时,伪装病情好转,成功出院,她一度觉得没人能够解决她的问题,病情反而越来越重。
总之,孩子得了抑郁症、双相后,并不是看的医生越多越好,相反,如果就医过程总是不愉快,病情一直没有明显好转,患者会越来越悲观,一说起看病就抵触。
但小逸没有这些经历,他休学时不愿去看精神心理科,但因为我是他妈妈的朋友介绍的,他才愿意过来。
另外,小逸也没有接受过一般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未受到一些不科学信息的误导,对心理干预没有扭曲、错误的认知,没有明显的抗拒心理。所以这也节省了很多时间,经过一次面诊后,我就跟他建立了高度信任关系。
当然,分析以上的原因,不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赶紧来我们这里求治,我们目前也缺乏大规模的接诊能力。
我们是想通过小逸的案例告诉父母们,孩子出现厌学、恐学等严重的学习障碍时,说明他们的精神心理很有可能也出现了问题;
当意识到这一点时,父母不要拖、不要等,要赶紧去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找到适合孩子的康复路线图,尽快让孩子脱离这个困境,否则越拖,往往只会越严重。
就像小逸妈妈所说的,这时家长抱任何幻想都是没用的,不要有侥幸心理!
那些所谓的“自己慢慢就好了”“长大点就好了”的例子,是极其少见的案例,我们不要把孩子的前途和心身健康押注在这种极小的概率上面,否则很可能会后悔终生!
不过,小逸只接受了12个小时的心理干预,再加上我们当时对一些更加深入的心理问题认识的程度还不够。
所以他后续虽然考上了大学,最近还考研成功,康复得确实很好,但其实仍有不小的心理隐患。
这也是很多家长遇到的难题——孩子逆商不高,平时情绪都还好,但一遇到重大事件就过分焦虑,事情解决了那还好,要是失败了,真的很担心孩子的精神心理会垮掉,甚至复发!
明天的文章里我们再深入分析这个话题,并为小逸、小逸父母、以及有这方面需求的家长提供一些建议。
#知识创作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