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不同人群都面临较大压力,导致焦虑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大部分时候,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人人都会有,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但有些人的焦虑体验非常强烈,并且持续很长时间,影响了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
焦虑的核心表现有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表现为“紧张、担心、恐惧、害怕”,容易把事情往糟糕的结果上想或者对未来有很多担心;躯体性焦虑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出汗、手抖、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等”躯体不适的症状。
焦虑障碍其实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等等。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这些疾病,我们来看以下两个案例:
案例1:李女士,35岁。公司职员。1年前,她开始无故担心自己的工作会因某种情况出现差错,无法弥补,常常提心吊胆,压力重重,自觉心慌,医院检查,都没有异常发现。脑子里经常为一些不必要的小事担心,如一会儿担心孩子会不会发生意外,一会儿担心自己会疯掉。心慌次数越来越多,还出现了胸闷、气促和多汗,并觉肌肉总是不自觉的紧张起来,常常彻夜难眠。
案例2:陈先生,40岁,是某公司经理。工作时突然感到胸闷不适、呼吸不畅,觉得自己当时好像就像要“死掉了”,到医院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很快这种感觉就消失了。后来这种问题开始频繁的发生在他身上。平均每周要发生1-2次,每次持续十几分钟左右。医院做了大量的检查,但结果都是正常的。因为担心自己会再次发生这种情况,他整日担心、紧张,人也愈发憔悴,整天生活在担心和恐惧中。
实际上,焦虑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它是我们面对潜在威胁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这种威胁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也可能只是脑海中想象的场景。正常范围内的焦虑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警觉性、避免危险。适度的焦虑还可以充分调动身体各个器官的潜力,提高做事效率。然而,严重程度与客观事实或处境明显不符的过度和持续的焦虑/恐惧(6个月以上)可能会演变成为焦虑障碍(俗称焦虑症)。最新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将焦虑症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分离焦虑症、选择性缄默、广泛性焦虑症、社交焦虑(恐惧)症、惊恐障碍、惊恐发作、广场恐惧症、物质或药物使用引发的焦虑症、其他疾病引起的焦虑症及其他特指或非特指的焦虑症。
回顾历史,人们对于焦虑症的认识经历过哪些变化呢?
焦虑症的医学和哲学溯源
公元前5-4世纪,古希腊医学著作《希波克拉底文集》(HippocraticCorpus)中描述了一个名叫尼卡诺尔的男性患者——“尼卡诺尔在酒会上对吹笛子的女孩十分恐惧,每当他听到长笛开始吹奏,恐惧的情绪会快速涌上心头。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晚上,甚至到了无法承受的程度,但在白天长笛声则对他没有影响。这种症状持续了很长时间”。这可能是西方史上最早记录恐惧症(phobia)的案例。希波克拉底将这种病理性焦虑确定为生物学及医学障碍,认为“黑胆汁”(blackbile)突然流向大脑是焦虑产生的原因,保持体液平衡是最佳治疗方法。尽管“体液学说”如今已没落,但在当时奠定了焦虑症的精神药理学研究基础。
另一方面,古希腊哲学家对焦虑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在一些哲学家眼里,精神疾病的生物学模型“如孩童之语一般毫无意义”。柏拉图认为,医生只能治愈微小的疾病,而深层的情绪问题只有哲学家能够解决。焦虑和其他心理问题并非来自生理上的不平衡,而是心灵的不和谐。其中,斯多葛学派(Stoics)和伊壁鸠鲁学派(Epicureanism)尽管被视为相互竞争的流派,但他们对焦虑的本质及摆脱焦虑的方法提出了类似的见解。
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认为“错误认知”是罪魁祸首,“困扰人们的是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另一位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内卡在《心灵的平静》(Dequietateanimi)一书中阐述,“对死亡的恐惧是阻止我们享受无忧无虑生活的主要认知”,“害怕死亡的人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活人”。与之类似,在伊壁鸠鲁看来,“改变精神失调的一种途径是摆脱对过去的消极认知和对未来的恐惧,因为唯一存在的现实就是现在”。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的见解预见了17-18世纪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和其他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观点,即人类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有限的,继而引发了根本焦虑(死亡焦虑)。同时,对焦虑本质的探讨,即焦虑是错误认知引起的观点,也与当今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therapy,CBT)的观点相一致,但比后者早了年。至于如何摆脱焦虑,哲学家们建议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而不是担心未来上。这种对当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