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需营造利于培养全民科学精神的社会环境
“科学家仅是很少一部分人的职业选择,这不应该是一个成熟社会出现的现象。”4月2日上午,“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在宁波市慈湖中学开展。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公务员热,科学家受冷”等现象,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说,应该加强对科学工作者的宣传,加强科学家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宣传,从而扭转这种不正常的局面。(4月3日《宁波晚报》)
科学家在孩童心目中遇冷,反映了社会思潮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科学家的遇冷有助于选拔更符合科学追求的人才。毕竟,科学研究事业是一项艰苦的事业,在没有做出成绩时,往往无人问津,这就需要研究者拥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在大范围的遇冷背景下,依旧能够坚定成为一名科学家的理想。
但诚如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所言,科学家梦想遇冷对一个社会而言事实上是一种不正常的局面。当一个社会的孩童,由多数梦想成为科学家,变成多数梦想成为公务员,这样一种突兀的转变,表明社会思潮正逐渐回归到一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路径。同时,也说明市场的活力还不够奔放,仍不足以为更多优秀的人才提供更多开放的选择。
当然,长大后选择成为一名公务员和长大后选择成为一名科学家,这两者之间并不构成绝对的正确与错误。某种意义上,双方都是一种职业,只有能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让这份职业发挥出闪光点,都应值得人们尊重。只是,在现有语境下,孩童们向往公务员,有多少是纯粹基于这份职业的价值属性而非光环?
厘清了此,我们便不难读懂钱永刚教授的感慨。对于一个成熟社会而言,科学无疑十分重要,它需要一波又一波的继承者们去不断推动发展。而少年孩童们的憧憬,正是培育这种继承者们的精神土壤,它利于鼓励一个人在艰苦的科学领域勇往直前,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工业革命以来,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层出不穷的一个现实原因。因为全社会性的对科学向往,汇聚起许许多多富有才华的创造人才,在这种氛围之下,各种奇思妙想有了实践的土壤,而不用重蹈哥白尼式的悲剧。
从实践角度而言,并非每一个憧憬成为科学家的人都能够成为科学家,但至少这种大环境的熏陶,更加有利于全民科学精神的培养。这对一个亟待发展的社会而言,尤为重要。因为科学精神的树立,利于涤荡愚昧的侵袭。换言之,一个人不管未来做什么职业,在年少时奠定科学精神的底子,总是更有益于廓清职业实践中的迷雾。而这,或许也是钱永刚教授的呼吁所能实现的最直接的教育价值。杨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