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
恐惧玩偶特定恐惧症治疗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有的洋娃娃,或者日本玩偶等等,看着非常瘆人?甚至看了让你感到害怕?
尤其是再联想到一些恐怖电影里玩偶开口说话,或者恐怖游戏里玩偶的追逐战,你会不会又是一阵心悸?
这位Chucky是不是你的童年阴影呢?
但不知道为什么想到瘆人的玩偶作者会想到这三只猴子(图源:RustyLake)
而不少人在面对这些玩偶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疯狂出汗、尖叫、头晕眼花的症状。
恭喜你,你得了玩偶恐惧症(Pediophobia)。
不过你大可不必担心,因为其实这类现象并不少见,甚至也不一定只是玩偶才会引发恐惧症,那今天我们就从有点吓人的玩偶开始讲起吧!
(放心观看,我们郑重承诺,前方无高能)
怎么就会对怕玩偶呢?
我们先离可怕的玩偶远一点,理性一些思考一个问题:恐惧一般是对那些具有威胁的事物才会产生,比如森林里遇到狗熊之类的。
那为什么在面对玩偶这种完全没有威胁的事物时,会出现恐惧呢?
比如这种情况(图源:听我的电波吧)
实际上人天生是不会害怕玩偶的,甚至大部分小朋友小的时候都会非常喜欢它们。
其实大部分人之所以会感到害怕其实原因也比较简单,回想一下,可能是当时的环境或者背景音乐就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进而产生了恐怖的氛围,才会感到害怕。
但有的人并不是在恐怖的场景下看到的,单单只是一个玩偶放在架子上,周围的环境明亮舒适,但是就因为看到玩偶,他害怕了。
这是为什么呢?
查找了诸多恐怖图片后作者觉得这个挺好的
(图源:unsplash)
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会想到恐怖谷效应(UncannyValley)。
这是在年,日本的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
具体来说,就是长得一般般像人的机器人,可能会讨人喜欢,但随着相似度的增加到了一个程度的时候,这种好感度就会“嗖——”的一下降下去,甚至会觉得这个机器人很吓人。而这个“嗖——”的突然下降,就是所谓的“恐怖谷”。
恐怖谷效应示意图(图源:Wikipedia)
《战斗天使:阿丽塔》女主的大眼睛就给很多人不适的感觉,也是恐怖谷效应的一种
但仔细看恐怖谷效应时你会发现,这个理论虽然出名,但并不能解释我们为什么会对玩偶感到害怕啊!玩偶理论上应该是不那么吓人的那一类,这又怎么解释呢?
心理学家和进化学家给出了另外一种解读:
这其实是一种自我学习认知的过程——当我们第一次见到让我们感到恐惧的事物的时候感到恐惧,身体开始出现反应(比如相关的神经刺激);
而随着时间的进展,虽然我们不记得了,但是身体却学习记住了这样一个反射:看到玩偶-感到恐惧,因此当再次看到玩偶的时候,这样的认知过程就会再次触发恐惧的开关。所以即使在并不恐怖的环境下,有的人还会对玩偶产生恐惧。
这个理论逻辑和我们相对熟悉,在影视动画上看到的创后应激障碍(PTSD)有点相似,但是PTSD更多是和性侵犯、战争、虐待等更可怕强烈的的事情有关,这里还是区分开来讲。
如果深究到具体的神经发生机制,我们之前的推送可能可以给你更多的解答(点击图片查看):
还有很多恐惧症
其实玩偶恐惧症只是某一类,还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恐惧症,比如:
比较常见的比如恐高症(Acrophobia),对站在高处会有恐惧感;对狭窄空间害怕的幽闭恐惧症(Claustrophobia);对动物的恐惧(Zoophobia),比如昆虫、鸟、蛇、蜘蛛、蜥蜴、青蛙等等;对针头或者抽血的恐惧(Trypanophobia);还有对书本的恐惧(Bibliophobia),最著名的例子据说是焚书的秦始皇(???);因为过敏或者口感,对花生酱产生了恐惧(Arachibutyrophobia);对特定的数字可能也会感到恐惧(Arithmophobia);还有对太阳的恐惧(Heliophobia),最著名的例子可能就是《三体》里的面壁者雷迪亚兹了(那对应的可能还有星空恐惧症);……
一些常见的特定恐惧症(图源:verywell)
而科学家和精神病医生将这一大类恐惧症,归类为特定恐惧症(Specificphobias)。最常见的包括对动物、高处、暴风雨以及幽闭环境等的恐惧。
其致病的可能原因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学习认知导致的。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但也正如我们开头提到的,这些多种多样的恐惧症如果在你身上发生了,也不要害怕,因为你不是一个人。
根据对年至年的文献搜集,研究者发现很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的结果:
成年人中特定恐惧症的平均患病率达到了7.2%,并且不同地区的人还会很不一样,比如美国和加拿大可以达到11.2%,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只有1.5%。中国则是2.6%。
(也许这还可以是打击美国新对策?(狗头))
当然,还需要考虑样本数量的大小,美国的样本数量相对较大(数据整理自:EatonWW,etal.)
更有趣的是,不管是哪个国家和地区,女性的特定恐惧症患病都比男性更高,差异大的可以达到两倍的差异。
而这类患病率在小时候都会比较高,而到了成年后降低,到了中老年时期又会有一个高峰期。
这可以反映为小女孩可能更容易受到惊吓和害怕,也更会依恋于父母。
也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故事里的巫婆对美丽公主和王子的特定恐惧感了(应该)。
对美国城市巴尔的摩不同年龄群体的特定恐惧症发病率统计(图源:EatonWW,etal.)
前面提到的学习认知理论解释虽然很有道理,但是未免听着有点悬乎,因此也有很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