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子物理学中也有著名的“测不准定律”,它反应了人和万物在这个当下都具有本质上的“无限可能性”。测不准定律又名“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凡事有例行就有例外,有例外就有例行,为了尽可能的降低一些“例外”的可能性,临床心理学必须是广义的。引用自心理自助书籍《走出焦虑风暴》
躯体反身意识VS潜意识
或许潜意识是受身体反身力意识推动着的,而非所有成因都是潜意识一手遮天独裁造成的。也或许,身体才是最大的潜意识俱身化途径。
现代心理学开山之祖“弗洛伊德”依据自身一些反思,坚强且个性的用两块别样的石头(性心理与潜意识)破开了现代心理学的大门,而后石头在簇拥与膜拜下也似乎光明正大的变成了大美玉。在那个工业革命催人奋进期,躁动期,两次世界大战交替期,弗洛伊德的许多概念也类似工业产品。他的许多想法是把人的体验作为像工业制品一样的比喻上成立的。弗洛伊德的许多概念好比是一个机器人身上的各种“装置”,依靠这些装置的确可以拼出类似“人”的东西。
弗洛伊德与早期众多弟子孜孜不倦共同编制了一个“精密因果网”,也曾试图用这个“网”网罗天下所有烦恼的“成因范式”,颇有宗教家的气魄。为了让理论看起来更加符合人类已知的思维惯性,也有意无意的傍上了一个“大款”。这个大款就是“部分民俗宗教狭隘因果学说”与“惩罚学说”。(精神分析的类似“惩罚学说”建立在所谓的“情结”上与某些决定论。实际上一些冻结的病症并非情结带来的苦果,或许是我们严重忽略了身体出入口之“体验表达理解”,从而看不清关于实相暗在的侧面)
按照最早期论调-任何一种不好的苦果,必然都是前因造成的,就必然会有相对应的情结残留惩罚,这样的机械化因果论听起来也靠谱,也曾让多数人类脆弱的自尊与小我无从抗拒。(经典精神分析天生喜欢玩味童年决定论,原生家庭...小时候缺乏安全感等看起来不易觉得有什么过错的“逻辑概念相”)
实际上广义的因果论,可能包括智者们所暗示的,它是一个“圆形”而非线性的,在心理学中或许可以暂且解读为:身体与环境的共同性过程。
海龟产卵的时候,总是完美的选择在月圆之夜,那时候潮汐比较大,温度也比较恰意,天空也不暗淡,海龟可以登陆更远一些。海龟可没有神通邀请月亮,潮汐,温度来助力,这一切似乎都是一种苍茫宇宙间暗藏的某种规律:一个东西的示现,往往都伴随着某种非主观意识掌控的情景、环境、甚至气候同时共同推进的过程。例子或许可以举成百上千个。
眼下,人们已经倾向于用他们看待工业制品的方式来看待自己。
身体是一个精密的制成品,精神世界也是一个装置品,装置环节或某个零部件出问题,似乎就会诞生所谓的精神类疾病。这样的思维所导致的思维狭窄化后遗症是巨大的。
譬如说,一股无名自责或漂浮性焦虑出现时,人们往往会问“这是谁搞的,都怪TA?”“这是怎么搞的?”“TMD出了什么问题?”——简言之,“是什么导致了现在的故障?”当涉及到此时此刻所体验到的实体症状时,人们下意识的倾向于用同样的范式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焦虑?”“我童年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这是我童年和母亲的未完成之事?“这是我与父亲间的俄狄浦斯秘密情结?”“这是我从小的不安成长环境造成的?”
中立而论:毫无疑问,弗洛伊德是伟大的先驱,之所以后人经常对其创立的理论进行有条理的品位,也从侧面说明了他的成功与能力所在。老人家当时可参考的资讯不太多,在生命精力受限的情况下,老人家一意孤行且十分专注的在弄清楚一个以性心理情结-潜意识压抑模型为主轴的心理分析线普。治学精神是难得可贵的。毕竟现代心理学需要的是一大帮人一起叠加式研究与促进,而不可只仰赖其中一个研究者。
眼下实践结果比理论结构更重要,实事求是。传统精神分析的许多体验或许都是趋向过去,这是笔者研学过程中对经典驱力派精神分析学派之方向性不同看法。上世纪60年代后精神分析中后期所诞生一些分支理论之方便善巧大部分笔者则是嘉许的,诸如自体心理学,主体间性原理,以及一些精神动力学的解释性产物在实际应用中都有一席之地,有时候都比较好用,都可以促进“认知”的矫正,都可以用来整合到“广义认知疗法”中进行因材施教。这些子技术侧重于理性式觉察与领悟,对部分偏理性的患者有一定调和力。只是这些技术没有同时倚重身体直觉智慧,且不排除部分心理学者依旧坚持认为人的很多实际痛苦会受童年或潜意识严重影响,此方面笔者或有不同心得。
举例,读者现在读到韩非的文章,如果用一个意象来表达,可能会说:韩非老师,你这篇文章有点像咖啡耶,有点甜,但甜中带点涩。嘿嘿
如果按照潜意识压抑概念,读者提出的甜中带涩似乎早已存在于自身头脑中(潜意识),只是咖啡隐喻被表达时出现了?
我们可以来轻易反驳:阅读韩非的书籍或文章,本身就不需要显而易见的压抑,没有什么需要去压抑对韩非文章甜中带涩的感受,因为这完全不会对读者的自我功能形成威胁,更不会影响本我的性心理。其次,假设“甜中带涩”的这份理解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直到读者清晰说出来,但在说出来那一刻,防御机制被解除的机制与过程则无法被解释。所以说,甜中带涩的体会不可能存在于潜意识中,如果是这样的话,接下来文章中说的每一个观点似乎都已经提前形成某种意味在潜意识中等着。这几乎就是无稽之谈。这既是部分学者过度沉溺“潜意识”概念与“原生家庭”“童年决定论”所带来的思想束缚。
一个人不是由外部事件被动制造的已经成形的高科技制品或依靠精密化零部件更换来完成自我救赎的存在过程。在人本主义看来,人是反身自身存在的存在。
一个人的体验总是鲜活的共同性过程,人绝不会被固定在人类自己创造的所有林林总总类型的概念中。是人创造性地形成新的意味,语境概念,并总是带着新的、总是在转化中理解-趋向未来活生生鲜活的日子。
人的身体不太依靠过去的“潜意识压抑模型”来展开自己与天地万物鲜活的“共同性过程”。
一直有一股“趋向前”的力量引导着身体来体验生命,体验与自我相关的所有概念,情境,理解,表达,体验,再理解,渐悟...全新故事,全新整合,顿悟。
人类创造出的所有的词汇,概念,都是在身体体验之后勉强颁发的一个词汇或故事。人类依靠反身性觉察,对于他们感知到的东西在概念上保持“不知”的开放性。从而将大部分直觉智慧用于感知身体所有的暗含意味,从而揭示他们未来下一刻的方向。
如果试图对尚未被触摸到的“暗在体会”给予着急说明或合理化解析,会即刻收窄可能形成新的理解的开放性,这样一来几乎就碰不到内在直觉智慧与身体反观智慧对自己的加持与巨大指引性帮助了,就只能仰赖有限的思维或推理。这样一来,行走世间就犹如缺胳膊少腿。
有一些不符合身体体验性的思想,是可以被推翻的,也是可以被允许的,只是要完成推翻的过程势必要先成为足够有话语权的学院派教授,博士生导师,先从一打论文开始,敲键盘开始,嘿嘿。而人类70亿人口的思想遗产是否就局限在学院里或论文里?教书者也是否存在照本宣科、原地踏步。广大“都市心灵无名小卒”是否就不能体验到一些与真谛相关的事物。道理或许就是这样明了。
有些时刻,关于实相的一些体验,强调逻辑性的论文可能会滋生心灵霉物。
再举例,什么是自我认同?
每天我们都在做各式各样的与生存,作息有关的事情,在过程中我们会无数次的体验到关于自己是如何存在的,自己是谁,自己是什么的模糊大概感受。
依据精神分析的理论渊源来看,“我是谁”总是与过去对话的,此时此刻的自我认同一直被认为是受过去的“要因”形成的,对此笔者陷入了一些“彷徨”,但不迷惘。
我认为一个人此时此刻的核心自我感,自我认同感,自我存在感,主要是与未来对话的。比如一个苦学英语的学霸,身体上有清晰的作为翻译家或职场中外语熟练沟通者的认同,反过来看不到将来如何活下去的人也看不到自己是什么人,而且对自我感或自我存在感会出现弥散性,模糊性,或类似介于“得过且过”与“机械化行尸走肉”之间的某种状态或感受,此时的自我感或自体感必然已经出现某种危机。
得出结论:人只是会被过去有所影响,但完全不会被过去所决定。人的身体向着未来的活法可以创造出关于“我是谁”的新故事。身体聚焦体会之所以会形成推进觉察的巨大推动力,或许也是身体在向我们说法,身体的反身意识会不断让我们精细化体验,表达,理解。
而非仰赖飘忽不定,“水”很深的潜意识呢。
笔者当下关心的是“意识领域追体验与反身性觉察创造性推动力”可能比起研究潜意识更加能够破解一些悬而未决的心理难症,诸如表情僵化恐惧症,视线恐惧症,公众说话语无伦次恐慌感,某个部位隐隐的躯体化症状,健康类疑病症,隐匿性心境恶劣(轻度抑郁症),肠胃应激症,以及部分强迫症康复后期之“深层信条”的更新换代。
依靠双重镜映式觉察,咨询师追体验的反射性应答是一面镜子,来访者回到身体层面反身性意识又是另外一面镜子,被两个镜子安全护持着,恒顺身体形成的一个又一个新的“意味”,将体验不断推向前,最终一种全新的理解与环境形成了整合,一份巨大的领悟或有基础的顿悟,已然临在。过程也类似海龟产卵,需要安稳的耐心与身体直觉智慧指引(而后自动化指引潜意识与神经系统在某个时间点准时赴约产卵)。
结语:潜意识中的一些焦虑残留是可以受身体反身性意识推进与整合的,而非所有东西都是躲在暗处的潜意识一手遮天操控的。
什么是反身性意识觉察,和内观禅修一样,它是需要通过训练-练习的。
内观觉察与反身觉察或许是普通人行走世间的两条腿,一个擅长包裹切断情绪,一个擅长告别过去残缺不堪的防御模式。
临床中不少心理咨询师自身也需要内训-成长半年或一年才初步稳定的摸到反身觉察意识,并利用它持续促进“体会(慧)的过程”,从而诞生对自我某领域新的意味与理解。笔者近期持续进修并整理几种体验派心理学,结合个人十多年“玩味”心理学的一份熟练度与顽皮,将意象对话中的象征化体验技术与完形疗法中的具身化有觉知表达技术与人本主义中的创伤聚焦技术想结合,在个人精神领域长时间玩味测试,摸到触类旁通的窍门,关于促成反身性体验与觉察推进,可能不需要特别长的训练时间,对于部分焦虑症状已经初步稳定,有一定内观定力且耐心还可以的人士,有可能缩短至1-3个月。(相对适合广大慢性焦虑障碍-已经度过泛化期或严重期的,状态已经有所稳定者,但又时不时被隐匿性的躯体感受给妨碍一下,尤其是带有局部躯体模糊感受者,诸如紧张性头疼,视线恐慌症,表情恐惧症,健康类疑病症,肠胃应激症以及各种模糊的纠结感,无法言说的漂浮性焦虑。反身觉察技术不适合运用在强迫症严重期,中重度强迫症缓解症状更适合认知矫正与改良型内观暴露技术。强迫症康复后期结合反身觉察是非常好的,可以有效转化人格层面刻板模式与僵化模式,初期不太适合。因为症状爆发期最需要的是缓解症状,切断拉扯症状。)
或许说,我们之所以选择躯体智慧来工作,是因为潜意识中的各种防御机制经常骗人(不明着商量-瞒天过海),但身体中蕴藏的直觉智慧却从不“骗人”,也不记仇。一旦找到那个开关,被行云流水的体会推动着向前不断生成新的“体验-表达-理解”的循环时,一种松动感或通爽感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行走江湖的两条腿:
一条是以广义认知+内观觉察为主的“生活禅”;一条是以双重镜映+反身力精细觉察为主的“排泄禅”。一个擅长包裹切断情绪,回到当下-抽丝剥茧;一个擅长内分泌新陈代谢,将“吃”进去个别不太好的“五味杂陈”,避免成为貔貅,需找到“排泄口”,有进有出,保持心灵能量循环运作。同时依据体验者的整体体验水平,更新换代人格中的一些防御体系。
一阴一阳之谓道。更多慢性焦虑障碍与强迫类焦虑障碍调适随笔,可参考作者订阅号kong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