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感到恐惧的时候,可能是当众演讲的时候,也可能是在厨房里突然发现一只“小强”。不过,我们往往觉得恐惧羞于启齿,我们会回避让我们害怕的事物,也回避这种情绪,努力摆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但正如作者所说,恐惧其实是一种很“基础”的、普遍的、无法避免的,又十分必要的情绪。它像是一个报警系统,有了它,我们的祖先才能在危机四伏的原始丛林中存活下来。可以说,恐惧是人类遗产的一部分,它能帮助我们提高生存概率。但就像是报警系统也可能会失灵,如果我们无法调节自己的恐惧,就有可能会患上恐惧症。
如果说恐惧是一种不常被提及的情绪,那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科学地认识一下它。为什么我们会感到恐惧?为什么有些人的恐惧会发展成恐惧症?我们应该如何克服恐惧呢?
《面对的勇气》是一本关于恐惧情绪和恐惧症的科普书,它为我们回答了这些问题。这本书的作者叫做克里斯托夫·安德烈,他是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和畅销书作家,还是法国认知行为疗法的领军人物。作者从事恐惧症治疗已经有二十多年,他陪伴很多恐惧症患者去了他们害怕的场所,帮助他们克服心中的障碍,他也把他对于恐惧症的了解浓缩在了这本书中。借助作者的经验,我们能够科学地了解恐惧,当下次我们再面临那些让我们恐惧的事物时,或许就不会再那么无力了。
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在大自然的影响和不断进化下,会对某些事物产生恐惧。我们需要恐惧这种情绪,它能帮助我们在面对危险时提高警惕,躲避危险,提高生存概率。那些常见的让我们害怕的东西,就保留在我们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中。所以到了今天,哪怕高处被装上了护栏,蛇被关在了笼子里,我们依然会感到害怕。
作者认为,大自然为我们人类进化选择了循序渐进的演化模式。一方面,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恐惧情绪并且做出反射行为,另一方面,新皮层让我们能够调节恐惧情绪。我们的恐惧反应是边缘系统和新皮层交互的结果,产生恐惧有益于生存,调节恐惧情绪则能让我们正常地生活。
每个人都有恐惧情绪,虽然我们无法控制恐惧的出现,但我们可以进行调节。多数人都能够调节好恐惧,当危险消失的时候,恐惧也会消失。但有些人的这种调节功能出现了异常,他的恐惧情绪演化成了病理性的恐惧,成为一种疾病,恐惧症。
正常恐惧属于情绪范畴,它是由客观危险情况引发的,强度有限,基本可控,对生活仅有轻微影响,并且在重复接触令其恐惧的事物后,恐惧强度会下降。恐惧症则属于疾病范畴,哪怕没有客观危险的情况下也能引发恐惧,恐惧强度可能会导致惊恐发作,患者有严重的回避行为,并对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哪怕是在重复接触后恐惧强度也不会下降。
恐惧症患者害怕的东西,在不恐惧的人看来,可能是无法理解的,甚至会觉得大惊小怪。但作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恐惧症患者和没有恐惧症的人对世界的感知是不同的,他们会出现一些感知错误。比如说在接近某些动物时,动物恐惧症患者能“看到”动物向他们跑来,甚至觉得动物已经在他们身上了。恐高症患者把身子探出去的时候,能感到自己正在跌落。他们感官的激活程度,与没有恐惧症的人完全不同。哪怕这只狗是被绳子拴着的,理智脑知道它没有威胁,但杏仁核的反应比理智脑要快得多。在理智脑反应过来之前,他们的杏仁核就已经拉响了警报。
那么人到底为什么会患上恐惧症呢?作者认为,恐惧症是在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生理因素是先天遗传而来的,包括家族遗传和物种遗传。物种遗传也就是我们上面说过的,在人类集体潜意识中对某些事物的恐惧。环境因素就是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恐惧症中两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比如对水、动物、高处的恐惧就受遗传因素影响比较多,而因为遭遇过车祸而造成的驾驶恐惧症这类恐惧,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较多。
多数情况下,恐惧症是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不能决定一切。比如说,一个性格敏感的孩子,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会有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教育不当、无法给予安全感的环境可能让孩子的恐惧恶化,但安全的生活环境和帮助孩子缓解情绪的教育,就能修复孩子的敏感性格。
儿童会害怕很多东西,害怕黑、害怕陌生人、害怕离开父母等等。一方面,这些恐惧能让人们在脆弱的儿童时期远离危险,另一方面,随着年岁的增长,有些儿童时期的恐惧有可能发展成过度恐惧,甚至是恐惧症。事实上,23%的儿童恐惧背后都隐藏着焦虑疾病,需要尽早干预。许多成年人的恐惧症,都与他儿时的某些经历有关,“童年阴影”这个词,一定程度上就能代表这一现象。不过,父母往往会低估孩子的恐惧,认为孩子的恐惧随年龄的增加就能自行缓解,没能进行较早的干预,孩子长大后可能就会缺乏面对恐惧的能力,比别的孩子更容易患上恐惧症。
我们来了解一下恐惧症的机制,也就是恐惧症的特点。恐惧症机制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是行为机制、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我们先来说说行为机制。恐惧症的核心部分,就是逃避行为。这种回避包括对某些场合的回避,比如回避在公众面前发言的场合,回避需要坐飞机的旅途;还包括对某些画面、词语、想法的回避,但很多研究都证明,刻意回避某些想法,只会让人更加焦虑。这就是恐惧想法的悖论,你越不希望想起它,就越会忍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