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看过这样一个新闻,一个英国的社恐姑娘在进入大学后,为了尽量让自己合群,开始强迫自己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后来,在被通知要参加一场有多人参加的演讲后,她开始紧张不安,并求助于老师和同学,但是大家都鼓励她加油,受不了压力的姑娘最终选择了自杀。
看了这个新闻,我能感受到她的无助,因为,我在学生时期和刚工作的前两年,对集体活动也十分恐惧,害怕大量陌生人的社交,害怕工作场合的聚餐,害怕公开的发言。一群人时,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孤单。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状况才满满缓解,但即使到现在,面对强势、压迫性强的人,我也会不由自主地逃避。
现代社会,社交焦虑、恐惧并非个例。社交焦虑、恐惧可能在某个特定时期或者某个年龄出现得比较多。据研究,焦虑会在在某个特定时期频繁的发作于1.8%到3.5%的人群中。疫情这三年,我能感觉到身边焦虑人群的增多,疫情的不确定性和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给了社会和群众很大的压力,对未来的恐惧和当下的困境都容易让人焦虑。
同时,将近6%到8%的人会在人生中的某个时段强烈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痛苦。其中,青少年患有社交焦虑症的比例较高。在某些情况下,它会促使孩子做出拒绝或逃课的行为,学习表现似乎不仅仅是因为害怕老师也因为害怕同学。这些焦虑更具体地表现在惧怕他人的评估。
其实,人活着真的不容易。除了少部分天生社牛、天生洒脱的人,大部分人都是诚惶诚恐地活着,容易焦虑、容易惧怕。
最近读了《害怕陌生人一书》感觉获益很多,这本书对人们了解社交压力、诊断焦虑等级、如何自救、如何寻求他人帮助、在治疗医生那会获得什么样的帮助等都有帮助。
这本书极具质量与可读性,书籍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和帕特里克·莱热隆借助自己多年心理问诊经验、临床经验和思考,描述了长久以来不计其数的人们的痛苦,并试图解释人们在社交上焦虑、恐惧的原因及基本原理,同时很难得地,他们还为读者指出了走出社交恐惧症应该遵守的步骤。
下面,分享一些知识和感悟。
医生和心理学家将人们对陌生人的惧怕定义为社交焦虑症。遗传基因、生物进化、教育模式、家庭原因、文化压力或个人发展的原因,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引起社交焦虑症。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寻求帮助?焦虑往往与复杂的生理特征为伴,如果出现了生理上的不适,且行为出现异常,一定要早点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我们经常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有人忍受不了压力和焦虑自杀,其实他们自杀前,一定早有症状,如果亲人或爱人能够多